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设计师,时长共1分59秒)
视频:专访《流浪地球2》美术组制作总监——杨旭:给电影造“飞船”的工业设计师
“最近有发小问我:‘记得你小时候很喜欢画宇宙飞船,现在算是圆梦了吗?’”杨旭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虽然还没有机会设计真实飞行器,但能为电影设计和制作“假”飞船,让杨旭感觉离实现童年梦想更近了一步。
背靠深圳制造业的“厚实家当”,工业设计师杨旭和他的团队将工业设计逻辑和工业化生产流程引入电影道具制作,为热映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制作了千余件特殊制作道具。
深圳宝安的流水线上,“诞生”了智能量子计算机、门框机器人外骨骼控制装备、航天员载人机动装置等“拯救”地球的装备,圆环零件、无人机干扰枪、太空电梯氧气面罩实现了“量产”。
大规模使用制造业中常见的数控加工、放电加工、激光雕刻等精加工工艺,让这批道具不仅具有丰富的视觉细节,经住了电影数月的拍摄使用,还比手工制作效率更高。
能熟练地将工业化生产流程运用于道具制作,源于杨旭多年从事的工业设计工作。此次道具制作中借鉴的工业产品开发流程,杨旭已经“跑了很多遍”。
“设计概念车和电影概念产品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服务对象变了。”杨旭说,前者是服务于品牌,满足品牌调性,后者是服务于电影故事叙述,满足电影美学。
其实,工业设计师参与电影制作,在国外早有先例。早在上世界中叶,《星际迷航》《星球大战》等影视作品的飞船、装备设计者里,就有工业设计师的身影。但这种做法在国内还比较少见。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此前科幻影视作品的生存空间不大,相关行业发展不够成熟,“像我们这类做科幻的工作室,能活到今天已经算奇迹了。”杨旭坦言。
坚持至今源于热爱。在杨旭的工作室里,能看到大量国内科幻小说和作品衍生周边。过去几年间,他曾为多部电影做概念设计,但市场有限,有时甚至需要依靠工业设计的工作来“养活”这些项目。
“但当目前不可能实现的事物在电影中动起来,哪怕只有一两秒的镜头,也感觉非常有成就感。”为电影设计虚构产品,让杨旭“造物”的成就感更强。
另一个动力是,杨旭想把科幻带给自己的震撼和触动,也带给现在的孩子。杨旭成长过程中,科幻作品为他打开了许多扇想象的窗户,不断丰富着他的精神世界。现在,他想努力和其他“科幻迷”一起,合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在他们小时候埋下科幻的种子。”杨旭说。
【撰文】王悦
【摄影】何俊
【剪辑】刘玳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