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
蒲织
非遗传统手作赋能乡村振兴
雷州蒲织,是一种以手工方式把蒲草编织成日常用品的传统技艺,2012年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种利用蒲草韧如丝的特性,以手工方式编织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的传统技艺,流布整个雷州半岛。
近年雷州市沈塘镇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手作工艺,引导群众创新工艺大力发展蒲织业。经过传承与创新,雷州这项非遗传统手作现时不但广受欢迎,远销海外,还以产业化的形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弘扬蒲织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沈塘镇素有“蒲织之乡”美誉,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一产业曾经由鼎盛走向衰落。据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雷州蒲织发展的高峰期,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产草席、草袋、提篮、草帽、草扇等近2000万件,雷州蒲织,盛况空前。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受“打工潮”的影响,加上传统蒲织收益低微,导致从业的人员锐减,当地蒲织产业一度陷入低谷。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这项非遗传统手作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长期以来,蒲织产业是沈塘镇的支柱产业之一。从2002年起,群众通过工艺创新,推出新型蒲包系列产品。这种小蒲包用料少,工作量小,妇女们随手便能编织。本镇一些创业青年从中嗅到商机,开发出一系列新颖、时尚的新型蒲织品,并在网上进行推广、销售,我们镇的蒲织产业也由此重焕生机。”该镇党委书记吴小智说,“去年我们镇政府与广东华蒲灯饰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打造沈塘蒲草文化产业基地,以弘扬蒲织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蒲织产业未来发展形势一片向好。”
据了解,该镇年出口蒲织品高达2000多万元,以一根蒲草之力撬动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打响了“蒲织之乡”品牌,受到了湛江、雷州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昔日田间“小蒲草”,今成出口“香饽饽”。
制造业当家
解决大批群众就业
沈塘镇政府与广东华蒲灯饰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蒲草文化产业基地位于后山村。在该产业基地一楼的厂房内,记者看到数名工人席地而坐,双手拿着事先经过凉晒、压扁等工序处理后的蒲草,正在娴熟地编织、加工着各种蒲草工艺品。而在一楼一侧以及二楼的展厅,陈列着形形色色、琳琅满目的蒲织品。有蒲箩筐、草席、蒲手袋、蒲纸盒、蒲储物盒、蒲包包、蒲帽子、蒲文件夹等生活用品以及各种精致漂亮的灯饰等数百种。在这里,昔日一根小小的蒲草已登上高雅之堂,摇身变成了一只只精致的工艺品,让人应接不暇。
“我们镇与广东华蒲灯饰有限公司紧密协作,开发、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灯饰等一系列高端蒲织产品,这是我们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制造业当家的实践体现”沈塘镇镇长黄亮告诉记者,该镇通过这一产业深挖沈塘蒲草文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打响“蒲织之乡”品牌。
据悉,沈塘镇与广东华蒲灯饰有限公司打造蒲草文化产业基地,在当地扎实的蒲织文化产业基础上推陈出新,不但做大做强做优蒲织产业,极好传承了蒲草文化,同时激发了广大乡贤创新创业活力,助力乡村振兴。该基地每年给群众及残疾人提供40—60个岗位,辐射解决周边500—1000多名群众及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年产千万产品全销往国外
广东华蒲灯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训胜,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沈塘人。他因为热爱蒲草编织,于2012年7月开始从事蒲草行业,通过不断钻研、推陈出新,逐步成长为将蒲草改造、制作成灯饰的第一人。其公司的蒲草展厅于2017年9月在中山市古镇投入使用,蒲草灯饰产品年产值高达2000多万元,产品热销西班牙、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荷兰等国。
据吴训胜介绍,蒲草文化产业基地主要生产高端蒲织灯饰,工人月薪为“底薪1500-1800元+提成”,编好一个提成约为100-150元,熟练工一天编一两个不成问题,月工资高的达4000多元。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除了招聘擅长蒲织工艺的群众外,还特别向残疾人敞开大门,不会编织的也可前来观摩学习或免费培训。下步盖好厂区的宿舍后,随着业务拓展越宽越广,可为残疾工人解决吃宿问题。“我们希望奉献一份企业爱心来帮助残疾人就业,让他们能够自力更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广东华蒲灯饰有限公司厂房附近的20多亩农田,种植着郁郁葱葱的蒲草,一名老农正在田里精心管理。这个是广东华蒲灯饰有限公司的蒲草种植基地。吴训胜告诉记者,该公司目前种植蒲草300多亩,将来还计划扩大种植规模。沈塘镇干部表示,为了将蒲织产业做大做强,该镇将充分利用撂荒农田,把蒲草种植扩大到3000至4000亩。同时持续优化办厂投资环境,支持企业不断完善蒲织生产基地,健全生产销售网络,并通过举办展销会等方式拓展国内外市场,打响“蒲织之乡”品牌。
END
来源:湛江日报
编辑:林思欣
初审:飞戈
终审:金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