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特辑|灯火里的梅州,热闹欢腾

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2月5日,是我国传统佳节元宵节。

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天,人们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舞狮子,尽情欢乐、游玩,之后便带着“愿年年佳庆,永保团圆”的期盼,踏上新一年的路途。

在梅州,元宵节是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民俗活动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兴宁赏灯大过年、丰顺埔寨烧火龙粗犷雄浑、大埔迎龙珠灯宛如巨龙……人们以此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十几名壮士光着膀子,举着火龙在广场上奔跑。火星四射,烟雾缭绕,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十几名壮士光着膀子,举着火龙在广场上奔跑。火星四射,烟雾缭绕,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一灯一火寄期盼,一龙一狮传希望。丰富的民俗活动仿佛一面镜子,折射出客家人千百年来对家族兴旺的殷殷期盼和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

随着时代发展,元宵节的习俗也在演变。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旧时风俗与摩登文化相碰撞,极具梅州客家特色的民俗活动不断迭代更新,以新的形态继续发扬光大。

聚火

以火象征事业红火

火,是客家地区元宵节民俗活动的一大主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丰顺埔寨烧火龙。“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的热闹场景,每年总会吸引一大批游客前来观看。

架好三脚架,组装单反相机……来自汕头的摄影爱好者王欣动作干净利索,而在他一旁,已聚集了十多名摄影爱好者,彼时是下午3时30分,距离烧火龙表演开始还有4个半小时。

2月5日晚,丰顺埔寨烧火龙时隔三年再次上演,吸引了全国摄影爱好者、游客等前来观看,王欣便是其中一员。他与朋友早早定好了酒店,一大早便来到埔寨火龙广场,挑选绝佳的观赏位置。“这次,我一共带了两套拍摄设备,想记录下烧火龙的精彩瞬间。”王欣对演出充满期待。

在点燃火龙前,需要先点燃鳌、鲤、虾等,此举为引龙出海。图为青壮年举着燃烧的鲤鱼。

在点燃火龙前,需要先点燃鳌、鲤、虾等,此举为引龙出海。图为青壮年举着燃烧的鲤鱼。

晚上6时,夜幕降临,细雨纷纷。将举行烧火龙的地点“龙身岽”已人声鼎沸,四周居民楼的阳台人头攒动,大家举着相机、手机,期盼着“火龙出洞”。

随着一节节“火龙”被连接好,烧火龙正式拉开序幕。鼓乐队在前引路,火龙队在中间前行,两边是村民组成的火缆队,一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前往表演地点。

铳炮三声巨响后,周围锣鼓声起。而后烟花四射,爆竹声响,一群赤膊袒胸手举火棍的火龙舞者随着急促的锣鼓声在场上快跑三遍,“请龙出海”。

随后,一名长者点燃“火龙”,原本安静的火龙瞬间活跃起来,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几十名赤膊壮汉手擎“火龙”,在绣球的逗引下绕场舞动。“火龙”在火海中腾跃,火星四射,烟雾阵阵,礼炮声、喝彩声、相机快门声交织在一起,形成新年最欢悦的声音。

光着膀子的火龙舞者,任由火花洒在他们身上。围在火龙四周的村民,也不断把袖子挽起,尽可能地让手臂接触到火花。在当地,火花溅到皮肤上起疱,寓意着钱财和好运。

埔寨地区烧火龙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考证,丰顺埔寨烧火龙始于清乾隆六年,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古时候东海龙王的孙儿“浊龙”,不满被派到莲花山脉治理荒灾,不为善举,导致莲花山一带饿殍遍地。龙王得知情况后,派出青风公主大义灭亲,将“浊龙”斩成4段,并分放在4个地方。浊龙身腰被放在埔寨镇东南面,被后人称为“龙身”。

为纪念为民除害的清风公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埔寨火龙应运而生。“从传说中就不难看出舞火龙运动具有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除恶灭害、逢凶化吉、祥和平安的文化寓意。”学者伍广津和翟翠丽在《舞炮龙与舞火龙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如是写道。

火对于客家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客家人认为火象征着光明、希望,用“火”照亮新一年的康庄大道。因此在年节的最后一天,客家人会以用火的习俗,点亮亲友新一年的路。

除了有“烧火龙”的活动外,梅州各地还有许多与“火”有关的元宵习俗。如延续了300多年的兴宁星耀火把节,寓意着祛除疾病困扰,将火温暖家族的每个角落。丰顺汤南跳火堆,寄托了人们欢庆元宵、共贺丰收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赏灯

