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次番禺乡愁博览馆,像回了一趟老家

广州番禺发布
+订阅

很多人都没法想象60年前的生活场景。

但如果有一台能穿越回过去的时光机,

那它可能就藏在番禺的西坊大院—

番禺西坊大院乡愁博览馆。

01

回到过去的老房子

逛这场跨世纪的展览,有点像回老家。

走进大院,拐进一栋旧式黄楼

爬过两层略陡的楼梯后,

就能看到房间里的旧物展。

冰箱上放着铁制暖水壶和茶叶罐,

明净的窗户透进晨光,

洒在摆满饭菜的桌面上

......

这是西坊大院团队打造的沉浸式旧物展

没有玻璃柜和隔离带,

他们说:

“我们想给大家一种回家的感觉。”

展览的主题是乡愁,分九个部分。

团队收集了上百件老物品,以人生为主线,还原了过去60年,一个老广从童年嬉戏到年少求学,再到成年婚嫁的生活轨迹与场景。

记忆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每个人各有答案。

老一辈人忘不了水乡记忆

70年代的珠江河面上渔船遍布,

靠水而生的渔民们,

穿着蓑衣与草鞋,

往河里撒下一张网,打捞起一顿饱餐。

每个人记忆里都有一间杂货铺

它有爸妈不给买的公仔书,

外型迷你,线条简单,

却容纳万千世界;

它有玻璃罐装的泡泡糖,

很久以前,一毛钱能买两个

旱冰场是八十年代的约会圣地。

旋转的DISCO球反射出五彩的光,

穿着轮滑鞋的男孩女孩们,

在站不住的时候,

自然地牵起了手。

在那个年代结婚,

能凑齐“三转一响”是财力的证明,

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和收音机

有人拉着孩子解说着这些复古家具:

“以前啊,这些东西都是很有排面的。”

那些父辈口述的场景与物品,

如今都真实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任凭你触摸与观看,感受时光倒带

02

走街串巷淘记忆

其实,旧物展位于的西坊大院,

本身就是一件旧物。

上世纪五十年代,

五年计划号角吹响,

西坊大院,成了番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

• 1958年,这里是番禺地方国营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厂

• 1961年,市桥火柴厂、市桥纸厂并入农副加工厂

• 1980年,车间扩大,农副厂改名为番禺保健食品厂

• 1990年,人造塑料花厂,接下了最后一根接力棒

在如火如荼的岁月里,一间间厂房、宿舍、商店、学校拔地而起,工人们在这工作与生活,组成了一个高产的小社会,产出了潘高寿、何济公等老广至今耳熟能详的老牌子。

半个世纪过去后,当这里的砖瓦成为老员工们追忆的似水年华,和许多老厂房一样,西坊大院,也被改造成创意园。

办展的想法是在19年冒出来的,那时的大院团队接到了改造的任务。

初来大院,他们发现这里荒废许久,房屋破旧,杂草丛生,只剩两位年迈的保安与一条大黄狗。

深入探寻后,才发现这里留了不少老物品。厂房里的旧机电和桌椅,园区里的百岁老树,以及一栋栋被岁月剥蚀了外衣的老建筑

“那时我们就想,

一定要把这些东西留下来。”

有新就有旧,

他们不愿意让旧的东西消逝。

园区改造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

开放后,

附近的老街坊和退休老员工经常过来散步,

感慨岁月如梭,大院依旧。

西坊大院团队也正式开始筹备展览。他们先在网上发布文章,又在园区张贴公告,甚至开启街采模式,随机“抓人”征集旧物,但效果甚微,“能留几十年的老物件,都是主人的心头肉。”

最后,他们找到番禺区博物馆和市桥街道办,借了48件年过半百的老宝贝,以及十多张老照片。

照片收集得很不容易,他们花了1天时间,翻了3000多页相册才挑来

其余时间,他们就走街串巷地淘旧物,花钱买过去,2022年6月到9月,三个月的时间,他们终于揭开了这场展览的序幕。

展览宣传不多,大楼也藏在院子的深处。来散步的人们偶然发现这个房间,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便油然而生。

03

花半小时走完别人的半辈子

逛展的游客分两种,

一种是来打卡的年轻人

一身旗袍坐在桌前,相机定格永恒;

