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新会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体目标,全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该区先后获评“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
回顾过去成绩喜人,展望未来催人奋进。接下来,新会将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健全教育管理机制“三大目标”为导向,具体实施“十大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成为江门地区一流水平、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区。
聚焦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会坚持全区教育一盘棋,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城镇化进程,学员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等因素,统筹全区教育资源科学合理优化教育布局,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区域差距,打造更多“家门口好学校”,切实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深化集团化办学
目前,新会区教育集团化办学采取优质品牌学校领衔的方式,成立了15个教育集团,覆盖全区65所学校,成员学校共50所,其中农村学校30所,占成员学校60%。
2023年,新会区计划把新建的新会华侨实验小学和小区配套幼儿园纳入教育集团,以促进新校的迅速成长,并逐步扩大农村及薄弱学校在集团成员校的比例,同时推进集团内部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一体化,进一步完善集团化办学考核评价机制。
◆探索授权制办学
打破学校区镇层级管理模式,新会区以城区底蕴深厚百年老校和强势崛起年轻新校为授权校,对口帮扶重点园区周边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按照“职责授权、资源统调、多元帮扶、督导评估”的模式,全面提升受援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包括授权新会一中、实验小学、东区学校、文华小学等优质学校,管理司前中学、司前镇华侨学校、东甲小学、梅江小学等学校。其中,今年9月将司前中学更名为新会一中附属凤山湖中学,由新会一中全权管理;将司前华侨学校更名为新会凤山湖实验小学,由九年一贯制学校调整为独立小学,由新会实验小学派管理团队进驻。
此外,授权实验幼儿园和机关幼儿园等品牌幼儿园,管理新建、新接收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并将其建设成为区域内高水平幼儿园。今年,新会区计划将已接收的博富名苑小区配套园,交由实验幼儿园全权管理,拟命名为新会实验幼儿园(明德分园);将准备接收的新悦锦云、领会国际小区配套园,交由机关幼儿园全权管理,拟命名为新会区机关幼儿园(今洲分园)、新会区机关幼儿园(吉祥分园)。
在实施过程中,教育部门将加强评估,及时优化调整,确保授权校(园)和受援校(园)的良性互动、健康发展,并在模式运行成熟时再逐步铺开。
◆健全结对帮扶机制
以提升区域整体教育标准,满足市民对优质学位需求为出发点,新会区通过派出优秀教师管理团队,带入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组成圭峰小学与大泽吕金铨学校,平山小学与崖门镇三村小学、红卫小学与古井镇官冲小学等9个帮扶小组,结对帮扶的学校覆盖城区薄弱学校以及园区学校。
◆推进乡镇学校整合
在优化调整农村小规模学校布局方面,新会区计划2023年启动双水镇、罗坑镇等乡镇学校的资源整合工作。此外,加快在重点产业园区周边布局优质小学和初中,着力提升园区周边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填补产业园区优质教育资源的空白。
◆统筹城乡师资配置
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新会区落实义务教育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到乡村和薄弱学校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老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同时,建立新入职教师与骨干教师的轮岗制度,新招聘教师入职第一年在城区学校跟岗见习,由相应城区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到乡镇学校支教。
◆完善过程监管制度
新会区教育局将定期组织专家或者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集团化办学模式、授权制办办学模式、对口帮扶模式中学校校长、管理人员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估,对成绩突出的人员单位予以表彰,并结合考核结果及时调整各种办学模式中学校组织的方式、管理方式和策略,从而推动全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采写】黄绍侦 潘晓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