以灯期盼人丁兴旺

灯,是客家地区元宵节民俗活动的另一主题。在客家话中,“丁”与“灯”同音,以“赏花灯”为主要习俗的元宵节,便成了客家人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兴宁素有“赏灯”大过年的说法。“上元,自十三至十八,各寺庙结采张花灯,张宴设乐,放花烧爆,自昏达旦。各街张灯如明星,或三四家,或五六家,设盛筵祀神,因其馂之,自昏达旦,歌管不绝,谓之赏灯。间有好事子弟,妆故事于寺庙街坊,唱舞朋友家,或拈一物作谜言隐,俟游人射覆焉。”崇祯《兴宁县志·习俗》一书中,将元宵节赏灯的热闹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赏灯寓意着添丁发财、人丁兴旺、美满幸福,家族全部亲友都会参加。”兴宁市图书馆馆长黄红亮对兴宁花灯研究多年。他说,在兴宁,“赏灯”与客家话“上丁”同音,人们家中添了新丁(生了孩子),就会选择在赏灯节期间隆重庆祝。

兴宁赏灯节从正月初八开始至十九结束,主要分为请灯、上灯、赏灯、暖灯阶段。每年正月初九开始“赏灯”,因此年初八就成了“请灯”“迎灯”“接灯”的日子。

各姓氏族人或各村组织人力,把一担担鞭炮编在长长的竹篙上,组成请灯队伍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前往存放花灯的祠堂或店铺,甚至有舞龙、舞狮队一路助兴。

花灯“请”回村后,同村同姓族人一般都会在老祖屋迎花灯、升花灯,为家中新出生的孩子上族谱、摆酒席庆贺等,其间会增加或者结合其他一些民俗庆典活动。

吊新灯前,先要抢白花,抢得白花者意味着财丁兴旺。接着按所选吉时将花灯往上吊,谓之“升灯”。升灯时鸣放鞭炮,各家还将鞭炮从祖公厅接至家中。住新房者,则要路上安排人接应,一定要让鞭炮一路放回家,不能中断。晚上,灯会首事组织放炮仗、烧烟火、猜拳一直闹到深夜。

除了赏灯外,梅州地区还有许多与“灯”有关的元宵民俗活动。

2月5日晚上6时,大埔县百侯镇候北村迎龙珠灯如约而至,村民举着鲜艳的灯笼穿行在百侯镇的大街小巷。若从上空俯视,灯笼宛若长龙,在村中回旋。

龙珠灯呈链形,每条木板上固定9只灯笼,12条共108只灯笼。村民举着灯,在村内游行,将福气播撒。何志林 摄

龙珠灯呈链形,每条木板上固定9只灯笼,12条共108只灯笼。村民举着灯,在村内游行,将福气播撒。何志林 摄

据了解,迎龙珠灯是大埔县百侯镇侯北村萧氏特有的民俗活动,由宋末进士萧淳带到当地,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龙珠灯由若干条薄木板连接而成,每条木板上有八角形灯笼。灯笼骨架由6条剖细竹篾加工制成,然后再框成八角形灯笼骨架。每条龙珠灯由108个灯笼组成,正是《水浒传》108条好汉的数字。

“以前农村相对封闭,当地村民很少外出,龙珠灯执手多为妙龄女子,锣鼓队击打手则是年轻俊男,因此龙珠灯活动为当地未婚男女提供了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是一种别样的联谊相亲形式。”侯北村村民、龙珠灯传承人萧晓雄介绍,迎龙珠灯活动中,各龙珠灯队伍在总祠取灯后,便向全村各户游走,灯所到之处,村民都点好香相迎,迎灯接福,祈求新的一年心想事成,生活如红灯笼一样红红火火。

除此之外,五华下坝迎灯、蕉岭打船灯、丰顺砂田菜花灯等都与“灯”有关。

“从元宵赏灯,可以看出梅州客家人对人丁兴旺的渴求。以前特殊的生存环境让客家人希望增添男丁让家族兴旺,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人认为男孩、女孩同样重要,无论生男孩女孩,家家户户都在元宵期间举行赏灯活动,规模也越来越盛大。”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说。

舞狮

以狮祝愿美好生活

今年元宵,梅城别样热闹。舞狮、花灯巡游、非遗表演……让江北老街熠熠生辉。

在一阵阵欢乐的锣鼓声中,金龙打头阵,时而龙腾跃起,时而围绕成圈;紧随其后的醒狮你来我往,摇头摆尾,时而高高跃起,时而转身腾跳,或憨态可掬,或勇猛威严,与乐队配合默契,引起沿线观众欢呼、喝彩。

