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打架”:暨大第一,凭什么?| 湾区大学问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banner

本文收录于专辑#湾区大学问#

“恭喜暨南大学夺得第十届新国辩总冠军!”

近日,第十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简称“新国辩”)总决赛落下帷幕,暨南大学战胜北京大学,斩获总冠军。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是目前世界最高级别辩论邀请赛。

这项赛事通过最专业的赛制和评审阵容,加上世界顶级高校辩论队的参与,在华语辩坛获得“新国辩”的称号。

战胜“传统强队”北大摘得桂冠,暨大辩论队凭什么?


4天,5场比赛……

1月12日至15日,暨大辩论队和南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辩论队唇枪舌剑,最终从24所顶尖辩论名校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冠军。

这支冠军队伍共有7名暨大学生,由本科生郭一翔担任领队,以及两名博士生曾乙晏、张子睿,两名硕士生刘曦冉、黄健航,两名本科生冯诗然、丰卓组成。

暨南大学辩论队。图片来源: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官方微博

暨南大学辩论队。图片来源: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官方微博

神仙打架,暨大辩论队缘何斩获冠军?

“队员的实力足够强。”教练殷烁说,对于团队夺冠,他并不感到意外。

曾乙晏、张子睿、刘曦冉这3位队员,打辩论均接近10年,曾获过多项大奖,也是“新国辩”的“老选手”。作为本届赛事的上场辩手,他们沉着冷静,金句频出,刘曦冉还多次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我们队伍非常团结。”郭一翔说,备赛期间恰好遇上队员期末考试、论文开题等忙碌节点,但队员们熬着夜备考、备赛。团队一周至少开4次讨论会,经常讨论到凌晨。

在初赛中,每个队伍要就同一个话题,持正方、反方展开辩论。暨大辩论队抽中的赛题是“文明的冲突可以避免/无法避免”,先持反方与南开大学、后持正方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展开了辩论。

既是正方,又是反方,对于辩手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郭一翔回忆,“文明的冲突可以避免/无法避免”这个辩题可以讨论的内容很丰富,在刚拿到议题时,团队的观点比较散。在和教练殷烁讨论之后,团队从什么是文明、文明的冲突有哪些表现形式、文明的冲突若是可以避免是要到什么程度才叫“避免”、不可避免又要怎么办等角度破题立论,渐渐明朗了方向和论点。

“初赛、复赛、半决赛、总决赛,4天内5场比赛,赛程非常紧凑。”冯诗然说,前期备赛时间,团队主要备战初赛、复赛。在赛中,每次确认晋级后,第二天就要进行下一场比赛,备赛时间非常少,也对破题立论造成了困难。“好在我们齐心协力,分工明确,确定了大概思路后就分工查阅资料、整理立论稿、模辩等。”冯诗然说。

张子睿说,在备赛的过程中,队员们偶然也会因观点不同而“吵架”,但都是非常有底线的“吵架”,都是为了团队能够更好地应战。“很高兴的是,我们完全信任彼此,成功接受了考验。”

让很多观众和评委印象深刻的是,暨大辩论队4位上场辩手的发言比较均衡,每场比赛中,每位辩手都至少有两次以上的发言。

在决赛中,张子睿和刘曦冉、曾乙晏两位队友交流,意识到自己的思路跟他们高度一致,在自由辩大概还剩两分钟的时候,就非常放心地把发言权给了他们。张子睿说,那一瞬间,他感觉到了信任,感受到团队一起配合的状态越来越好。

“朝夕相处地备赛、参赛,队友成了‘战友’,结下了深厚珍贵的情谊。”冯诗然说,大家在场上并肩作战,有一种极其英雄浪漫主义的感觉,非常鼓舞人心。

“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总决赛舞台,我希望能够站着来进行我的发言环节。”1月15日下午,总决赛一开场,刘曦冉拄着拐杖从轮椅上站起来,进行自我介绍。

暨南大学辩手刘曦冉拄着拐杖发言。图片来源: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官方微博

暨南大学辩手刘曦冉拄着拐杖发言。图片来源: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官方微博

距离新国辩开赛只有9天,作为团队主力军、“定海神针”的刘曦冉突然遭遇车祸,造成小腿粉碎性骨折。

意外突如其来,打乱了团队的备战计划。作为丈夫、队友,曾乙晏陪着刘曦冉提前赶到参赛城市上海接受治疗。

1月11日做完手术之后,刘曦冉就在医院中和队友们一起开展了模辩,次日便无缝衔接到了赛场。

为了避免镇痛泵影响自己的思维能力、反应速度,刘曦冉在手术后选择不使用镇痛泵。“没有打止痛的药,会疼很多,但为了我们心中的荣誉去付出,这很值得。”刘曦冉说。

决赛中,作为二辩的刘曦冉拄着拐杖站立发言,有时着急起身,就扶着桌子单脚站立发言。身旁的曾乙晏一直关切地望着她,怕她站立不稳或压迫到患处。

刘曦冉说,当一只脚完全使不上力的时候,身体的平衡感被破坏了,单脚站立并不像平时那么轻松,甚至有点晃。但她还是坚持站着打完总决赛,也是想给自己打打气。

“人的自尊,不应该建立在爱情这种他人的认可上,应该是属于我自己的认可。”

“无条件的爱其实也很危险。”

“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应该由自己来选择,选择单身也自有一片趣味。”

