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媒体看潮阳】飒!潮汕女子英歌队强势回归

潮阳发布
+订阅

队2023年1

04:53

月25日(农历正月初四)下午两点,汕头市潮阳区文光塔广场,伴随着阵阵击鼓声和口哨声,妆扮为穆桂英、花木兰等巾帼人物的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西门女子英歌队队员们,踏着欢快轻盈的步伐,跃动身姿不断变化阵型,穿梭击槌,节奏紧密,将女子英歌柔中带刚的艺术气质演绎得淋漓尽致。

▲女子英歌队在旷园妈宫内表演,观众热情似火,许多人爬上围栏观看

▲飒爽英姿的女英歌队员

▲英歌队穿过大街小巷

不同于男子英歌队浓墨重彩的脸谱、丰富多样的服饰,女子英歌队女队员们妆容清新,只在额头画上“火”的标志,统一红绿两色刀马旦装束。芳华正茂的女队员们个个气宇轩昂,柔中带刚的表演引来阵阵欢呼喝彩。

▲表演前,吴燕花要负责为每位队员化妆

▲额头上的“火”字符号,象征着女子英歌队的团结精神

▲吴燕花正在指挥队伍排练

“95后”吴燕花是英歌队队长,同时是一家美容店的老板,2011年开始加入英歌队,入队三年后成为队长,和队员们一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郑少芳是女子英歌队的队员,目前在潮阳从事客服工作,她利用空闲时间训练,并积极参与演出,她表示,只要有一天在潮阳,她就会继续跳下去!

▲表演前郑少芳对着电动车镜子整理妆容

▲郑少芳开着电动车去往表演路上

▲在表演中的郑少芳英姿飒爽,面对鞭炮的响声也和普通的女生一样,害怕地捂着耳朵

▲傍晚时分,女子英歌队在街上表演

作为国家级非遗,潮阳英歌队久负盛名。而在暌违三年之后,这种独具特色的潮汕年味“强势”回归,不仅点燃了许多“家己人”(潮汕方言,“自己人”)的观看热情,也瞬间“霸屏”网络,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观众。

“之前因为疫情,好久都没有英歌舞表演了,这是我的小孩第一次现场观看。今年真的好热闹,年味特别浓,能在家门口看到传统文化,大家都很激动。”长年在广州生活工作的肖女士当天特意带着小孩出门看英歌舞。“我们是听说今年潮汕这边有女子英歌队表演特意过来打卡的,果然名不虚传,太惊喜了!”一对从黑龙江前来的夫妇对女子英歌舞表演赞不绝口。

▲大家对女子英歌感到新奇,纷纷合影留念

▲观众们驻足路边观看表演

▲大街上成为人们的“看台”

▲一名路过的小女孩好奇地望着英歌队

▲队员在表演休息的间隙,出神地望着远方

据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方面介绍,汕头潮阳英歌舞是汉族民间广场情绪舞蹈,是大众的艺术,是傩文化遗存的沿革。在当地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流传、变革、转化,潮阳英歌舞注入了劲拳矫腿,产生了不同的英歌流派、风格,成为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舞蹈艺术。《潮阳县志》及《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卷七记载:“潮州人于新岁中,有足令人解颐者,即斯地所谓唱莺歌是也,其戏以三十六壮年男子饰梁山英雄,半执木棒,棒长盈尺;半执小鼓,鼓大如碗,举步亦趋亦跳,进退不紊。棒声、鼓声,劈劈冬冬,殊可晒也。”

▲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成立于1952年,现大部分队员为“00后”

1996年,潮阳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2006年,潮阳英歌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创建成立于1952年的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西门女子英歌队,更是别具风格。西门女子英歌队吸取了男英歌的一些基本步法和动作,揉合进戏曲舞蹈的一些舞步造型,表演起来轻盈活泼,飒爽多姿,柔中带刚。作为后起之秀的女子英歌队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于潮汕英歌的认识,也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潮汕女性的一些标签化印象。

整理、编辑:潮阳发布

素材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