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前山逸仙路,
有一段100多米的古城墙。
400多年前,
它曾是抵御侵袭的屏障,
如今,它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
▲手绘/钟凡
人们仍可从老城墙的一砖一瓦中,
寻觅到珠海历史变迁的生动痕迹……
岁月的冲刷,
让城墙早已斑驳,
它饱经风蚀、战损,
见证着一段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也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时光回溯到明代中期,
欧洲商人前来我国东南沿海
进行市舶贸易,
当时沿海发生倭乱,
明政府把倭乱归咎于贸易,
几度在浙、闽、粤关闭市舶司,
致使明代对外贸易
由强变弱、逐渐衰退。
直到嘉靖八年,
明政府允许广东开放香山县浪白澳,
也就是今天的珠海南水一带
进行对外贸易,
开放后,为防御外来势力影响,
明政府于天启元年(1621)
开始设立前山寨,
并派参将领兵驻守。
康熙五十六年,
用石头和夯土扩建为规整的军事城池,
成为一处重要的军事营寨。
据《香山县志》记载:
“土城周围四百七十五丈,
高九尺,下厚三尺,上厚二尺;
每城二十丈增筑子城一丈。”
设有三座城门,
分别为南门“前丰”、东门“物阜”
以及西门“晏清”,
因城池北边倚山,所以不设门。
城墙上还设有哨楼、炮位,
城内设衙门、兵房、军装局、
火药局、演武亭、关帝庙等。
乾隆九年前山寨改设为
广州府海防军民同知署,
管辖番禺、东莞、顺德、
香山等县的军事海防。
1839年,林则徐曾巡视前山寨,
并提升了前山寨的布防能力。
鸦片战争期间前山寨成为
反抗英国殖民主义侵略的前沿阵地。
▲来自《珠海市文物志》(点击查看大图并横屏观看)
在光绪十三年,
清政府开放了拱北关,
城内驻军逐步撤出,
前山寨随之成为贸易墟市,
建起了店铺和民居。
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以后,
寨城内外建起了学校、商店、住宅……
金戈铁马的呼啸声已然远去,
如今,这处军事遗址自然而然地
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它作为前山中学的一道围墙,
伴着绿色的青苔和藤蔓,
成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活画卷。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黎映宇
对历史文物要满怀敬畏之心,保护旧城墙一方面要坚持修旧如故,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只有着眼长远,才能延续它的生命力。希望市民也都能自觉爱护和保护好这段古城墙,让它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城墙就如同一位老者,
静静地注视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
你是否也想抚摸这一块块古老的砖石,
听一听光阴的故事?
文/珠海发布 张映竹
手绘/珠海发布 钟凡
图片/珠海发布 陈佳哲
编辑/陈淑娴
责任编辑/ 谭伟江
三审/常立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