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上午,“薪火相传——兴宁籍中国美协会员五人联展”在兴宁市旅游集散中心开幕,展示兴宁美术成就的同时,丰富了群众节日文化生活,让市民近距离欣赏“国字号”画家墨色生香、丹青溢彩的佳作。
素有文化之乡、美术之乡和中国南方版画之乡美誉的兴宁,近百年来名家辈出且代有传承,中青年画家逐渐在画界崭露头角。
据统计,兴宁本土现有中国美协会员5人,省美协会员30多人,本地美协会员200多人,美术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美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全国县一级的城市中比较突出。
兴宁美术何以取得如此成就?与其丰厚的艺术历史、浓厚的群众基础,及兴宁市委、市政府注重对美术人才的培养,对美术“金字招牌”的运用分不开。
兴宁籍中国美协会员五人联展的举办,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钟思婷 摄
人才辈出
百年来美术大家频出
“特意带上孙子就是要让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国画之美。”在“薪火相传——兴宁籍中国美协会员五人联展”现场,陈伯带着8岁的孙子仔细观赏一幅幅画,并讲解画中的寓意。
陈伯本身就是书画爱好者,因为常年在深圳,以前都在外观展。此次回家“赏灯”,没想到能在家门口欣赏到本土“国字号”画家的展览,“感觉非常自豪和骄傲”。
此次联展集中展示了兴宁本土中国美术协会会员谢景文、陈浩、袁炽彬、张华、吴浩镐近期的水墨创作成果。
作为美术领域从业者心目中的荣誉殿堂,中国美术家协会近70年历史却只有2万名左右的会员,平均一个地级市仅6人。
“一个县级城市拥有五名中国美术协会会员,这在全国也实属罕见。”活动上,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梅州市政协原副主席陈珍书不无感慨地说。
作为“版画之乡”“美术之乡”的兴宁,近百年来,涌现了罗清桢、陈铁耕、罗映球、刘济荣等一大批璀璨夺目的美术大家,且美术成就代代相传、承前启后,在全国美术领域成为一代佳话。
“这得益于兴宁这块文化沃土,为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多年以来美术界薪火相传,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并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实现了兴宁美术的繁荣和发展。”兴宁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谢景文说,特别是兴宁版画领域的成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兴宁人。
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第一代战士”中,罗清桢、陈铁耕、陈卓坤、张慧、钟步卿、黄山定、邓启凡,以及罗映球、王立、荒烟、张运辉等著名版画家都是兴宁人。
其中,中国第一个革命美术团体——“一八艺社”的组织者之一便是陈卓坤。陈卓坤又名陈广,经常得到鲁迅的指导,从此走上了以木刻创作活动为主的革命美术活动,并于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鲜为人知、弥足珍贵的我国第一幅鲁迅像就出自陈卓坤之手。
在新兴版画运动的先锋中,罗清桢备受推崇。鲁迅对罗清桢的艺术成就评价很高:“擅长木刻的,广东较多,我以为最好的就是李桦和罗清桢。”“罗李二人,其技术在中国是很好的。”
“他们用自己高尚的品格、高超的技艺、高贵的精神,影响着我们,使兴宁美术人才薪火相传、源源不断,乃至形成现有本土的5名国家级、30多名省级画家的‘兴宁美术现象’。”谢景文说。
组织培养
中青年画家崭露头角
虽然联展以国画为主题,以山水、花鸟为画作的主要内容,但细细观摩,不难发现5名画家在相似内容中展现出的各自特点:谢景文的画作清新俊雅、意境悠远;陈浩的画作则较为粗犷、色彩浓郁;热爱版画创作的袁炽彬,画作线条明朗,古典意味十足……
“画作通常是画家人生经历、所思所想的集中展现。”广州市兴宁商会书画委员会主任刘伟安说。
此次联展由兴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兴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州市兴宁商会书画委员会主办。作为主办方,刘伟安说,举办此次联展就是为了集中展现兴宁美术领域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底蕴丰厚的美术历史,为兴宁打下了坚固的美术群众基础,兴宁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对美术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
“兴宁的许多高中、职校艺术班依旧保有着美术,特别是版画的课程。我便是从高中时代就开始接触版画了。”今年38岁的兴宁文化馆工作人员邓威是一名版画爱好者,他创作的版画作品曾在国内、省内多次获奖。
在兴宁中小学校,时常可以看到学生创作版画等美术画作。学校内开设了第二课堂,深受学生喜爱。兴宁美协、清桢版画会的会员也时常走进校园,宣传美术创作。
此外,兴宁市专门出台了美术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对美术创作人才的奖励力度,对新加入国家级、省级书法美术行业协会的,当年给予3万元和2万元的工作资助。
“这对美术人才积极争先培优有极大的激励作用。”谢景文说正是在政策的激励下,2022年兴宁就有3名画家加入中国国家美术家协会。
在引进国内版画名家到兴宁开展讲座、培训班的同时,兴宁还组织本地画家外出学习,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两手抓,鼓励更多艺术家从事美术创作,让兴宁美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峰期。
“兴宁画家平均年龄在40岁,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且年轻人越来越出彩,‘80后’‘90后’创作者的作品多次在国内、省内画展中展出,并获得奖项。”谢景文说,兴宁美术领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深挖内涵
文旅融合焕发生机
驱车驶入兴宁叶塘、新陂“两镇五村”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只见河道两岸树木繁茂,花草簇拥,藏于花草中,是独具兴宁特色的“十里版画长廊”。
长廊内容分为展示和实践两块内容,其中展示内容分为6个主题板块:版画概说、新兴木刻运动与兴宁、版画的作用、兴宁版画的传承、版画创新发展和现代版画纵览。
“通过6个主题板块的景观,让更多的人认识版画、了解版画、解读版画;实践方面以版画创作和实践体验为主。”兴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长廊还设有版画体验室,可以让游客通过实践体验,更加深入认识和了解版画。
继续沿“两镇五村”景观公路前行,来到古民居磐安围,这是兴宁保存最完好的四角围龙屋。
如今,兴宁市在保留其原貌的同时,在此成立了兴宁版画创作实践基地,成为兴宁版画参观、创作和交流的中心,也是兴宁文化的亮丽名片和特色窗口。
“如何让艺术不断地焕发新的生命力?离不开它的活化利用。”谢景文说,兴宁市委、市政府将兴宁美术文化与旅游景观相结合来打造,将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切实的文旅资源,不断焕发美术文化的生命力的同时,也为兴宁美术宣传造势。
为进一步展现兴宁美术领域的成就,总结、推广兴宁经验,近年来,兴宁市先后举办了“兴宁市书画名家作品展”“兴宁抗战木刻史料展”及学术研讨会、“围龙风采”巨幅人文山水作品首展、“中国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全国版画展”等一系列重要美术活动。
兴宁各界也不遗余力地支持美术领域的发展,如广州市兴宁商会就为兴宁美术事业长期有序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后勤保障。
“可以说,兴宁美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历史文化传统,离不开厚实的群众基础,更离不开兴宁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谢景文说。
原标题:
版画之乡 薪火相传
兴宁市弘扬传统文化,擦亮美术“金字招牌”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钟思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