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确认签字到收到分红,两天时间不到钱就到账了,开始我会担心‘村改居’后分红会不会准时发放,会不会打折扣,现在觉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社员黄细义看着银行卡里的分红开心地说。新年伊始,韶关市武江区西河镇红星股份经济联合社社员们迎来了“村改居”后的首次分红。
红星村是全国文明村,也是韶关市第一批“村改居”试点。如今的红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柏松告诉笔者,今年是红星村完成“村改居”后的第一年,红星村改为红星社区,“村民”变为了“居民”,“村改居”之后不仅原“村民”享受的福利不变,还实现了“居民”的利益叠加,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红星社区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十六个字”引领“城中村”特色发展之路
红星村位于韶关市武江河畔西侧,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典型的“城中村”,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下辖果园、西岸、坝厂三个片区,现有居民738人,管辖的总人口近8000人。“改革开放前,红星村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村子;改革开放之初,红星村村集体年收入56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270万元;经过40多年的发展,2022年,红星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132.66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4.19亿元。”陈柏松介绍。
陈柏松(右一)讲述红星村发展历史。
在红星村史馆内,陈柏松在讲述红星村的发展史时,提的最多的就是“十六个字”。“‘红星向党,善谋敢当,勤勉精进,共建共享’,正是在这“十六个字”的引领下,红星村才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红星特色的发展之路。”陈柏松说,红星村快速发展的背后,除了抓住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和有“城中村”的区位优势外,关键在于一直传承着、秉持着“十六个字”,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在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上成为韶关同类村中的翘楚。
红星村标志性建筑--红星大厦
20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吹满地,红星村抓住时代机遇,创办了铸造厂、农机站、立得粉厂、锯板厂、石场、鱼苗组、粉厂、砖瓦厂、皮革厂、红星大酒店、新华加油站等十多家村集体企业,开始了从种养村到企业立村的转变。“全体村民统一思想抓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村办企业从无到有,成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陈柏松说,红星村确立了村委一级财务核算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村小组不独立运营资产、资金,实现村委统一利用资金,村集体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90年代初,红星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步伐,当时的红星管理区被定为推行农村合作经济股份制的试点。“1994年的6月,红星管理区办事处成立股份公司,股份由自然人头股和劳动力股两部分组成,村民实行股份分红制。”陈柏松说,成立红星股份有限公司之后,便成立了红星集团公司,理顺了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村办企业成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福利的支柱。
2010年,红星村坝厂市场因承包合同到期、经营管理出现问题等造成不稳定因素出现,当年红星村被武江区列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对象。2011年村“两委”迎来换届,在新“两委”班子带领下,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推行“四议两公开”等制度,使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大幅提升,党组织面貌大大改善,红星村软弱涣散党组织顺利“摘帽”。“物业经营管理机制不顺是引发矛盾的主要原因,我们深刻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对此,我们制定物业管理办法,理顺了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解决了可能出现的矛盾。”陈柏松说。
“四个不变”力促“村改居”试点城乡融合之路
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红星村的管理体制、经济结构和村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展都达到了城镇的水平,红星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唯有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对此,红星村“村改居”工作于2021年提上了议事日程。
红星村召开村民大会对“村改居”工作方案进行表决。
“村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实现‘洗脚上田’。当农村不再以农业生产,农民不再以农产品收入为来源了,那么就满足‘村改居’的条件。”西河镇党委副书记刘军辉介绍,“村改居”就是农村户口改为居民户口,也就是“农转非”,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实现“村民变居民”的转变。2021年红星村户籍人口2000多人,管辖的总人口近8000人,可以说“村改居”的条件非常成熟。
“村改居”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村级集体经济产权改革、村民身份转换等多个方面,“村民”变“居民”利益有无受损则是村民最关注的问题。“我们坚持村民利益不受损原则,保持红星村‘村改居’后管辖范围不变、‘两委’班子职数不变、集体资产权属不变、集体资产权益不变。”刘军辉介绍,在推进“村改居”过程中,始终把村民利益和集体利益摆在改革工作首位,发挥好政策红利的牵引带动作用,让村民权益在改革中“有增无减”,提振村民改革发展信心。
“‘村改居’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促进集体经济稳定发展,改善村民生活品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刘军辉表示,“村改居”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进程,区委区政府为了全面激发村委干部和村民的积极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比如“村改居”后设立的社区居委会,区政府将持续3年按照20万元/年的标准对其予以奖补,社区“两委”成员将按照每人3万元/年的标准给予补贴。
“集体经济产权改革是‘村改居’重要内容,为了理顺产权改革机制,我们召开村民大会通过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最重要的就是成立了红星股份经济联合社,通过固化村集体和村民资产,经济联合社社员的‘股民’身份不变,继续享受相关分红福利,让村民吃上‘定心丸’,消除了顾虑,都非常积极参与‘村改居’工作。”陈柏松说,红星村全村上下齐心,充分利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乡贤座谈会,汇聚各方智慧,凝聚各方力量,走出了一条适合红星村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村民投票。
2022年9月23日,红星村召开村民大会,对《西河镇红星村“村改居”试点工作调整方案》进行投票表决,并以96.61%的同意率通过。至此,红星村“村改居”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22年11月4日,武江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红星村村民委员会,设立红星社区居民委员会,标志红星村“村改居”工作的完成。
“村民”变“居民”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2年村集体总收入达3132.66万元,按照‘4:4:2’原则,村年集体纯收入的40%用于村民当年股份分红,40%用于村民集体福利支出,20%用于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陈柏松介绍,“村改居”后的各项福利制度“照旧”,“村民”变“居民”享受的福利不变。他表示,目前红星股份经济联合社共有社员621人,股份制和各项福利制度的推行,红星村真正落实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
民生改善是群众最大的福祉。“2022年,我们的社员股份分红、退休金、合作医疗、奖学金等集体福利支出达到了1800万元,这是实打实的‘民生账本’。”陈柏松说,集体经济红利惠及全体社员,2022年社员股份分红每股达1500元。实行男55周岁,女50周岁退休制度,退休社员每月领取1400至1500元不等的退休金,男性社员18周岁至55周岁,女性社员18周岁至50周岁每月领取400元的社保补贴。
开展老年人免费体检活动。
“住院综合报销达到100%,在卫生站门诊免费看病,设立了老年人补贴、高中以上学校奖学金等制度”“‘村改居’后,社区水、电、路、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都会纳入市政建设,教育配套设施和社会保障将会进一步优化,让居民逐步享受高度城市化生活。”
文化系列活动进社区。
“‘村改居’改出社会治理新模式。‘农村’变‘社区’,‘村民’变‘居民’,吹响了武江区全面推进社区治理的冲锋号。”刘军辉表示,“村改居”后,要加快推进红星社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就要坚持党建引领,把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接下来,红星社区将做好党建工作“后半篇文章”,依法选举社区居委会班子,配强社区工作人员,推动社区把工作重心由抓经济、抓发展向抓治理、抓服务转变,为辖区居民群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精细化服务,并同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在文明创建和文化建设上持续发力,让居民精神更富足、日子有盼头。另一方面继续做大做强红星股份经济联合社,逐步推动股份经济联合社公司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红星社区的高质量发展。
【全媒体记者】唐音
【媒介助理】阙紫晴
【通讯员】神子良 朱文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