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萌“小时迁”首次到深圳“耍蛇”,爆火后的英歌去向何方?

南方+

今年春节,英歌火了。在社交网络平台,一条未经剪辑的英歌演出、训练甚至是花絮视频,都有上万点赞、数十万播放量的热度,频频在平台上“霸榜”“刷屏”。许多游客专程前往广东省潮汕地区,现场感受英歌的律动,一些城市接待游客人数创历史同期新高。

英歌的热度延续到了元宵节、蔓延到了离潮汕地区300多公里外的深圳。2月5日当天,深圳至少有3支英歌队在同日演出,他们用槌击声、锣鼓声和呐喊声,给深圳的元宵节增添喜庆的节日氛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和他担任教练的普宁南山英歌队,正是其中之一。

。

流量给非遗传承带来什么?传承人对未来有什么思考?在宝安大仟里宋风主题区里,记者采访了正在化妆的普宁南山英歌队,和教练、队员聊聊“火出圈”后的变化。

1

。

英歌是潮汕地区的民间广场舞蹈,融合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角色和故事取材于《水浒传》,起源和成型时间众说纷纭,按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风格。英歌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逢年过节,英歌队员们画上脸谱、穿上戏服,在庙宇宗祠、村巷街道中挥舞“英歌槌”,为大家驱邪祈福。

南山英歌队的“小时迁”扮演者陈楷铭,是参演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也可能是最“出圈”的一位。在网络平台上,有陈楷铭“出镜”的视频总能收获一堆赞藏评:“他实在是太可爱了”“太拼了,这个小宝贝,以后肯定很出息”。

。

“小时迁”从网上火到了网下。2月5日下午,市民将宝安大仟里的演出现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小时迁”牢牢吸引全场目光和镜头。家住龙岗的赵女士为看到“小时迁”的现场演出,提前数小时出发、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公共交通来到宝安,占到了前排位置。

在普宁英歌中,陈楷铭扮演的时迁角色通常是队伍领头,主要动作是耍蛇、翻滚,和其他队员的舞槌动作有所不同。演出中,这位不到6岁的英歌队员逐一展示技巧,加演了舞槌和击鼓环节,活力十足的动态引得现场喝彩声一片,他也越跳越起劲。

“他从小就喜欢跳英歌。”父亲陈恒钦展示了陈楷铭在家练习的视频,只见陈楷铭摇头晃脑、挥击木槌,脸上笑开了花。陈恒钦也是英歌队员,他扮演李逵的角色是“二槌”,在演出中紧跟在“小时迁”身后“出击”。陈恒钦的祖父、父亲都参加过英歌队,陈楷铭是家中第四代英歌队员,对英歌的喜爱一直在家中延续,“他能让更多人关注南山英歌,我们也很开心。”

1

。

“小时迁”陈楷铭是南山英歌队注重传承的体现,但并非个例。候场时,南山英歌队的教练陈来发不时亲自示范,纠正“小时迁”和其他小队员的动作。“队里有很多14、15岁的小孩,他们成长得很快。”

英歌队是业余舞蹈队,队员都有本职工作,人才流失是近二、三十年影响英歌传承的一大问题。按照老规矩,英歌队只让成年队员出演。为了解决缺兵少将的问题,也为了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英歌,陈来发力排众议,将很多小“英歌迷”招进了队伍。

。

创新是为了让英歌发扬光大。2006年,普宁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来发就是这个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他长期致力于英歌的改革和创新,在吸收新年轻人的同时,他改编了表演形式、丰富了表演内容,让南山英歌既可用传统巡街的形式展现,又可登上舞台,紧跟时代脚步。

2017年,陈来发还借“非遗进校园”的东风,在普宁市南山小学里拉起一支少儿英歌队。南山小学也将南山快板英歌作为特色教育项目来打造,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英歌的学习兴趣,为英歌传承储备更多人才。这次来深圳演出的队员,有几位就是从少儿英歌队里成长起来的。

为什么英歌舞今年会“出圈”?陈来发认为,在潮汕地区,过去几年大家没能看到英歌演出,都很想念这项活动;在全国,则得到网络“加持”,给网友们“种草”英歌。早在2020年,陈来发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开设了账号,不时上传英歌相关视频,科普英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展现英歌风采。“不管火不火,南山英歌的传承不会停,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陈来发说。

1

。

“以前都是一遍遍播英歌队演出的VCD,现在刷刷视频就能学动作,方便多啦。”看着年轻的队员,32岁的英歌队员、武松扮演者陈扬波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期:别人追星,他追英歌。和村里许多家庭一样,对英歌的喜爱在陈扬波家里代代相传,他的爷爷曾跟随普宁英歌队,参加了1953年在北京的演出。

陈扬波从小也是一位“英歌迷”,每逢英歌队演出,他都会一路追着队伍,穿梭在大街小巷里;到了寒暑假,他会约上小伙伴,一起跟着VCD里的动作,把扫把的柄折成两段当槌子,跳起英歌。孩子们跳着、闹着,早早接受了英歌文化的浸润。2006年加入英歌队时,陈扬波早已掌握了英歌的主要动作。

。

几天前,陈扬波在英歌队有了新角色:打理南山英歌队的官方账号。当队员排队化妆时,陈扬波一边在回答直播间问题、一边在连续点击手机,通过粉丝群的入群申请。建号数日,英歌队的粉丝群就满了两个。“群里常有人问我们下一场在哪里演出,对我们平时的训练也很感兴趣。”陈扬波说,英歌队计划在官方号上进行直播、发布演出信息和介绍英歌文化的视频。

