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元宵“靓”狮来自他?藏在清远山区里的非遗手艺人

南方+ 记者

01:52

视频|元宵“靓”狮来自他?藏在清远山区里的非遗手艺人

元宵节临近,清远各地举行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表演活动,腾跃献瑞迎元宵。在阵阵锣鼓声中,舞狮人穿着传统的喜庆服装,手里拿着威风凛凛的狮头,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将狮子的喜、怒、动、静、惊演绎得惟妙惟肖,引得现场人们不断叫好,而这些威风凛凛的狮头来自非遗传承人钟章沛作品。

在清远市政府公布的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清新文崀钟氏扎狮头就在其中。钟氏扎狮头制作出来的狮头精美,技术和质量过硬,声名远扬,深受醒狮文化爱好者的喜欢,纷纷慕名前来委托制作狮头。回首64载,狮头已经成为钟章沛生命中的一部分。

镜头一:群众点赞的非遗文化

“钟师傅做的狮头确实很好看,做工精致,舞起来活灵活现,附近一带很多人找他做的。”前来订购的舞狮队领队说,这已经是他连续五年来订购狮头。

回首64载,狮头已经成为钟章沛生命中的一部分。曾亮超 摄

回首64载,狮头已经成为钟章沛生命中的一部分。曾亮超 摄

一间25平方米的平房,门口用红漆写着:历代祖传扎狮头。这就是钟章沛的工作室。房间里,摆放有鸡公狮、貔貅狮以及一些扎狮头所需的工具。

文崀钟氏扎狮头所扎品种丰富,包括大头狗、狮猫、貔貅狮、鸡公狮四类,造型传神,鲜艳精巧,坚固耐久,享誉一带。扎狮头工序,包括伐竹破篾、篾扎狮框、扑纸定型、彩绘勾纹、装配饰品。“篾扎狮框最难,也是最基础的。”钟章沛边做边介绍,制作鸡公狮最重要的就是框架。框架扎得好不好,影响到狮头的整体造型和耐用程度。

狮框扎好后,需要扑纸定型。“先用方形薄白纸粘贴覆盖在篾框上,待纸干后再上一层纱布,干后粘贴水泥纸。最后,铺一层薄白纸覆盖,便可定狮头模型。”钟章沛说,这一步骤需要用到砂纸和水泥袋。“先在框架上贴上三层砂纸,铺一层水泥袋,晒干后再增贴一层砂纸。这样制成的狮头,既轻便又耐用,就算是被雨水淋湿,晒干后也可以继续使用。”

狮头成型且干燥后,钟章沛开始为鸡公狮上色。 曾亮超 摄

狮头成型且干燥后,钟章沛开始为鸡公狮上色。 曾亮超 摄

狮头的轮廓出来以后,待纸张已干,就可以用笔刷按顺序写色绘图。颜色主要为黄、绿、红、白、黑五种。按顺序,口、鼻、眼、角先后上色,再勾勒花纹图案。最后,上一层清漆光油,让狮头色泽分明,油光亮丽,又可防水防晒。“我的‘铁皮画笔’是自制的,比市面上的更耐用。”钟章沛自豪地说。

镜头二:无人问津的扎狮头工艺

“每年中秋过后到春节这段时间,是鸡公狮的需求旺季。一个狮头的价格在三四百元,那时候一年少则卖十多个,多的话可以卖三十多个。”钟章沛回忆道,逢年过节,清新很多地方都有舞狮表演。令他自豪的是,这些狮头绝大部分都是出于自己家族。

文崀钟氏扎狮,始于清代,家族传承至少5代以上,至今已有百余年。民国时期,钟章沛祖父钟桂超,经营家庭扎狮作坊。每到秋后,石坎、南冲、平冈、石马、广宁等地狮队,多来订购。家庭全体出动,桂超篾扎彩绘,儿女扑纸装饰,分工明确,连夜赶制,应接不暇。

舞狮盛行,竹类丰富,资源充足……这些都为清远扎狮业生存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精良的扎制加工用具和充足的材料保障。以前,清远扎狮头工艺人不少。南冲,石马,鱼咀,清城等地,皆可见篾扎制狮作坊,是扎狮头的高光时刻。

然而这门技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清远本土日渐式微。原因有二,因其市场日益狭窄,导致从事扎狮头行业的工艺人纷纷转行,另谋出路;扎狮头技术难度大,繁琐复杂,习艺周期长,年轻人多不愿意学习,已是后继乏人。

文崀钟氏扎狮头工艺的兴衰,间接反映了清远乃至广东传统舞狮民俗的盛衰。其工艺为纯手工制作,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如今,清新本土,具有传承的扎狮头工艺中,仅剩清新区龙颈镇南冲墟文崀村钟章沛、钟金新两兄弟及其儿子一脉而已。

“如果有人肯学扎狮头,不收学费我也要教。”钟叔坐在窗前,他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身影手拿竹篾,彩绘勾纹。

清新区文化馆副馆长黄桂良表示,下一步区文化馆将指导其发展小狮头工艺品,丰富产品种类,拓宽受众群体。同时,尝试把该技艺改良,引入到区文化馆艺术培训工程中,培养小学员们对该非遗项目的兴趣。

【撰文/出镜/剪辑】孙运冰

【摄影/摄像】曾亮超

【海报】张铭然

【通讯员】韩英歌

编辑 余燕欢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