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条街,非遗已成为这座城的“日常印记”

南方+ 记者

今年春节以来,充满非遗元素的传统民俗活动一路走红,广州的越秀西湖花市、广府庙会等活动一度成为网络热议话题。社交媒体、网络平台都能刷到群众拍摄的短视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在群众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2月7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告诉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广府庙会所强力推动的非遗活动不断与时俱进。非遗不仅仅是一条街的热闹,更已成为广州这座城的日常印记和名片。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非遗在闹市中,也在手上

主打非遗元素,展示形式多样,自第二届广府庙会“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窗”启动以来,非遗与群众的距离被拉近了,年年更新、年年不同的广州市北京路街区骑楼橱窗,总能发现新的惊喜。

一边是诸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诗词展示,一边是精美的非遗橱窗——老广在等公交车的间隙,就可以陶醉在骑楼老街的非遗世界中。

2月6日早上10点一开场,“通草画集”的摊位就已经围了一圈老广。“可以试一下吗?”看着摊位工作人员罗老师,仔细地将纸、笔、颜料摆放整齐,不少围观群众早已蠢蠢欲动。

“通草画集”的摊位

“通草画集”的摊位

“通草画集”的摊位围满了群众

“通草画集”的摊位围满了群众

“我们会给前15名幸运街坊,免费提供一套通草画集。画上是一艘从黄埔古港出发的商船,等着大家来填出心中的色彩。”罗老师给大家介绍着通草画的来源,以及这款“亦中亦西”传统水彩画的作画秘籍。

非遗展区体验感、互动感极强,令70多岁的陈婆婆很满意。她告诉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我在这儿就能学到一种非遗技艺,回家马上能显摆下呢!”

01:18

不止一条街,非遗已成为这座城的“日常印记”(记者体验vlog)

在广州忠佑广场岭南古琴摊位前,一名穿着汉服的00后美女小姐姐正襟危坐。古琴非遗传承人区宏山,正在给群众展示古琴基本指法,一拨一拨再一挑,一曲熟悉的高山流水就弹出来了。

“市民群体对岭南古琴的接触面,因为广府庙会大大得到延展。”区宏山感叹,原先熟人之间的传承,演变成了一对多的社会传承,传统非遗在闹市中,古琴文化的魅力得到更大的展示,也必将走出广州,走向世界。

今年区宏山还特意开辟了古琴文创现场制作专区。他告诉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古琴的器型、音律和传统古琴故事,都可以通过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传播。”

古琴文创

古琴文创

借助“互联网+”,以科技为支撑,2019年广府庙会首次推出了“在线逛庙会”系列活动,利用5G网络进行大型活动VR直播。2023年的广府庙会“科技元素”就更突出了。

区宏山还记得,早前一位在台山工作的法国籍工程师,就是通过互联网找到了他“拜师”,并奔波在广州和台山之间“学艺”。

融合VR、AR、虚拟直播等技术,今年的广府庙会元宇宙焕新亮相。不少市民感叹,非遗不仅在闹市里,更是在手上,蓦然回首,原来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非遗“花”样增多,连接过去与未来

素有“花城”美称的广州,鲜花同样漂洋过海两千年,可谓是“无限花色来海上”。

自称“花痴”的饶原生心心念念多年的素馨花,便是那漂洋过海而来的异域花卉。去年,素馨花传说入选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饶原生告诉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今年,广府庙会重点强化了“花”的元素,并穿插在多个活动中。

“觅秀十二花境” 便是今年广府庙会推出的全域互动游戏。饶原生与身穿汉服的“花神”搭档,带着群众共同游览人民公园、药洲遗址、千年古道等越秀历史文化景点。该游戏就集齐了桃花、水仙、素馨等十二种花卉作为主题。

此外,今年广府庙会首次推出主题微电影,以“一见钟情·在花街”为主线,是将国家级非遗“行花街”民俗与爱情结合的尝试。

据介绍,微电影运用5G+AR技术,将虚拟场景与北京路步行街、药洲遗址等实景交融,“素馨花神”与东山少爷穿越时空的爱恋,也得到了无限延伸。

01:17

不止一条街,非遗已成为这座城的“日常印记”

2月7日下午举行的“素馨佳人”评选总决赛上,一众身着汉服的小姐姐,通过诗词诵读、古琴、剑术等才艺展示,呈现出素馨花纯洁、典雅、柔韧的气质。

饶原生告诉记者,今年广府庙会推出一系列活动的用心所在,既为致敬历史人文意义上的“市花”,亦充实了广州“花城”文化的本质。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不少老广肯定记得这一首名为《行花街》的童谣。在广府地区,更有“未行过花街不算过年”的说法。

粤语“花”和普通话“发”同音,老广都爱在春节前买花,有着“花开富贵”的美好寓意。“讲意头”表达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冯向华的《羊城竹枝词》曾写道,“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

澄海籍大文豪秦牧,也曾描写过广州“行花街”的场景。——“想起这种一日之间广州忽然变成了一座‘花城’,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深夜赏花的情景,真是感到美妙”,花城一说随之广为传诵,成为这座城市的最大特色品牌。

广州迎春花市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明清时城门口的素馨花市,亦即屈大均笔下的“七门”花市。2021年,广州“春节(行花街)”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饶原生认为,“七门”素馨花市,更丰富了“行花街”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文化脉络。

春节前,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走访素有“百年花市”之称的越秀西湖花市,最大的感受就是“挤”,广州浓浓的烟火味也回归了。有专家认为,“行花街”体现了广州人的地缘情结,具有地方民俗特征。

“行花街”早已深深印刻在广府人的童年记忆里,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活动形式不断与时俱进。

非遗与群众的距离被拉近了

非遗与群众的距离被拉近了

饶原生认为,迎春花市、广府庙会等活动,传承着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民俗味、广府味,同时注重创新求变,今年的众多新鲜尝试,势必会继续斩获一众年轻粉丝。

记者】沈丛升

实习生】黄伊彤

视频拍摄】沈丛升

视频剪辑】蔡晓恩(实习)

编辑 张梦圆
校对 梁飞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