利用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采用创新化传承方式,是英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时代发扬光大所探出的路径。在一个短视频社交平台上,春节期间英歌视频播放量高达8亿次,高居平台各类民俗视频播放量的榜首。

抓住流量推广英歌,不仅停留在直播,南山英歌队还想更进一步,打造南山英歌的IP。他们琢磨着将南山英歌队的独特造型做成文创产品,具象化普宁英歌的文化印象,让南山英歌队的形象更深入人心,也让年轻一代更容易喜欢上英歌,“希望将英歌积极向上的精神传递给大家,也希望南山英歌这面旗子一直红火。”陈扬波说。

1

。

除了英歌队成员,还有很多人在帮助英歌传播。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搜索“英歌”,经常能“刷”到视觉冲击强、富有动感的英歌表演照片、视频,这些作品为英歌爆炸式传播累积了基础素材。

年仅15岁的许哲满是当天闻讯而来的摄影爱好者,他老家在汕头,生活在深圳宝安,正读初中。许哲满从小喜爱英歌,谈起各支英歌队如数家珍;这两年又爱上摄影,于是将两种爱好结合,将镜头对准英歌。春节期间,许哲满跟拍了5场英歌演出,拍下了3000多张照片,他拍摄的“小时迁”照片,上传一天就获得了超50万浏览量。

2月5日上午,南山英歌队“小时迁”和父亲在宝安大仟里演出候场。上传仅1天,许哲满的这套图就获得了超50万浏览量。

2月5日上午,南山英歌队“小时迁”和父亲在宝安大仟里演出候场。上传仅1天,许哲满的这套图就获得了超50万浏览量。

网络主播王小军也到了宝安大仟里现场“追英歌”。大年初四,他开车从山西老家出发到达潮汕地区,此后每天在各支英歌队的演出“赶场”。潮汕地区丰富的节庆活动让王小军的直播间从不缺素材,“坦白讲,确实蹭到流量了。”直播时需要和网友互动,王小军很快成了“英歌通”,进行到哪个阶段、哪支队伍的特色是什么,他都能马上回答。

“我们注意到潮汕英歌在各大平台非常火,关注热度一直很高,于是将英歌带到深圳,希望呈现这场精彩的非遗大秀,让古老的民间舞蹈给予一代年轻人昂扬的精神振奋,让深圳人民过一个与众不同的元宵节。”宏发集团副总裁、宏发商业总经理及大仟里负责人蒋威说,除了在宝安大仟里演出的普宁南山英歌队,他们还邀请了潮阳海兴英歌队在光明大仟里演出,展示普宁英歌和潮阳英歌的不同风情魅力。

“现在的年轻消费者很关注传统文化,我们也希望将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年轻人。”蒋威说,宝安大仟里在开业之初就打造了宋风主题区,多次举办汉服节、新年庙会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并在策划活动时注重用年轻人的语言进行重译表达。活动得到了消费者的肯定,2月5日当天,宝安大仟里的人流量高达25万人次,同比上升了45%。这坚定了商场继续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信心。

【记者手札】

传承关键在年轻人

为什么今年英歌爆火?相信很多人想问。

英歌本身魅力“爆棚”,网友用“上头”形容。充满力量感的舞姿、节奏感强的鼓点、意气昂扬的呐喊,都让人忍不住一刷再刷视频,产生到现场感受震撼的冲动。这种冲动明显带动了当地文旅市场。春节期间,潮汕地区涌入大量游客,不少人专程为英歌而来。

记者也是英歌“上头”人群。正月初六清晨,记者从深圳赶到汕头市潮阳区凤岗村,第一次现场看到英歌演出。村里年轻人对英歌的追捧让人印象深刻,他们或跑、或骑着摩托车跟在英歌队伍后,在队员休息时上前“求合影”。

2月1日上午,在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仙二村,凤岗英歌队的“武松”跳起来。春节期间,许哲满跟拍了5场英歌演出。

2月1日上午,在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仙二村,凤岗英歌队的“武松”跳起来。春节期间,许哲满跟拍了5场英歌演出。

在元宵演出中,记者又一次见到年轻人追逐英歌队的情景,只是背景从乡道换成商场。可见,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传播是能突破地域、场馆限制的,城镇与乡村青年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同样强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首先要被看见。传统文化在守住“根”的基础上,必须主动创新,甚至创造“风口”。正因南山英歌队早早打破了队员的年龄限制、将英歌文化推广到校园,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年轻“血液”,才有了爆火的“小时迁”。

。

“活化”文化内容,传播手段也要活。年轻英歌队员拍视频、做直播,为“炒热”英歌添柴加薪;“爆款”作品的拍摄者通常也是年轻人,他们更能抓出爆点,更懂网络审美与表达语言。

英歌提供了传统文化“出圈”的范本,如何将流量转化为持续发展的动量?南山英歌队想打造IP,这是一条路;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路线,固化成文旅融合项目,也可以尝试。与此同时,还要有更多城区、市场主体愿意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良好的生态和丰富的土壤,如此次英歌演出的所在地——宝安,就是深圳西部正在崛起的的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近年来,宝安区相继举办了湾区粤剧节、湾区“大棋士赛”、宝安文化讲坛等传统文化活动,壹方中心、大仟里、杉杉奥特莱斯等商圈强势崛起,青春、时尚、活力的城区形象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相互碰撞,让这里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出圈地”,成为了更多年轻人和更多文化项目愿意来的地方。

当然,文化传承,最关键的还是在人。希望当地能多层次培养人才,不仅是英歌队员,也要培养如摄影、主播、导游、裁缝、作曲等相关领域人才,让英歌继续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撰文】王悦

【摄影】何俊

1

编辑 杨溢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