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的土叙地震,叠加失温,如何救援?

南周知道
+订阅

要避免在现场使用明火取暖,因为有燃气管道泄漏风险。如果没有急救毯,灾民也可以使用报纸包裹身体来应急保暖。饮食方面则以摄入含糖食物为宜,例如热巧克力等。

“知道”跟你谈谈,地震后的生存技巧

(2023年2月7日,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省的埃尔比斯坦地区,地震中受损的建筑物和车辆。新华社/图)

(2023年2月7日,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省的埃尔比斯坦地区,地震中受损的建筑物和车辆。新华社/图)

废墟之下,土耳其、叙利亚强震的受困者正在度过第三个寒夜。

与发生在5月的汶川地震、3月的东京地震相比,土叙地震发生在寒冬。当地时间2月6日,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省接连发生两场7级以上地震。在邻近震中的土耳其第六大城市加济安泰普,130万居民在睡梦中遭遇第一场地震,许多人在衣衫单薄的状态下遭到掩埋。

可怕的失温将会加快被困人员生命流逝的速度。天气预报显示,土叙边境各地的最低气温纷纷跌至零下。不时出现的雨雪天气会进一步拉低体感温度,最后演变成人体热量与低温环境的拉锯战。

一旦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至35℃以下,就会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土耳其副总统福阿特·奥克塔伊(Fuat Oktay)表示,截至当地时间2月7日,土耳其地震已致该国5894人死亡,34810人受伤,叙利亚则至少有1932人遇难,总共死亡人数超过7800人。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估计,最终死亡人数可能超过2万人。

在低温面前,耳熟能详的“黄金72小时”救援窗口期也会打折。新疆地震局二级巡视员宋立军就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若户外气温低于零下10度,被压埋在废墟下没受伤的人员能坚持的时间可能只有5-10个小时。“‍‍之前甘肃白银越野跑遇难人员,以及哀牢山失踪人员,都是遭遇了环境的突然降温导致了失温。”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风雪天气还会延误救援队伍的到达;救援人员在寒冷中作业会更快耗尽精力,一些电子器件也可能在低温下罢工;被救出的幸存者以及被疏散的群众需要住进有供暖条件的庇护所,否则也可能因寒冷而免疫力下降,而被大灾后的大疫所击倒。

土耳其副总统福阿特·奥克塔伊表示,已有8000多名受困者被从废墟中救出,政府已安排38万多名灾民住进庇护所、大学校园或宾馆。但这不足以涵盖全部灾民。

彭博社报道中,在卡赫拉曼马拉什的一户家庭靠着烧木头取暖度过了一个夜晚,而一旁的废墟中还掩埋着他们一位55岁的亲人。

同样需要关注的还有土叙边境的战争难民。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受灾严重的三个土耳其边境省份中,每个都接纳了30万名以上的难民。这部分人的取暖条件堪忧——一则一年前的报道显示,该地区难民难以负担燃料价格,甚至需要燃烧塑料袋来为帐篷取暖。

低温下的地震救援该如何展开?AHA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主任导师、慧救科技创始人刘钦对南方周末表示,要避免在现场使用明火取暖,因为有燃气管道泄漏风险。如果没有急救毯,灾民也可以使用报纸包裹身体来应急保暖。饮食方面则以摄入含糖食物为宜,例如热巧克力等。

刘钦曾参与过云南鲁甸地震一线救援,有多次应急救援经历。以下为他与南方周末的对话。

(2023年2月7日,人们在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省的埃尔比斯坦地区展开救援工作。新华社/图)

(2023年2月7日,人们在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省的埃尔比斯坦地区展开救援工作。新华社/图)

南方周末:目前灾区当地的夜间气温普遍位于零摄氏度以下,造成失温的可能性有多大?

刘钦:零度以下就很致命了,如果出现了雨雪天气,体感温度会更低。温度、风速、湿度是决定失温的三个因素。每个人在风吹雨淋以后都经历过发抖,这就是低体温的初期表现。

简而言之,失温就是人体产热的速度‍‍跟不上外界带走体温的速度。中度的状态就是皮肤变得冰冷青紫,肌肉僵直肢体不协调,并伴有嗜睡的表现,这时的人还会出现典型的性情突然改变,甚至出现发热的幻觉。再进一步发展则会意识丧失,此时已无法自救,一定得靠身边的人去帮助,严重的失温致死率很高。

南方周末:对震后的受困人员而言,失温有多可怕?

刘钦:对灾民而言,大型灾难所造成的一定是复合伤,包括创伤、呼吸问题、挤压综合征等。只要还有一个足够大的空间,受困人员‍‍起码可以自己按压伤口止血、保持呼吸道畅通,在此期间等待救援。缺水、缺食物也能撑一段时间。若还有失温,则是最危及生命的风险之一。一个人没有及时保暖,同时又没有办法通过补液、进食补充体温,就会面临死亡风险。

南方周末:叠加失温的风险,被困废墟的人该如何自救?

