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年例重登场,城乡人气旺

南方+ 记者

吴川年例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今年搁浅许久的这份“热闹”现在终于回来了。吃酒席、飘色巡游、状元灯会、逛花桥、推泥鬼……元宵节期间,吴川节日氛围浓厚,各项年例民俗活动精彩纷呈,市民乐享其中,喜气洋洋。

所谓年例,即一年一例。吴川年例是吴川市各个乡村及社区自行设立的盛大节日,2013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的吴川年例越来越注重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联络,特别是“吃年例”和“睇(看)年例”成了吴川年例的重要内容。年例期间,鞭炮声伴随着锣鼓声不绝于耳,家家张灯结彩,村里布置彩楼、彩廊、画廊,搭建花桥、花塔,装扮飘色、泥塑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尽献于众。

吃年例

历史源远流长 联络亲朋人情味浓厚

年例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节日庆典。据传,年例是由元宵节演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过年和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当地习俗庆祝丰收、祈祷祭祀日子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在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也有传说,年例实际上是元宵节、庙会及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还有传说,年例活动是由粤西冼夫人氏家族祭祀祈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如今的年例。

到清代,吴川年例已广为盛行。据光绪年《梅录志》对吴川年例的记载,吴川年例是因古人在人力战胜不了疾病、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祈求神力保佑平安的一种心愿。

到了民国初年,吴川每条村的年例都有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庆祝形式。“游神”“摆盅”“烧炮”是早时吴川年例的“三步曲”,当时个别有钱的村庄还筹资请木偶戏演出,主要是做给“神”看。吴川的木偶戏也因此兴旺起来,20世纪80年代时达到100多个戏班,红遍粤西地区。

上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吴川年例重新恢复“三步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吴川年例也越来越隆重、热闹。现在的年例,一般人家摆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则摆几十桌,食材也不仅局限于普通的鸡、鸭、鱼、肉,许多“天上飞的、海里游的”珍贵食材也被搬上餐桌。

吴川年例酒席菜肴丰盛。何晨枫 摄

到了本世纪初,吴川年例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节日被注入了新的内涵。现在吴川年例越来越注重亲朋戚友之间的感情联络,特别是“吃年例”和“睇(看)年例”成了吴川年例的重要内容。

近日,在吴川梅菉、海滨街道大街小巷,每隔一段路就能看到一场酒席,张灯结彩,大圆木桌摆满家门口、巷道,街坊邻里、亲朋好友一起来洗菜、炒菜,现场热闹非凡,人情味浓厚。在吴川,经常是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很多人来吃饭、睇戏看热闹助兴。

看飘色

被誉为“隐蔽的东方艺术” 名扬海内外

“咚咚咚……”“噼里啪啦……”元宵节期间,海滨街道博茂社区、鼎龙湾等村庄、社区、景区纷纷开展飘色巡游,10台、20台等数量不限的巡游队伍沿着指定路线浩浩荡荡地走来,现场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小朋友坐在大人的肩膀上看飘色。麦思容 摄

在鼎龙湾,共有10台飘色巡游,每台飘色的主题不同,有龙凤呈祥、醉打蒋门神、观音送子、花好月圆、六国封相、状元游金街等,寄托着不同的美好寓意。

仅凭脚踩一把长剑、一个花篮、一根细长的生莲藕,甚至踩在倾斜摆放的花伞之上,再无其他支撑物,身子就可以立于空中而不倒,表演者神情悠然自得。这就是吴川飘色的神秘之处。

吴川飘色,始于晚清,从广州番禺传入,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及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以其高、精、险、奇、巧而闻名于世,被外国友人誉为“隐蔽的东方艺术”。2008年,吴川飘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事实上,飘色人物是靠一根隐蔽的“色梗”钢筋支撑。一台飘色就像一座活动的小舞台。四方色柜为底座,在柜台上的小舞台或坐或立的称为“屏”,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称为“飘”,造型人物年龄一般为6岁至12岁,飘色内容一般以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居多。

经过数十年的创新发展,吴川飘色由过去的一“屏”一“飘”,发展到现在的一“屏”多“飘”,甚至多“屏”多“飘”。如《六国封相》《八仙过海》等经典作品,一台飘色就像一帧帧精彩的定格镜头,色彩明艳、精美异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吴川梅岭飘色。

