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灯笼、畅享音乐会!闹元宵来增城,精彩活动“连连看”

南方+ 记者

上元佳节,“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传统习俗在广州增城焕发出新活力。

在全省上下全力以赴、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之际,“传承充满浓浓乡愁的广东城乡、广东文化、广东韵味,让父老乡亲脸上充满幸福的笑容和希望”,是其中应有之义。

为丰富增城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2月5日下午,增城区博物馆主办了“兔年圆愿,红红火火—2023年元宵亲子灯笼制作”活动;晚8时,增城区文化馆在1978文化分馆举办“如约而至,大展鸿‘兔’”2023年增城区元宵音乐会。

两场活动,相继举行,精彩接力——

在人流密集的增城万达广场和中海荔府方舟会客厅,增城区级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梁桂深现场传授花灯技艺,将具有增城特色的非遗项目送到百姓“家门口”。元宵歌会则以声乐形式,融入了增城本土民俗和中华优秀文化,为全区群众带来了多元、喜庆的节庆体验。

佳节民俗乐

市民近距离体验优秀传统文化

灯笼制作活动中,50对亲子家庭现场动手体验,近距离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今天元宵节,我专门带了两个小朋友来感受增城传统的花灯文化。”在万达广场的活动现场,简小姐和她的两个儿子正在摆弄桌上的彩纸。一旁,梁桂深伏着身耐心细致地教授花灯的制作手法,直至两个红色的小灯笼成形,小朋友们笑颜渐展。

另一边,在中海荔府方舟会客厅,冯先生正带着女儿和新做好的兔子花灯合影,“听说今天的老师是非遗派潭花灯记技艺的传承人,我们十分期待。”冯先生表示,做花灯不仅能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熏陶。

花灯制作技艺作为增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在增城,花灯可作为“添丁”的喜灯,亦可作为节庆的福灯、拜祭的礼灯。其中,派潭花灯几代传承,制作精良、花式多样、供销两旺,传承人梁桂深更是用实际行动彰显着手艺人的工匠精神。

“我从小跟父辈学做花灯,目前致力于在传统花灯样式的基础上,根据时代需求不断创新。”梁桂深表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不只是博物馆向公众展示文物的过程,更需要通过诸如“非遗进商圈”等活动,让优秀非遗融入人们生活。

非遗进商圈,为增城花灯制作的传统技艺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通过这个活动,很多家庭一起来参与增城区的非遗项目。大家在感受元宵节祥和氛围的同时,也能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城区博物馆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元宵当晚,增城区元宵歌会的现场同样热闹。歌手们演绎了激人奋进的歌曲、经典的粤语串烧,也有本土音乐人带来的创作歌曲。现场还邀请市民欢聚一堂体验元宵传统民俗活动,如猜灯谜、福兔送汤圆、赏灯等。“大家一起寻找元宵气息,品中华民俗文化,让市民们切实体验传统节庆的快乐。”增城区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

非遗进商圈

文化赋能让经济社会焕发新机

非遗进商圈,不仅传承和保护了传统文化,更是让商圈“活”起来。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以来,我们尝试将文化活动和商场结合起来,已经举办了不少活动,人流量非常可观。”增城万达广场相关负责人说。

这是增城区博物馆首次将非遗引进商圈。“非遗在创造性传承中与市民、游客的休闲购物相结合,增加了大家的沉浸式体验。”增城区博物馆负责人表示,“政企间的这种互动,还能给企业引流。双方资源互补,共同推动增城文化事业和经济领域的大发展。”

中海荔府作为此次活动的分会场,期待通过链接增城区博物馆的活动,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曝光率,引入更多的客户体验企业项目。据中海荔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中海将与增城区文化馆积极接洽,推动增城区新型文化空间在荔府方舟客厅落地,未来将联合举办更多文化交流活动。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文化自信自强,高水平谋划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抓好文化强省“六大工程”建设。当前,全省上下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愈加凸显。增城非遗项目丰富,发展非遗文化正逢其时。

在增城博物馆负责人看来,非遗的传承与发扬对促进增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将本地促进文旅融合,让旅游融合文化元素,产生持续长久的“引流”效应。另一方面,非遗本身即为一个产业,它的有效活化利用以及商业价值的开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市场消费的复苏和经济活力的激发。

未来,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还将在节假日期间,推动更多文娱项目与区内的商业体合作互动,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形成文旅商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南方日报记者】洪钰敏 李鹏程

编辑 梅雅玲
校对 潘俊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