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佛山学子到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体验“行走的思政课”

佛山大课堂
+订阅

如何将思政课跟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政课堂“活”起来?2月9日,由佛山市教育局、佛山市文广旅体局主办的“行走的思政课”走进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主题实践活动举行。当天一早,伴随着春日的微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展旗学校五年级的同学们在思政教师邹泳怡的带领下走进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利用身边的鲜活资源,把思政课搬到本地革命文物场馆上,让思政教育本土化、情感化,培养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怀。

里水镇展旗学校思政教师邹泳怡在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开展特别的“行走的思政课”。

里水镇展旗学校思政教师邹泳怡在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开展特别的“行走的思政课”。

课堂开始之前,每个同学收到以“一个故事”“一张图片”“一段文字”“一种精神”为主题的学习任务卡。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浏览展馆介绍、小组交流分享的形式完成任务。同学们在展馆中时而翘首阅读、时而低头做笔记,时而围坐研讨,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

“以前我都是在课本上进行课程学习,这次能够到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实地了解党史,学习先进事迹,我感到非常兴奋。身临其境、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让我更能体会到当时的艰苦环境,也激励自己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展旗学校501学生赵轩睿说。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浏览展馆介绍、小组交流分享的形式完成任务。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浏览展馆介绍、小组交流分享的形式完成任务。

“谁能介绍下这个地方?”“这里的党员同志们要克服怎样的困难?”“你找到了什么革命老区的精神?”……邹泳怡将思政课“搬”进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小组研—听故事—谈感受—悟道理”的方式,过程中穿插小小红色宣讲员的分享,为同学们上了一节“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的思政课。

在老党员讲故事的节中,老党员的铿锵有力、真情流动感染了同学们,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同学们纷纷谈道:“老党员们的付出实在太多了,以前生活条件那么艰苦,依然没有放弃,值得我们学习”;“我要感谢谢伯伯的分享,让曾经默默无闻的党员们再次被大家认识”……

在全班共读环节的推动下,同学们的感悟越发深入。同学们在“引导践行”的环节中谈道:“我要学习老党员艰苦拼搏的精神,珍惜现在的生活。”“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还有同学萌发了加入党组织的理想,让教者动容。

全班共读党史精选片段。

全班共读党史精选片段。

“突破校园围墙,来到本土爱国基地,极大地吸引了同学们的课堂学习兴趣。过程中我们整个备课团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多次优化调整。以学生为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传承革命精神的决心。”邹泳怡说。

同上一堂思政课,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去年12月,佛山市举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暨专题培训活动,佛山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注重全员、全时空、全要素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佛山市教育局充分挖掘本土思政教育资源,创设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把思政课堂搬出校园,走近社会,融入革命文物、风俗文化,让思政课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亲和力,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巧妙结合,厚植红色基因。

佛山市教研室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何晓锋表示,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该学科联合市文广旅体局在全市创新开设“行走的思政课”,并带领基地成员参观学习,集中研讨,开启立德树人新范式。

下一步我们计划跟市文广旅体局对一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授牌,通过整合校外的思政教育资源,汇集全社会育人‘大能量’,把思政课跟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思政课走出教室,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延展思政课堂半径,推动思政教育‘活’起来,‘走’出来。”何晓锋说。

【南方日报记者】王雅铄

【通讯员】吴志锋

展旗学校供图

编辑 梁彩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