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筵开百席传扬非遗文化!中山南头慈善灯酒会阔别三年再回归

南方+ 记者

00:46

2月6日农历正月十六,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中山南头镇北帝社区重启了阔别三年的“慈善灯酒会”,筵开百席,邀请了3000多位乡亲宾客参与灯酒会。

2月6日农历正月十六,中山南头镇北帝社区重启了阔别三年的“慈善灯酒会”。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2月6日农历正月十六,中山南头镇北帝社区重启了阔别三年的“慈善灯酒会”。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当晚,北帝庙旁,灯烛莹煌、彩旗缤纷,醒狮踏着激昂锣鼓点夹侍道旁,欢迎着本地乡亲、四海游子和九州宾朋来细叙契阔乡情、共襄慈善义举。

据悉,南头灯酒习俗自清末兴起以来,已有100多年历史,并入选了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阔别三年

慈善灯酒会“再回归”

傍晚8时,现场座无虚席。舞台上挂着多盏寓意“生意兴隆”“福寿双全”“一帆风顺”的花灯,成为众人参与慈善,争相竞投的热点。每有“投灯”成功的宾客,便会迎来乡亲们的一阵祝福,现场好不热闹。

多盏寓意“生意兴隆”“福寿双全”“一帆风顺”的花灯,成为众人参与慈善,争相竞投的热点。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今年,花灯酒会特别热闹盛大,尤其是外地回乡人一得知今年办慈善花灯酒会,都争先恐后地定席报名。”中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志君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南头人,1990年就开始参加灯酒会,常年参与举办花灯酒会等民间习俗。

去年,他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年,他还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亲身到校园中开展培训讲座,引导青少年关注非遗、传承非遗。

一场慈善花灯酒会,念念不忘,寄予了四海游子割舍不断的乡情;灯灯相续,延续的是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阔别三年,群众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高涨。作为南头镇党委、政府,我们全力支持民间慈善活动举办。”南头镇党委书记徐宁军表示,“当前,在全市上下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大背景下,南头镇也将积极做好‘文化兴城’的大文章,将灯酒习俗、五人飞艇等极具南头文化特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让更多老百姓在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良好文化氛围。”

灯灯相续

省级非遗文化“再传承”

按照传统习俗,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南头镇各村的村民相继举行热闹的慈善灯酒习俗活动。

从清末至今,灯酒习俗连年举办。

早在2018年,作为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头灯酒习俗”,正式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更好地传承这一民俗文化,南头镇成立了镇级的灯酒协会,引导灯酒会管理规范化发展,并通过举办花灯制作大赛、中秋晚会、花灯制作培训班、建立校园传承基地等方式,营造人人参与、积极传承的社会氛围。

街坊们在拍照记录北帝社区“慈善灯酒会”盛况。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南头灯酒习俗内容包括了扎灯、开灯、挂灯、祈灯、投灯、饮灯酒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居民自发筹集资金扎做花灯,农历正月初六“开灯”后,将花灯挂起祈福,从正月初六开始各社区筵开数百席灯酒宴,以号召群众参与慈善捐款。

居民们自己扎做的花灯挂满了连廊,吸引了不少人拍照打卡。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慈善灯酒会,富含深意。它是凝聚乡情,弘扬民间慈善文化的载体,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纽带。”南头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冼翠芬表示,今晚乡亲竞相投灯,共筹得善款42万余元,这些善款将用于帮扶助困、敬老助学等社区慈善事业。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摄影/视频】李姗恒

编辑 王浩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