一种是来追忆的中老年人

他们通常背着手,

或睹物沉思,或滔滔不绝。

老忠属于后者,滔滔不绝的那个。

老忠的祖籍在江门,但在广州度过了大半辈子。68年出生的他,和展览的时间线几乎重合,毫不夸张地说,这里展出的所有物品,他都能说出个前世今生。

开展的第一天他就来了,“踏进房门的一瞬间,感觉自己穿越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渔民之家”,老忠拿起墙上挂着的蓑衣,露出惋惜的神情:“这些宝贝,现在看不到了”

讲解中的老忠

老忠的童年在新会度过,父母外出工作,他跟着外公外婆生活。

外公是老师,上课需要坐船进村,他常跟着一起去,因为村里的人总会爱屋及乌地给幼时的他塞不少零食。

新会和广州一样,河涌交错,水网纵横。老忠记得,进村的小船慢悠悠地划过水面,他能看到穿着斗篷的渔民们在船上作业。

勤劳聪明的渔民们常就地取材,不论是谋生的工具还是家里的摆件,都用草编织而来。

“斗篷是蒲葵叶做的,叶子轻便,还能把人裹起来。”“草鞋是用禾杆草编的,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燃烧后的禾杆草,还能作为肥料。”

渔民的家具

儿时的老忠很幸福,父母买了很多公仔书,他和弟弟把书放在家门口,若是路过的孩子想看了,就让他拿2分钱来租。

8分钱的书,净赚6分,还能收获友谊,稳赚不亏。

尽管现场没有一件旧物在老忠的记忆里缺席过,但若要排个序,最难忘的,还是柜子上的电视机

上世纪70年代,彩色电视机登上历史舞台,但它那时还是个罕见的宝贝,并没有走进千家万户。

1987年,18岁的老忠在广州参加了第一份工作,并拥有了自己的宿舍。

十分渴望拥有彩电的他,省吃俭用两个月,给自己添置了一台,“真不容易,电视100元,我的工资49元,还得找我爸资助点。”

那时的电视只有三四个频道,节目也不多。他下班后喜欢躺床追剧,《霍元甲》《大地恩情》是他常看的两部,“还有广东电视台的《家庭百事通》。”

尽管频道少,节目单一,但生活总是纯粹又快乐,老忠一边摸着旧电视,一边陷入了回忆,满脸笑意。

他的半辈子,都浓缩在了这个房间里。

过去60年,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时只道是寻常,回过头才发现,竟连告别的机会都没有。

而旧物展固守着记忆,连接着乡愁,真切地告诉我们,时间不会再回头。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我们不过皆是时光的过客,

岁月的旅人,在山水人间的烟火味里修行

任何去处,都是归宿

既如此,更应该珍惜当下

用最美的心情迎接每一个朝夕,

开创每一天的幸福生活。

然后用轻快的脚步往前行走,

动人心肠的风景就在不远处等你

04

步履不停 新意不止

日前,

西坊大院还举办了

“蒲公英行动”番禺外来工子女油画班

非遗主题作品展,

50幅油画作品

体现了趣味表现与创意实践,

教与不教多元融合,

少儿本真与油画本体的特色。

一幅幅画作蕴含着儿童本真,

给西坊大院带来了蓬勃春意

目前非遗主题作品展

已结束展出

但不妨通过线上一起领略少儿本真吧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

《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制作技艺》

岑芷岚(女 10岁)

《地水南音(平腔南音)》

陈俊杰(男 10岁)

《番禺广式腊味制作技艺》

陈怡(女 12岁)

《大石灯芯草制作工艺》

范雯雯(女 12岁)

《广州提琴制作技艺》

韩俊彦(男 13岁)

《扒龙舟(沙头南山古庙龙舟习俗)》

黎蕴谦(男 11岁)

《番禺水色》

李金城(男 12岁)

《广州砖雕》

李诺(女 12岁)

《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

李尊铭(男 12岁)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梁晶(女 13岁)

《沙涌鳌鱼舞》

林子荧(女 10岁)

《龙船头尾雕刻工艺》

麦焯轩(男 13岁)

《潭山飘色》

麦焯轩(男 13岁)

《广绣(南粤)》

梅日念(男 12岁)

《热闹的十乡会》

欧贤(女 12岁)

《沙湾飘色》

孙雅雯(女 12岁)

《番禺水色》

王子涵(女 12岁)

《广东醒狮》

禤逸朗(男 12岁)

《新桥大头佛表演》

张雨曦(女 12岁)

《广彩瓷烧制技艺》

朱国金(男 12岁)

乡愁博览馆

地址

番禺西坊大院

开放时间

至2023年4月30日

周末及节假日10-12点,14-18点

票价免费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