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备受关注的电影《流浪地球2》中,演员李雪健一句嘶哑又有力的“点火!”让人印象深刻。但抗击鼻咽癌20多年,李雪健的声带、吞咽功能等仍然受到影响。如今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放疗对鼻咽癌患者的毒副作用?
2月7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获悉,该院牵头研发了一项鼻咽癌患者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的“减毒”新技术,可在确保疗效的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99%的鼻咽癌患者可从中受益。
咽缩肌位置示意图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副院长孙颖介绍,鼻咽癌具有明显的地区流行性,全球47%的病例发生在我国,其中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尤为高发。咽后淋巴结是鼻咽癌首站淋巴引流之一,初诊时转移率高达70%-80%。
此前,鼻咽癌患者要进行全咽后淋巴结区预防照射。但是,放疗的相关毒性大,放疗后患者出现晚期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5.4%,而这部分患者中又有66.9%的患者会发生误吸,12%出现吸入性肺炎,10%不能正常饮食、需要依赖鼻饲管或者胃造瘘。
“我们出门诊的时候,患者复查说得最多的就是吞咽问题。有的患者只能吃半流质食物,有的喝水都觉得难受。因吞咽功能受影响,患者还容易进食时呛进气管,导致吸入性肺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副院长马骏说。
基于临床发现的问题,该院牵头联合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共3家单位,于2017年起开展了一项鼻咽癌患者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对比标准放疗的前瞻性Ⅲ期临床研究。
研究的基础,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于2008年发现的一条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规律:咽后淋巴结分为内侧组和外侧组,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在外侧组,内侧组极少受累,发生率不超过1%。
如果放疗时只照射外侧,而不是内外侧都照射,能否既保证疗效,又减少对患者的毒副反应?研究团队招募到了符合条件的568例鼻咽癌患者,按1:1随机分配到内侧组咽后淋巴结豁免放疗组(285例)和标准放疗组(内、外侧组均接受放疗)(283例)。
研究结果显示,在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上,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组为95.3%,标准放疗组为95.5%,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同样,这两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都非常相似。
在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方面,只照射外侧组咽后淋巴结区的患者明显更好
但在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方面,只照射外侧组咽后淋巴结区的患者明显更好。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毛燕萍介绍,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组的相关毒副反应发生率更低,包括急性黏膜炎、急性吞咽困难、体重下降以及晚期吞咽困难。另外,这些患者在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是否容易疲劳及吞咽困难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标准放疗组。
“这意味着,通过减少对咽缩肌等吞咽相关结构的照射,可以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毒副作用,将使99%鼻咽癌患者从中受益。”马骏说,这项研究有望改写国际临床鼻咽癌治疗指南,造福更多鼻咽癌患者。
据介绍,该项研究于英国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马骏、孙颖、陈磊、唐玲珑为共同通讯作者,毛燕萍、王顺鑫、高天生(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张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梁晓雨、谢方云为共同第一作者。同时,这项研究作为10%以内的优秀论文入选了2022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年会口头报告。
【记者】朱晓枫
【通讯员】文朝阳 陈鋆 赵现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