刘钦:首先保障呼吸道的畅通。要注意用衣物‍‍捂住口鼻,防止烟尘造成窒息。如果四肢被压住了,‍‍就小心地拖出来。如果实在不行,就缓慢移动杂物,想办法找东西去固定压迫物。尽可能收集一些可以饮用的水。受伤的人要及时压迫止血或制作简易的止血带止血。被困的人员很大可能是要困72小时以上,因此坚定意志,和建立心理承受力都很关键。

对失温之人来说,换干燥衣物非常关键。因为极寒环境加上潮湿衣物会使人的核心体温迅速流失。但别说在地震中被掩埋了,即使走在大街上,让你突然找一件干燥衣服也很难。身处废墟中,失温以后的人员面对饥饿、干渴会更加没有抵抗力,因此严重失温是复合伤里最凶险的死亡诱因。

如果面临失温的风险,建议被困人员不要哭喊,节省体力。这其实也是保存体温的一个方法。若找不到更多的衣物保暖,也可以两个人或多人尽可能贴紧身体,抱在一起抵抗严寒。同时注意若身体暴露在极寒下,很快会变得麻木发硬皮肤发白,呈蜡状或灰黄色,这时候动作应轻柔,最新的科学的急救标准并不建议揉搓冻伤部位,不仅不能缓解冻伤,反而可能造成更严重的额外损伤。

越是绝境越应该保持冷静。到了夜里,用手或硬物轻轻地敲击水管或墙壁,如果这时候有专业的队伍检测到声音,就能够尽早找到被困人员。

南方周末:被困人员被救出后,救援人员如何第一时间应对失温‍‍?

刘钦:需要给失温人员复温,去现场的救援队伍一定会带大量的急救毯——看上去像‍‍锡纸一样,可以叠成小小一块的毯子。它的目标就是为了锁住我们人体的热辐射,‍‍来让核心体温持续升温,堪称救命神器。‍‍

第一时间补充一些含糖的温热食物也很重要,‍‍比如热巧克力,流体的形式方便吞咽。‍‍

如果保暖的衣物很难找到,先到避风的地方躲避,然后‍‍找尽量多的衣物或者是毯子等布料去包裹身体,实在找不到的话,用报纸紧紧地包裹身体也可以起到保暖作用。‍‍过夜时要‍‍注意,从地面上隔绝热的传导,‍‍这一点经常被疏忽。地面上要垫东西,没有被子的话纸壳也可以。

需要注意的是,在废墟中严禁生火,因为震后居民区里可能会有燃气管道泄漏。失温人员脱离废墟后,可能也不具备生火条件。

极寒环境中常见的问题还有冻伤,灾民严重的冻伤也会起水泡,甚至引起局部的皮肤坏死。科学复温不要试图立即近距离烤火解冻,否则会造成局部损伤加重。同时手部严重冻伤也要第一时间取下紧贴的戒指及手镯等。

‍南方周末:低温环境对救援人员和设备有什么影响?

刘钦:在大型自然灾害救援中,早期的救援队员往往都是超负荷的作业,体力消耗非常大。救援队员大量出汗后,同样可能出现可怕的失温。‍‍这时候就要及时撤下,并尽快换上干燥衣物,现在各国的科学救援后勤保障组织能力已经比较完善了。

设备在零下二十几度的极低温环境下,可能有些会用不了。一些液压设备可能被冻住,电子通讯设备可能失灵。我们测试过,一些生命救援设备依靠电池驱动,但有些电池在零下十度以下也会无法工作。目前抵达土耳其的都是各国的救援队伍精锐人员和物资,目前土耳其的气温大多在零下九度以上,专业的救援‍‍设备还是扛得住的。

南方周末:灾难救援中有“黄金72小时”之说,失温会缩短这一窗口期吗?

刘钦:最宝贵的救援时间其实是灾后24小时内。但这时候第一批到达的救援先遣队其实不具备系统的救援能力,主要是勘察、建立通讯和收集信息。等到后续专业梯队到来后基本已错过24小时了。

我比较常引用的一则外国统计的国际地震存活率数据是,受困人员24小时内被救出的存活率为81%,48小时内的救活率是53%。‍‍如果超过72小时的话,即使患者救回来,也可能造成各种不可逆的脏器损伤和留下后遗症。

失温对救活率的影响一定有,但是没有确切的数字。除了被困人员可能因失温而提早死亡外,脱险的人员也没有逃离失温的死亡风险。此次灾难发生在睡觉时间,民众可能没有时间去准备衣物,现在也无法返回建筑物来取。如果救援团队不能及时提供大量急救毯的话,可能会造成‍‍伤患死亡数据的再次增加。‍‍

(南方周末实习生文字、赵文青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