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使用的五加皮药材
有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之分
香加皮俗名“北五加皮”
五加皮俗名“南五加皮”
因名称、效用和各地使用习惯等问题
历来多数地区多将香加皮作五加皮入药
而香加皮有毒
不可过量服用
导致经常出现因香加皮代用五加皮
而出现中毒、乃至死亡等医疗事故或纠纷
案例一
1998年,山西某患者因腰腿疼痛找医生开了单味“五加皮”水煎液服用后出现头痛欲裂,恶心呕吐,继而腹泻,四肢麻木,最终昏迷不省人事。数小时后死亡。经对剩余样品鉴定,是医生自行上山采摘,把香加皮误当成五加皮给患者服用而导致的死亡。
案例二
一名风心病人,心衰住院后用毛地黄毒苷治疗,配合服用中药,处方中有“五加皮”,实际给的是北五加皮,服用三剂后出现心率减慢和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呈三联律,并伴有恶心、呕吐反应,停用北五加皮,并给予对症处理,5天后反应消失。
《中国药典》明确规定五加皮与香加皮是两种药材,二者外形相似,虽一字之差,但其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大小均不相同,不能互相代用。
1
来源比较
五加皮
本品来源于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植物的干燥根皮,主产于我国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别名南五加皮,五谷皮。
★典籍记载:
①《本草纲目》记载:“治风湿痿痹,壮筋骨”。
②《本草求真》云:“服此辛苦而温,辛则气顺而化痰,苦则坚骨而益精,温则祛风而胜湿,凡肌肤之瘀血,筋骨之风邪,靡不因此而治”。
③李时珍谓:“次药以五叶交加者良,又名五花”。
香加皮
本品来源于萝藦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主产于我国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别名北五加皮,羊桃梢、羊奶藤。
★典籍记载:
①《证类本草》载:“今江淮所生,乃为真者,类地骨,轻脆芬香,是也”。
②《中华本草》言:“祛风湿;利水消肿;强心。主风湿痹痛;水肿;小便不利;心力衰竭”。
2
鉴别比较
内容 |
五加皮 |
香加皮 |
形状 |
不规则的单或双卷,筒状及皮状 |
卷筒状、槽状或不规则片块状 |
外表面 |
灰褐色有不规则裂纹,纵皱纹及横长皮孔 |
灰棕色或黄棕色,栓皮松软呈鳞片状,易剥落 |
断面 |
灰黄色或灰白色 |
黄白色 |
气味 |
气微香,味微辣而苦 |
香气特异而浓郁,味苦 |
乙醇浸液在紫外灯下 |
无荧光 |
有荧光 |
3
成分药理作用比较
五加皮的主要成分是苷类(刺五加苷B和刺五加苷D),具有与人参皂苷相似的生理活性,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促进性腺功能,抗疲劳,抗应激,解热镇痛及止血作用。
香加皮的主要成分是杠柳毒苷及其苷元、杠柳皂苷等强心苷,且植物体不同部分强心苷的含量在不同生长期有所不同:茎皮在开花期含量最高,茎木部在绿果期含量最高,而根皮则在果熟期含量最高。也具有抗炎作用,但没有五加皮所具有的补益作用和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因含有强心苷,可治疗气短,但杠柳苷具有类似毒毛旋花子苷样的毒性,过量服用,有使心肌发生收缩性停止而导致死亡的危险。
4
临床应用
五加皮临床应用广泛,既善祛风寒湿邪,又能补肝肾,强筋骨,消水肿。临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脚气浮肿,阴囊湿疹等,而且有一定的抗肿瘤功效。
香加皮除了能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还可以用在充血性心衰的治疗上,并且治疗心衰性水肿,小便不利等功效更突出。但是本品有毒,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应该要注意用量。
综上所述,香加皮跟五加皮均有祛风湿之功效,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但是两者有效成分不同,临床用量也不一样。且五加皮与香加皮分属不同科属,香加皮有毒,不宜过量使用,临床使用时不能以香加皮代替五加皮,应加以严格区别,以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林世和,吴建国,余南才.五加皮和香加皮的鉴别[J].光明中医,2010,25(12):2330-2332.
[3]王凤霞,王建升.五加皮与香加皮的正确区别与使用[J].北京中医药,2009,28(01):53-54.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市中医医院 林崇森
审核:惠州市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 顾卫
编辑:温嘉林 徐如梦
责编:陈广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