专家对话:溯源宋末三杰与潮州的故事,让“三杰文化”融入“山水宋城”

南方+ 记者

01:27

(时长共1分27秒)

“金山观潮 大家读城”系列之“宋末三杰与潮州”分享会

潮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因拼死抵抗元兵、保留民族尊严而被称颂的“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都非潮州人,但“三杰”的嫡系后代都在潮州,“宋末三杰”文化与潮州文化相融,是潮州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月10日下午,金山书院内“金山观潮 大家读城”就以“宋末三杰与潮州”为主题展开分享讨论。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活动以文化沙龙的形式,邀请潮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关工委主任陈耿之,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陆秀夫研究会顾问唐学武,潮州文化研究中心学术研究科科长、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张家庆,韩山师范学院教授、潮州文天祥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中坚作为主讲嘉宾。并邀请“三杰”后人来到现场交流。

文天祥:

组织抗元,留根潮州

陈耿之首先介绍了文天祥的生平及文天祥文化在潮州的流播过程。文天祥被囚狱中四年,以其坚贞不屈和凛然正气的精神,写下了《正气歌》《指南录》 《指南后》《集杜诗》以及自序等诗文,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潮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关工委主任陈耿之。

潮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关工委主任陈耿之。

文天祥以“天地不息”的理念寻求抗元斗争的爱国力量。他在《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表明了他誓死明志以及舍生取义浩然正气的君子人格。他在就义前所写的绝笔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文天祥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文天祥生平的诗作,充分地洋溢着对敌人的恨、对祖国的爱,体现其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概。

文天祥为响应朝廷号召,于祥兴元年11月带兵进入潮州,留下了不少故事,其中他与潮州最大的渊源就是留下了后代。《玉林文氏族谱·天祥公史传》载:文天祥长子文道生系南宋军机大臣,随父文天祥抗元到潮阳之前,遵照文天祥的吩咐,将妻苏氏、儿子伯平安置于海阳县丰政都大胜村,后因瘟疫与母亲都病故于惠州,年仅十九岁,三年后移柩至大胜村,葬于村后。公元1292年,文道生遗孤文伯平移居至凤凰山下埔村,娶妻后生有六子,瓜瓞绵绵,其后代至今有一万多人。现在在凤凰山有正气堂,是文天祥后裔建立的祠堂,墙上的石碑记载了这段历史。潮州民间还传说,文天祥有一在战场上逃脱的女儿成为文祠镇文姓的开村祖婆。

文天祥在潮州的抗元活动,大大激励了潮州军民抵抗元兵的斗志,黄梅岑《潮州街道掌故》一书记载:“南宋末年(公元1278年至1279年),元兵侵境,潮州摧锋寨正将马发率众抗元,后因寡军难守,全家尽节于金山。”现金山上的马发墓和山下的忠节坊,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使潮州无愧于英雄之城的称号。

“潮州西湖山麓的文山亭中石碑,刻有文天祥《沁园春》一词,这与文相的《正气歌》等诗文,为中华民族构筑起一座道德高峰和精神标识。”陈耿之如是表示。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陆秀夫:

招收学生,教化民众

作为潮州市陆秀夫研究会顾问,唐学武对陆秀夫研究有独到见解。元景炎元年,因与陈宜中政议不一,陆秀夫被陈陷谪贬官为民。陆秀夫遂投奔其兄,居辟望港口(今澄海)。《澄海县志》载其“林泉之下,皇皇国事”,可见陆秀夫虽含冤受贬仍忧国忧民。

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陆秀夫研究会顾问唐学武。

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陆秀夫研究会顾问唐学武。

在潮州期间,陆秀夫建学馆,设练兵场,招收学生学文习武,一心记挂前线战事,组建民间抗元队伍,为日后保家卫国备好武装力量。他教化民众,晓以忠义,到南澳等察视掌握地形,以备谋事之用;聚集人才、物资,以备军需。

他在潮州虽只有一年零四个月,却为潮州人民留下很多精神和物质财富。至今天,澄海仍保留有陆秀夫当年的住地陆厝围、学士馆秀夫路、秀夫亭、书斋巷和纪念陆秀夫祠堂。潮州韩山韩祠左侧,原有“陆丞相祠”,凤凰山上有“试剑石”,饶平旗头岭上有“丞相石”,南澳有“宋井”“太子楼”等文物。

潮州市陆秀夫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陆海扬。

潮州市陆秀夫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陆海扬。

活动现场,潮州市陆秀夫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陆海扬向嘉宾提出疑问:史书记载陆秀夫全家蹈海,现潮州陆氏后人众多,怎样解释?