持反方对辩题“爱情是不是人类的必需品”展开辩论,刘曦冉持续高质量输出观点,助力团队一举夺冠。

暨南大学获得第十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冠军。冯诗然 摄

暨南大学获得第十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冠军。冯诗然 摄

“在3分钟左右的陈词中,曦冉学姐努力站着,身体有些颤抖,但她依然坚持站着说完陈词。”郭一翔坦言,在本次参赛前的一段时间,她曾怀疑竞技比赛的意义,但在这次比赛中,她深刻感受到了辩论这项竞技的魅力。它将团队紧密联系在一起,队友会给彼此最热烈、最真诚的支持,一起体验从备赛的强烈痛苦到夺冠的极度喜悦。

每场比赛中,曾乙晏都会抱着刘曦冉上台和退场。看到妻子的伤况,他曾在赛前劝她安心养病。但看到妻子坚持参赛,他选择支持她,帮助她。

因辩论而相识、相知、相爱的两人,既是恩爱的夫妻,也是默契的队友。

“他才是我心里永远的最强辩手。”在赛后,刘曦冉发朋友圈“表白”曾乙晏。

这是刘曦冉第6次参加新国辩,并第二次夺冠。

此前,她曾在2018年作为澳门大学辩论队的一员参赛,获得第六届新国辩冠军。本次比赛再次夺冠,让她成为新国辩历史上的第二位双冠辩手。

新国辩参赛队伍囊括亚洲、欧洲、澳洲等地的顶尖辩论名校,旨在通过华语辩论展示汉语的语言魅力,促进参赛国家的大学以及青年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汉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本届新国辩中,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包括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均积极参加。

刘曦冉说,近年来,《奇葩说》的破圈让辩论这项竞技比赛呈现在更多人面前,但它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圈子。

在这个小众的圈子里,粤港澳高校表现亮眼。

2014年,脱口秀辩论节目《奇葩说》上线即出圈,受到热捧,第一季“奇葩之王”马薇薇就是中山大学前辩手。

中山大学的辩论文化底蕴深厚。2003年,中山大学夺得国际大专辩论会冠军;2015年,中山大学夺得第五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冠军。

粤港澳的不少其他高校,在辩论上同样有不俗表现。

暨南大学华语辩论队曾在上世纪80年代粤港澳地区的多次比赛中“独占鳌头”。暨大从1998年受邀参加“第一届全国大专辩论赛”,并于2004年“泰豪杯”全国大专辩论赛中获得亚军。近年来,暨大在各大辩论赛事中也屡获佳绩,在今年第十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中获得冠军。

暨南大学获得第十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冠军。图片来源: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官方微博

暨南大学获得第十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冠军。图片来源: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官方微博

澳门大学普通话辩论队成立已22年,曾斩获2018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冠军,2019年第一届国际华语辩论冠军赛(重庆)冠军等佳绩。

辩论文化,在粤港澳高校传播和交流。

2018年至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税收辩论邀请赛连续举行5届;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举行。粤港澳三地大学生一起参加比赛,深化辩论交流。

在第十届新国辩中,文学生张子睿穿插文学的经典著作,引经据典,讲海德格尔,讲卢梭,讲波德莱尔,讲晚清文学……让文学的魅力在辩论场上展现。

“表达的平台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张子睿说,辩论提供了严肃表达、认真倾听的平台,评委、对手、观众都会认真倾听辩手的陈述,这是难能可贵的。

“和众生喧嚣的网络相比,辩论鼓励我们认真地表达、优美地表达、有思想地表达。”张子睿说,这正是辩论的魅力。

暨南大学辩手张子睿发言。图片来源: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官方微博

暨南大学辩手张子睿发言。图片来源: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官方微博

本次比赛中,刘曦冉多次获得“最佳辩手”称号。她说,“最佳辩手”看似是个人荣誉,实则是团队荣誉。辩论是一项团队活动,正因团队将很多重要的内容交给她去输出完成,她才获得了“最佳辩手”的荣誉。

“在辩论中,我们团队作战,不论上场与否,每个人都一起努力,互相信任,这个过程特别有趣和温暖。”刘曦冉说。

打辩论10年,刘曦冉一直保持思考和接触更广阔更多元化内容的习惯。她说,这对她来说尤其重要,“辩论一直用很多辩题推着我去深刻理解世界”

暨南大学辩手刘曦冉多次获得“最佳辩手”称号。图片来源: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官方微博

暨南大学辩手刘曦冉多次获得“最佳辩手”称号。图片来源: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官方微博

如何才能成为优秀辩手?刘曦冉认为,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反应速度是辩手的三大基本功。

这三大基本功,修炼更在平时。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位辩手在台上大约只有五六分钟的发言时间,但所有的表达都来自平时的积累。”刘曦冉说,要尽可能多地接触各个领域,储备知识,才能在破题立论、现场过招中赢得优势。“很多时候人生的阅历都是积累的素材,关键是要用思考的大脑、观察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

郭一翔说,对辩论议题本身的讨论,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辩手要从正反两方面来考虑议题,会更深刻体会到社会并非“非黑即白”。“辩论也是发现和表达问题的工具,辩论人应该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勇敢理性地表达,让社会更美好。”郭一翔说。

【记者】马立敏

【海报】刘玉洁


开栏的话

大学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怎样的大学?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湾区大学问”栏目,走近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探究改革逻辑,挖掘精彩故事。

往期阅读

广东新春第一会后,大学当何为?| 湾区大学问>>

谁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斯坦福”?|湾区大学问>>

中大一个月内成立两大学部,学部制改革改什么?|湾区大学问>>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向大学释放什么红利?| 湾区大学问>>

新年一开年,广东高校党委书记集体述职讲了什么?| 湾区大学问>>

编辑 冯颖妍 陈梅玉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