数十年来,吴川飘色频频受邀演出,多次走出国门参加泰国佛教文化节巡游、新加坡国妆艺大巡游等海外活动,足迹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名声大噪。

吴川飘色谱系发展至今历经四代传承,从国家级到省级再到市级,多位传承人逐级串联形成有序的紧密联系。吴川飘色传承人孙康福师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黎明先生,他在所学基础上,和团队众人潜心钻研,不断研发改造新的设计,并结合当代实际进行改革创新——以真实历史人物为原型设计角色,挖掘典型的吴川民间故事作为题材。

“我们的飘色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其他地方没有我们的规模大,我们可以做到一‘屏’多‘飘’,还能让它喷烟、喷水,有的造型龙头还可以喷火,可以转动,能闪闪发光。这是我们几十年坚持改革、坚持创新舞台设计的成果。”据了解,曾有多地慕名前来学习飘色制作,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孙康福直言,飘色技术最难的环节在于驳接和隐蔽,是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的,前来学习的技术人员即便拍下了制作视频,也无法完全掌握色梗层层驳接的技术。

吴川飘色传承人不仅坚持打造优质内容,在道具制作上也倾注了不少心血。孙康福介绍,原先制作色梗的道具材料高锰钢材质太脆,经过数代人不断探索,如今已改用低碳钢。参加演出的小朋友平均体重在60斤左右,而低碳钢至少能承重两三百斤以上,甚至上千斤。

民间技艺重在传承。吴川梅岭社区每年开设两个免费培训班,学员均为辖区内招募的适龄小朋友。培训班不仅教会小朋友如何进行飘色表演,也会教授他们如何制作飘色,从小培养起孩子们对飘色的兴趣和热情。让老一辈传承人欣慰的是,目前社区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飘色传承当中,创新发展后继有人。

赏灯会

长长队伍绕村行 街巷尽是状元灯

头锣和写着“回避”“肃静”的执事牌在前面开道,上百个小孩举着灯笼跟在其后,队伍间穿插有唢呐、排子锣鼓等,几头威武的醒狮负责殿后,这是吴阳镇霞街社区特有的民间大型游灯活动——吴阳霞街状元灯会,也是吴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与游灯活动的多是小孩子。陈玮琪 摄

“我们霞街社区地处吴阳镇,是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的故里,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晚上7时,参与游行的人就会在霞街广禄广庆庙集中。”吴阳霞街状元灯会非遗传承人林庆宏说。

据了解,自东汉以来,当地便有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灯会沿袭该习俗,从南宋淳熙年间便开始举行小规模的游灯活动,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吴川年例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村民看焰火、观游灯。陈玮琪 摄

“道光三年(1823年),出身霞街的林召棠赴京应试并一举考中头名,在殿试时,他被皇帝钦点为状元还被当众夸奖,该消息传遍各地,状元故里和状元灯会也因此远近闻名。”林庆宏介绍,今年霞街社区再次举办灯会,每晚的游行线路也各有不同,不仅在本社区游行,还会到相邻社区和镇上去,最长的线路耗时近4个小时。

晚上7时左右,夜幕降临,在霞街广禄广庆庙前,参与游行的群众已排队就绪,经过一系列敲锣打鼓的仪式后,大家手持一对灯笼兴高采烈地出发。

游行队伍中多数是小孩子,由于队伍需要走街串巷,且线路较长,年龄较小的孩子还会有家长陪同。“这对孩子是一种锻炼,我们都非常支持,而且能陪孩子一起游行,也是一种陪伴。”一名陪在孩子身边参与游行的家长说完,又急忙向队伍赶去。

在游行的队伍中,灯笼的规格也各有不同,有圆形、腰鼓形等,有些上面写着“林”字,这是该社区的宗族姓氏;另一些则写着该社区历史人物的官衔或功名,如状元及第、州府同知、广西府知府等,还有各宗祠、庙宇等的名称。

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走街串巷,家家户户也提前在门口等候队伍的到来,一同观看这辉煌的灯火。还有人家会准备好鞭炮,待殿后的舞狮经过时,便将鞭炮点燃,引来狮子一同互动。霎时间,伴随着队伍中的锣鼓声,热闹非凡。

