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的广东缘分:曾到访南华寺,称“遂了一生所愿”

南都即时
+订阅

在世人眼中,他是德高望重、高山仰止的一代宗师,但他也会为不懂英文和唱歌烦恼;人们都认为他聚众有方,他却坦陈,“事实上我的内心非常孤寂”;面对各界盛誉,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出家人而已”。

2月5日17时,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创办人星云大师圆寂于佛光山传灯楼开山寮,享寿97岁。

星云大师一生弘扬人间佛教,利益无数人,数百万信众遍及五洲四海。他一生情系中华,热心社会公益,发展教育事业,支持两岸和平统一,为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作出重要贡献。

他曾到访广东,在佛山留下“拈花微笑”的故事,前往南华寺拜谒六祖惠能,开办“一笔字书法展”,举行多场专题讲座,促进粤台两地佛教事业共同发展。所到之处,僧侣信众云集。南都、N视频记者多方采访、梳理,尝试回顾他97年传奇人生中的一些片段。

最后时光

星云大师一生弘扬人间佛教、建设佛光净土,开山56年来,于全球创建300余所寺院,在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创办5所大学、佛光会员数百万人,利益无数人。

晚年的时光里,病痛中的他,依然会为大众送上祝福,也用强韧的意志力感染他人。

南都记者了解到,星云大师晚年深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所苦,由身旁固定弟子轮班照顾。2011年中风后,他的身体状况时好时坏,且需要到位于高雄市的长庚医院洗肾,偶尔需要住院。

今年初,星云大师再次住院治疗,对医疗过程态度低调,坚持不愿占用社会资源,长年医疗支出都是自费。面对病痛,他曾告诉医疗团队医师:“出家人不怕死”。

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总会长赵怡介绍,重要会议上,为了避免他身体劳累,弟子们会提前录制好大师的影片在场播放。星云大师晚年腿部不良于行,但遇到主持会议、接待访宾等重要场合,还是会坚持站起来,让旁人感受到他强韧的意志力。

南都记者注意到,今年初,在外出行动几乎都靠轮椅代步,双眼视力模糊的情况下,他还是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给大众送去新年祝福,盼望大众能积淀心灵的力量,不再怖畏,健康平安。

星云大师在新春祝福视频中说,“每逢到春节过年,大家都恭喜发财,其实财富在我们的心里,发心,就是发财。”他还鼓励大家,“新年要有新气象,一切重新开始,所谓明天更好。”

据了解,星云大师自1996年开始书写春联,当时遇到一位信徒请他写春联,大师从善如流写下“平安吉祥”,后来此信徒印制20万份分送,数日后就被索取一空,因而开启大师写春联的因缘,赠予有缘人。

在《觉有情——星云大师墨宝选集》序中,他曾写:“往后,每到春节前,我都会虔诚地写下一句新春贺词赠予有缘之人,如:千喜万福、善缘好运、妙心吉祥、身心自在等,借此祝福大家法喜无边,法财无量。”

今年初,他就以“仁和安康、富乐吉祥”为题挥洒墨宝,盼望大众“以慈心待人,一切好事皆圆满。”

2月5日17时,星云大师化世圆满,于庄严念佛声中,圆寂于佛光山传灯楼开山寮,享寿97岁。他一生写照,诚如他自撰之诗偈:“心怀度众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舟;问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一代宗师

星云大师圆寂的消息传来,台湾岛内各界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缅怀之情。星云大师圆寂后,他的社交媒体公共主页发布了他在2013年写下的遗嘱《真诚的告白》。截至2月7日0时,这条帖文下已有数万人表达哀思。  

“我对两岸视如一家。”星云大师情系中华,一生弘扬人间佛教,热心社会公益、发展教育事业,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支持两岸和平统一,为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作出重要贡献。

国家宗教事务局原局长叶小文在悼文里写道,“我的脑海里常能想起他的话,感悟到一个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希望共圆民族复兴梦,虔诚善良的佛教徒的赤子之心。” 

近年来,星云大师在大陆宜兴复建祖庭大觉寺,捐建中国书院博物馆、扬州鉴真图书馆、南京大学佛光楼,成立扬州讲坛、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以及复建南京天隆寺等,积极推动文化教育,期能促进两岸和谐。 

星云大师认为,透过文化与教育的交流,是发展两岸关系最有效的方式。两岸同源同种,本来就是一家人,在情感上就不应该对立,应该要以融合的心态,好好交流与相处,如此才能团结,振兴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佛光山每年举办的“国际青年生命禅学营”就是两岸乃至世界文化交流的产物。曾参加过2013年夏天举办的禅学营活动的董女士告诉南都记者,这次参营经历,不仅颠覆了她对佛学的刻板印象,还让她对生命的意义多了一些感悟。“我有幸在禅学营的讲座上听过星云大师布道,他总是以个人的经历出发,把一些很复杂的问题通俗化,让青年们进行一些思考。” 

董女士认为,星云的大师的许多理念都是“以人为本”的,所说的东西并不深奥晦涩,但却能给年轻人以督促的作用,让他们对文化、教育、环保等社会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一些正确的价值观念。 

大陆社会学老师吴桐也曾参加过两期禅学营活动,她告诉南都记者,星云大师在她眼中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凭一己之力把“人间佛教”的概念传播到五湖四海,并设立慈善机构,协助高雄县政府开办老人公寓。大师对两岸永远视如一家,也在大陆捐献佛光中、小学和佛光医院数十所,带领全球佛光人捐赠轮椅、组合屋,从事急难救助,育幼养老,扶弱济贫。

