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石龙明德小学学子舞出精彩

南方+ 记者

“咚咚锵,咚咚锵……”近来,在石龙镇闹元宵醒狮巡游、骑楼文化节等活动上,石龙明德小学的舞狮、舞龙队给广大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在东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喜闻乐见。东莞龙舞、狮舞(醒狮),均被列入广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石龙明德小学身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龙镇,龙狮文化底蕴深厚。自2011年9月,学校启动了舞龙舞狮项目课程,让学生与非遗“零距离”接触,直观感受非遗魅力,传承龙狮精神。

学校系统组建了校园龙狮队

明德小学舞龙、舞狮队的精彩表现,得益于学校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大力支持。然而,为何选择醒狮舞龙呢?

明德教育,立德树人,守正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让孩子们在认识非遗、学习非遗中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明德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石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龙狮文化底蕴深厚,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校体艺“2+1”活动内涵,营建明德办学特色,学校于2011年9月启动舞龙舞狮项目课程。让学生与非遗项目“零距离”接触,直观感受非遗技艺之美,传承非遗文化精神。

开展非遗教育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不仅需要非遗文化的推广普及,还需要通过生动的现场操作与体验,让学生掌握非遗文化知识,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在创作中体会非遗文化精神。

为此,学校系统组建了校园龙队、狮队,形成了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建队前两年里,学校专门邀请国家一级教练李志强老师驻校指导,系统化培养训练老师和学生。

在李志强教练的指导下,学校逐步创新建立起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舞龙舞狮项目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明确学校舞龙舞狮项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同时,学校每年还投入十万余元进行舞龙舞狮项目课程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如训练场地、器材保管、运维采购……

跨学科整合舞龙舞狮项目课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融合美术、综合实践、语文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学习舞龙舞狮项目课程,营造浓郁的学校龙狮文化氛围,淬炼学校龙狮文化特色。在舞龙舞狮项目课程教学中,坚持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龙狮进课堂,非遗进校园——

首先在学校“4+1”(每周4天学习基础课程,1天学习项目课程)课程体系中,每周三、四下午都开设了龙狮项目课程,由专项教师负责舞龙、醒狮课程学习。在舞龙舞狮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与动作技术特性,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舞龙舞狮运动水平与鉴赏水准得到提高。

通过现场教学与实操互动,知行合一,推动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学校通过整合社会力量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舞龙舞狮社会名家名流进校园,举办讲座、展演等活动,重视专家引领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深化舞龙舞狮项目课程学习。

每天8:00—8:30,在学校的体育大课间期间,全校师生有5分钟的醒狮训练展示;每周逢星期三、星期四下午都有两个半天的时间训练展示舞龙舞狮;每天各班有“开心一刻”讲述学生自己成长故事。同时,每学年盛大举行一次“正心”健美节、“修身”艺术节是学生展示舞龙舞狮成果的大舞台;每学期举办一次家长会,以及每年参加省、市、镇龙狮比赛、表演,让学生不同平台上展示舞龙舞狮成果。

舞龙舞狮队取得了优异成绩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明德小学学生龙、狮队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石龙镇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都邀请学校的龙狮队参与演出,例如中小学生运动会、端午节龙舟赛、骑楼文化节、元宵晚会等,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校龙狮文化特色显著,学生身体素质与艺术素养大幅提升,在参加省、市、镇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例如,龙狮表演连续两届荣获广东省民办学校文艺比赛特金奖,东莞市“金龙头”杯比赛青少年组最佳优胜奖、最佳团队奖、最佳表演奖,第七届“汇星·超越”中华龙民俗文化节 (青少年组)中荣获最佳表演奖,东莞市大课间比赛三等奖,东莞市非遗文化传习基地……

作为东莞市普惠型民办学校,明德小学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被社会各界称赞为“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

此外,学校还高度重视舞龙舞狮教学科研工作,以科研的力量提升舞龙舞狮的学习品质。如学校东莞市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民办小学开展龙狮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2016GH607)、《融合“石龙非遗文化”创新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研究》(2021GH470)的深入研究将有力提升学生舞龙舞狮学习品质。

作为东莞市品质课堂智慧教育标杆,明德小学先后被评为东莞市莞式慕课实验基地、广东省优秀学习空间学校、全国智慧校园优秀示范校,致力办一所儿童喜欢的未来学校。在这一守正创新的办学历程中,接下来,学校将赋予传统非遗技艺更多的时代内涵,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并全面融合教育信息化,让同学在校园就能线上线下接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和艺术专业能力的培养,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让老师和孩子们也在创新活动当中加深对非遗的认知,也更加亲近非遗、欣赏非遗、热爱非遗,从而有意识地保护非遗、传播非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为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而努力奋斗!

【记者】丘想明


编辑 毛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