舞狮,在客家地区是一项从大年三十贯穿到元宵节的活动。其中,元宵节的舞狮节目更为隆重。

舞狮队的领狮人引着狮子队,挨家挨户拜年。拜年的过程也充满着趣味性,领狮人要在锣鼓声响后,即兴唱出客家山歌,向每一户人家道喜。这个最考验花红人的即兴创作能力,因为要根据不同人家的不同情况,说出既贴切又生动的山歌。

“崖锣鼓打来闹华华,今日醒狮拜你家,拜你外出方方利哟,求得钱财来归家。”

“崖锣鼓打来闹台台,今日醒狮登门来,拜你风调又雨顺哟,一家大小享平安。”

“崖锣鼓打来闹连连,今日醒狮到你店,拜你书香又门弟哟,今年中个乡状元。”

……

山歌唱罢,祝福也就送到了,户主会发送红包,以讨吉祥。

各家各户拜完后,舞狮队便会在空旷处,表演客家武术。有单人操练,刀枪、铁尺、钩刀、耙头、木棍、板凳术等应有尽有;有双人对练,有空手夺械,有多人对阵,或拳脚相交,器械相搏,惊心动魄,煞是好看。

舞狮象征着威勇和吉祥,在传统的习俗中,认为舞狮有驱魔的效果,希望用舞狮来镇压,表示自己的威武。从秦朝开始,为避免战乱和自然灾害,五次大迁徙的客家人一路披荆斩棘、客居他乡,舞狮寄托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元宵节是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在客家地区,家族成员会围坐一堂,赏舞狮、吃元宵、猜灯谜、话团圆是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

汤圆(元宵)在客家地区也被称为“圆粄”,客家人把制作汤圆,读作“挪(搓)圆粄诶”。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是客家人对团聚的美好向往。

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但梅州客家人的汤圆与其他地方的汤圆略有不同。

客家汤圆多为椭圆或圆形,圆形的没有馅,椭圆形的汤圆里面有一颗香花生。煮汤圆时,客家人喜欢用老姜、红枣、糖熬成底汤,将“挪”好的一颗颗汤圆放进去熬煮,煮至汤圆浮起即可。

随着时代的发展,圆形的汤圆种类和口味越来越多,可以看到五彩的汤圆皮。汤圆的馅,除了花生还有芝麻、猪肉,依据个人口味制作可口的汤圆。

除了吃汤圆外,这一天客家人还会吃葱、蒜、算盘子等食物。

“葱”与“聪”同音,而“蒜”和“算盘子”则与“算盘”同音,这些食物都寓意着子孙后代聪明灵敏,在外工作的人能精明伶俐,赚大钱。

“如今,元宵节的民俗文化韵味愈加浓厚,不仅守住了传统节日的文化之根,也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增强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肖文评说。

链接

灯笼里的趣味传说

年节期间,走在梅州城乡,皆可看见阳台有两盏红灯笼高挂的场景。年二十四祭祖挂灯笼,正月十五过后则把红灯笼从房梁上取下,保管好等来年春节再挂。

为什么过年期间要挂红灯笼呢?其中有许多传说。

相传,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汉武帝非常相信神仙,当亳人谬忌建议祭祀太一神时,汉武帝欣然应允。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东南建了一座太一坛,以祭祀太一神。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他又在甘泉宫修建了太一祠坛,并把祭祀太一神的时间定于正月十五日晚。这晚以通宵达旦的灯火渲染热烈,因此,每逢元宵,家家户户便挂起了灯笼。

另一则传说则更为动人。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一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大家都在逃命,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东头老婆婆的家屋内灯火通明,便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年”看到挂在门口那闪着红光的红灯笼后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凑。

为了祈愿新一年幸福安康,客家人便以挂上红灯笼代表年节的开始,以摘下红灯笼代表年节的结束。

正月十五的晚上,红红的灯笼下,摆上桌吃上汤圆,一家人闲话家常。待茶话会结束后将灯笼取下,意味着年过完了,家族成员将要踏上各自的新年旅程。

原标题:

火树银花庆佳节 灯若连珠照万家

梅州客家人元宵节习俗丰富,寓意深厚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记者 梁时禹 实习生 王沁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除署名外)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