“淮阴人龚开《宋·陆君实传》记载陆秀夫全家蹈海,然而事实上陆秀夫肯定有后。”对于该疑问唐学武也做出了解答。

一方面,吉安永丰知县沈俨《宋·陆丞相世系考》载:“公全家俱赴海,惟长子繇,以好渔猎放迹海岛,居潮奉太夫人……繇生三子,曰海,曰道,曰浩。”康熙年间潮州海阳知县颜敏《重修陆氏家谱跋》中记载:“丞相阖门殉节,仅存长公一脉,滨危出险,旋分三脉,流传及今,凡数百余家口。”明潮州知府郭子章《陆丞相墓辨》载:“陆氏家故,赵氏与二子留潮、未与崖山之难;从公崖山者,系妾倪氏及幼子也。”

另一方面,陆秀夫为国负帝投海后13个月,潮州路总管丁聚,在南澳择地为陆秀夫及其母亲建墓立碑,碑书:“宋忠臣左丞相陆公之墓”。陆母之墓侧有碑文详记:“陆君实……母夫人卒于潮,不能归葬,聚为择地,封其墓,坐北向东,五峰前秀。次子九郎,俊雅能文,予甚爱之,不幸继卒,附于大母之侧。聚知君实颠沛流离,随龙没波,遂给官田五顷,以赡遗孤。”丁聚在南澳为陆公建墓是纪念陆秀夫,实是陆秀夫之母墓,其子九郎附于祖母之侧,孙伴祖墓。陆秀夫在潮州有后人,是不争事实,且开枝散叶,族众甚蕃。

张世杰:

招揽义军,聚集人才

根据《宋史张世杰传》记载,张世杰从普通士兵做到将军、元帅,为大宋征战六十年,历经四百余战而不怠,反映了他一生精忠报国、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的英雄本色。“《潮州志》《大埔县志》等地方文献都有记载张世杰到潮州招揽义军的事迹。”张家庆也讲述了张世杰生平事迹和张世杰与潮州的故事。

潮州文化研究中心学术研究科科长、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张家庆。

潮州文化研究中心学术研究科科长、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张家庆。

张世杰退守福建后,率淮兵讨伐降元的泉州招抚使蒲寿庚,因兵力不足,遂与参议张达商议,召集许夫人(许汉青之妻陈淑桢)率畲兵和陈吊眼的义军参加围攻蒲寿庚,不料元将唆都来援,又接报元将刘深进袭浅湾,张世杰只得撤兵解围,迅速率水师护卫宋室。许夫人及陈吊眼的义军在饶平百丈埔阻击元军,双方在百丈埔激战,许夫人所部2000义军大部分战死,她本人也投井殉国,陈吊眼则向漳州撤退。百丈埔尚存当年激战的遗迹。

丘逢甲曾留下“异代双忠更张许,男儿千古逊英雄”的诗句,称颂张世杰和许夫人的光辉事迹。张家庆认为,事实证明,潮州自古以来就是英雄之城,宋元之交不仅出现了女英雄许夫人,还有英雄夫妻张达、陈璧娘,守城英雄马发等,以及参加抗元斗争的广大民众。

“三杰精神”是潮州“山水宋城”重要组成部分

“宋末三杰”为国献身为民族气节而死,重于泰山。“‘宋末三杰’虽以身殉国,但仍然根留潮州,‘三杰’后代在潮州这片沃土上繁衍,‘三杰精神’在此发扬光大。”石中坚表示。

韩山师范学院教授、潮州文天祥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中坚。

韩山师范学院教授、潮州文天祥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中坚。

在石中坚看来,“三杰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人,但是如何活化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课题。“三杰”的文化是潮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相对应,要赋予“三杰”文化以物质、制度、精神等文化实体,形成文化自觉,把“三杰”的诗文、忠孝、正气等文化遗产融入到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同时,应当在创新性转化中活化“三杰文化”,让“三杰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

“打造‘山水宋城’要融入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美食文化、工夫茶文化、民间艺术、古建筑文化等,‘南宋三杰’文化在其中应该是浓浓的一笔。”石中坚说,“山水宋城”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城市的品质,而“三杰文化”是潮州值得自信的优秀文化传统,也必将能使潮州更具文化内涵,更科学发展带来服务。因此更需要加强“三杰文化”研究,探索其深刻内涵,把“三杰文化”放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度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助力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是金山书院2023年度文化活动“金山观潮 大家读城”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潮州市文明办、潮州市文广旅体局主办,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潮州记者站等承办。

【文字】李雨蔚

【图片/视频】许钰敏


识别二维码进入南方日报 南方+潮州读者群

欢迎您的加入!

编辑 余丹萍 陈梅玉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