“作为一个外地人,觉得灯会非常热闹,体会到了湛江当地年俗的特色与风情,真的年味满满。”来自湖北的黄女士与朋友结伴来到霞街社区,这是她第一次观看吴阳霞街状元灯会。

据介绍,吴阳霞街状元灯会通过游灯的形式,不仅展现了宗族人丁兴旺,还把祖辈的光辉历史向子孙后代宣扬,激励后人继往开来。此外,因为游行是全社区参与的大盛事,其线路也涉及相邻社区,有利于增强居民之间团结友爱的意识,加强本社区与相邻社区的沟通交流,让邻里更和睦,民风更淳朴,社会更和谐。

林庆宏表示,吴阳霞街状元灯会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他希望这个有意义的年俗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也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全民共庆同乐,创新传承。

逛花桥

融入创新元素 观赏效果更加丰富多彩

火红的灯笼、古色古香的建筑、五颜六色的灯光、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是吴川花桥的夜间盛况。正月十五晚逛花桥,是吴川人庆贺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人们纷纷前来观美景逛花桥。陈玮琪 摄

“在元宵节游行是我们的一个习俗,各村的游行队伍会到相邻的村庄去,有拜年之意。”花桥负责人梁伟杰介绍,明朝时,上隔海是个岛,为了方便村庄之间往来拜年,便临时搭建了一个桥,并用鲜花点缀装饰响应喜庆的节日氛围,这就是花桥的起源。

清朝年间,花桥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和群众参与其中。在咸丰庚申年,因为人数增多,花桥分为男女二桥。“20世纪80年代,花桥已有所不同,那时候也不分男女二桥了。”梁伟杰说。

花桥、飘色、泥塑被誉为吴川“三绝”。而花桥,顾名思义就是用花来点缀装饰的桥梁,不过发展至今,如今的花桥更像是一个民间艺术的载体和融合体。“花桥最初是木桥,后来是水泥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慢慢就发展成如今古色古香的廊桥,不仅包含了泥塑艺术、灯光效果,还融合了诗画书法、古牌楼建筑艺术风格等。”梁伟杰介绍。

据了解,新建的花桥于2022年元旦重建竣工,将桥面加宽至14米,还在两边的人行道上分别增设了观赏连廊和观赏平台。“花桥元宵庆典活动停办了三年,今年放开后,应大众的迫切需要,我们再次装饰花桥。”梁伟杰说。

走进上隔海花桥,多彩的灯光与红火的建筑映入眼帘。在花桥入口处建有一座古建筑风格的牌楼,红墙绿瓦,檐角四翘,古色古香。

“梅菉元宵迷远客,隔海花桥醉游人。”“好趁春光游隔海,为观美景逛花桥。”在牌楼的柱子上,两个大红对联道尽了花桥的美好、热闹与喜庆。梁伟杰介绍,今年的花桥保留了传统泥塑和传统菊花,在花桥的另一头,可见“观音送子”为主题的大型泥塑,两米多高的彩绘泥塑坐落在繁花拥簇之中,精雕细琢的泥塑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取得桥头花一枝,今年万事皆顺意。逛花桥,取菊花,这也是我们庆元宵的一种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景。”

此外,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今年,制作团队还在花桥中融入了创新元素。“这次我们采用了LED灯、跑马灯、扫墙灯等,通过电脑编辑程序去操控灯光,让灯光动态地呈现,更加生动和丰富。”梁伟杰透露,除了灯光,在音响上,他们也增加了喜庆贺曲等音乐和音效,让现场的声音更加喜庆和灵动。

由于正月十五逛花桥的游客较多,安全问题也是花桥元宵庆典活动的关注重点。“根据预判,当天会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流量,为此,我们向上级申请,增派了一批治安工作人员协助维护公共秩序,以确保活动的安全进行。”梁伟杰说。

时隔三年,花桥元宵庆典活动再次举办,辉煌的灯饰,热闹的人群,鼓乐喧天,五光十色,这是吴川人的又一个红火年。

【撰文】麦思容 陈玮琪

编辑 陈海兰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