广东缘分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星云大师曾多次往来于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他也曾到访广东,进行参访交流,进一步加强两岸禅宗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粤台两地佛教事业的共同发展。 

2013年11月,星云大师率团访问广东,与粤台两地文化界、艺术界、宗教界进行深入交流,并举行多场专题讲座、“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等。 

在广州,87岁高龄的他以轮椅代步,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为3000多名大陆佛教信徒和读者做了一场“看见梦想的力量”专题演讲。演讲以禅宗六祖慧能的“梦想”故事开始,浅显易懂的语言道出慧能大师从一个砍柴人,靠自己努力,争取上进,终实现“开悟”梦想的经历。

他说:“广东对中国佛教最大贡献是六祖慧能大师。慧能大师是中国文化领域的一个奇花,他的梦想也是广东的光荣。” 

在走访佛山时,星云大师说,“以佛为名的佛山,我久已闻名,早就想来朝拜。”他进入会场,看到台面上有一捧鲜花,随之用手指拈起了一朵小红花。“虽然很多人不知道禅心是什么,但你们能看见这朵花吗?”他轻轻高举小红花问道。

得到大家肯定的回答后,他说:“看到的人就是我的心花开了,我的心在佛山开放了。”他还现场将手书的佛山仁寿寺题字牌匾赠送给佛山,其后又留下墨宝,挥笔大书“花开见佛”四个大字赠予佛山。 

除了广州、佛山,星云大师还前往韶关的南华寺,与南华寺方丈传正大和尚会晤,并拜谒了六祖惠能大师。南都记者从南华寺了解到,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南华寺为中国佛教名寺,因六祖惠能大师曾在此弘法37年而被誉为禅宗祖庭。惠能大师真身至今仍供奉在该寺六祖殿内,每年均有数百万海内外信众前往朝拜。 

星云大师前来南华禅寺礼祖的同时,还在曹溪讲坛为数千名僧侣信众开讲《六祖惠能大师与人间佛教》,并现场回答僧侣信众提问。他表示,此次到访南华寺,能拜谒六祖惠能真身,算是遂了一生所愿,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两岸禅宗文化交流与合作。

对于两岸关系,星云大师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认同“九二共识”。他曾言,自己反对“台独”,正因生逢乱世,对生灵涂炭的痛苦心有戚戚焉,所以他主张两岸和平,因为战争后果不堪设想。“两岸人民一水之隔,都是中国人,大家要一家亲。”

“平凡出家人”

在世人眼中,他是德高望重、高山仰止的一代宗师,但他看来,自己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平凡个体。 

星云大师在2013年写下的遗嘱中提到,“我一生,人家都以为我很有钱,事实上我以贫穷为职志。我童年家贫如洗,但我不感到我是贫苦的孩子,我心中觉得富有。” 

南都记者了解到,星云大师早年坎坷。他俗名李国深,1927年8月出生于江苏江都,5岁起随信佛的外祖母茹素,12岁陪同母亲赴南京寻父未果,途中遇南京栖霞山寺志开上人,后剃度出家。

他曾介绍,虽是童年出家,但寺里的老师管教非常严格,不准他们随便把眼睛睁开。如果睁开眼睛看,老师会说:“你看什么?哪一样东西是你的?”因此他经常闭起眼睛十天半个月不看。 

老师不准他们看,也不准他们说。正值年少的他,常常不自觉就张口说话。只要一开口,老师就是一个耳光,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佛殿、教室里,你有资格讲话吗?”他想,“对的,我没有资格讲话,所以经常一年半载不开口说话。” 

在这种严格的教育下,虽然不是绝对没时间看书、写字,只是当时正逢抗日战争,寺院里连饭都没得吃,根本没有钱买笔和纸,甚至连铅笔都没有见过,更遑论写书法了。因此,对于写字,虽不完全是外行,总不能算会写字的高手。 

他在遗嘱中也提到,曾遭逢大时代的种种考验,“但我感到人生非常幸福,我享受苦难、贫穷、奋斗、空无。”他还提到,“我立志兴办各种教育,因为从小我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读书,明白教育才能提升自我,改变气质。” 

星云大师也有自己的烦恼,他曾说,觉得这一生有三个缺点,一是扬州人的乡音腔调至今改不了,尤其是多次学英文、日语,都没有成功;二是不会唱歌,梵呗唱诵不好,作为一个出家人感到很惭愧;三是不会写字,因此就没有信心。“所以我后来经常对人说,你们不可以看我的字,但可以看我的心。我心里还有一点慈悲心,可以给你们看。” 

即使数百万信众遍及五洲四海,人们都以为他聚众有方,“事实上我的内心非常孤寂,我没有最喜欢的人,也没有最厌恶的人”。他在遗嘱中写道。 

面对各界盛誉,星云大师不忮不求,他坦言:不喜欢被神话,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出家人而已。

在一档节目里,杨澜曾问他,“您说自己不想成佛作祖,不欲往生天堂,也志不在了脱生死,那您志在何处呢?”他笑答,“我志在来生再做和尚啊。因为我觉得做和尚可以做很多事,做和尚可以结很多的缘,做和尚可以渡诸多众生。成佛太安闲了吧,太静了,暂时没想到那个。”

“我先把人做好,和尚做好。”他补充道。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杨苓妍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