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自己“孤独”时,是在表达什么?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当青春期的孩子说自己感到“孤独”时,意味着什么?

在心理专家们的眼中,他/她很可能已经拉响了求助的警报。

近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达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

换句话说,每4个孩子中,就有1个存在抑郁倾向。

失眠、迷茫、自闭、挫败感……坠入抑郁深渊的青少年,家庭、学校、社会该如何“兜住”?

“不能承受之重”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这些表现 

何伟健是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理保健专科的医生,每天接触不少前来咨询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其中,高二在读的学生小军(化名),令他印象很深。

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小军活泼、热情,在班里成绩中上,还是班干部,是别人眼里的优秀学生。

但是来看病时,他却告诉何伟健:“我是一个为别人而活着的、无奈的生命。”

在小军的“自我想象”中,他总是被迫放弃自己喜欢的兴趣,装成一个有趣的、积极学习的人,无法获得真正的自我表达。父母希望他考上某所重点大学,但他的真实理想是从事艺术漫画创作,甚至表现出了某种“叛逆”——私下参加社会上的漫画社团。

据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当前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面临严峻挑战。

生活节奏加快、学业压力重大、父母寄托重望、社会竞争激烈、网络成瘾……这些都可能成为儿童和青少年心中“不能承受之重”。

资料图。

资料图。

何伟健介绍,接诊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会有不同的表现。

像小军这样的孩子,表现为遇到挫败时的自我封闭。他们会无法控制地活在自我想象之中,却又一遍一遍地遭受现实的冲击,感到痛苦。

同时,有些孩子缺乏通过对话解决内心痛苦的能力,他们无法表达并处理自己的挫败感。

还有一类青少年,常常处于一种“表里不一”的状态,即在外人面前扮演成他们所希望的样子,展现其成熟、理智、对学习的热爱等,但实际上很“心累”。特别是没有经过专业心理治疗的孩子,往往对自身这种状态的切换与表达是不自知的。

此外,像身体健康问题,比如身体的长期紧绷、营养的缺失等导致身体不适,久而久之也会产生精神焦虑等心理疾病。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来看病时,大多数孩子都会表达出有抑郁倾向。”何伟健说。不过,抑郁倾向并不代表就是抑郁症。

何伟健解释,比如要有至少连续两个星期的失眠、不愿与他人交流等表现,综合孩子的状态、医生的观察等,才能作医学认定。

在他接诊的青少年里,最终大概有50%以上的孩子会被确诊为抑郁症。

缺失的挫败感教育 

家庭是首要因素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近日发微博表示,他曾密集接到二十来个厌学的个案。

“他们的心理都在崩溃瓦解边缘,或已经崩溃,但他们的父母没有一个人意识到,他们的孩子处在心理死亡的边缘。”

何伟健也指出,孩子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与父母的状态息息相关。

“比如小军的父亲,对他要求严格。如果他没考到理想成绩,会因烦躁辱骂或惩罚他,甚至毁坏他的漫画创作。他的母亲则是过分紧张他的身体健康,经常在他面前唉声叹气。”何伟健说。

他表示,这种情况之下,孩子很容易就产生挫败感。但长期以来,社会上是缺乏对孩子的挫败感教育的。

“其实不仅是孩子,大人也一样。成长过程中,我们经常被教育要阳光、积极地活着,却很少被告知,遇到困难才是人生的常态。当我们失败时,应该如何面对?”

挫败感教育的缺失,是心理专家们认为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状态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前往心理门诊就诊时,许多青少年会把面对挫败时的痛苦浓缩成一句话:“我觉得我很孤独。”

简单的一句话,心理专家已经能够窥探到其中的本质——这是一种受挫后的求助信号。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何伟健介绍,在面对挫败时,每个孩子的表现也可能不同。比如常见的“叛逆”,比如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甚至通过过度的学习压抑自己“不想学习”的冲动。

他指出,还有一种情况值得警惕,那就是寻求“快乐星球”。他们拒绝谈论学习,喜欢沉浸在网络游戏等虚幻世界当中,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神经衰弱等情况,不理睬家长,暴饮暴食、自伤自残等。

“当孩子出现自伤自残行为或者比较严重的自我封闭的情况,作为家长一定要冷静处理,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也很有必要。”何伟健说。

学生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玩沙盘游戏。图源:新华社

学生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玩沙盘游戏。图源:新华社

在何伟健看来,孩子们出现这些情况,实际上有一个核心的需求——父母的关爱,自我理想被尊重等。他进一步表示,挫败感教育很有必要。

“人生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我们知晓了这个结局,就会不好好生活吗?”何伟健继而表示,“如果能够形成挫败感教育的良性局面,就会知道该如何面对挫折。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能在人生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看见青少年的内心 

我们该怎么做?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随着年级的增长,抑郁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与其他年龄组对比,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需要着重预防与干预。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

那么,家长、学校、社会该如何看见青少年内心的需求?如何耕耘好滋养成长的“土壤”?

这其中,家庭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何伟健表示,孩子与父母都会存在“想象自我”的现象。比如家长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逻辑带入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心理太脆弱”“太矫情”。然而,孩子如果长期接受来自父母的否定,会导致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产生抑郁倾向。

专家建议,面对孩子所展现出的负面情绪,家长应“透过表象看本质”,关注孩子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此外,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培训,也非常重要。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而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医生张杰曾公开表示,应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把时间还给孩子,还要加强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筛查。

何伟健也建议,要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完善心理咨询室建设,全面掌握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心理知识宣传和重点学生心理健康的筛查、疏导,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学校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及干预体制。

一直以来,广东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此前,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出台完善工作机制、佩齐专兼职心理教师、加强心理教师培养培训等16条举措,持续加强和改进广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今年广州市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通过建议和提案,建言广州市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他们认为,青少年心理问题逐年呈多发趋势,目前国家和地方层面均还没有关于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综合立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有待完善,专职和兼职的心理教师也配备不足。

他们建议,广州可考虑在全国率先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地方立法,保障在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时,加强“社会—学校—家庭”协作,完善顶层设计,重视家校协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开通家校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都需要对青少年‘宽容’一些。”何伟健说。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让“心病”不再“潜伏”。这不仅是每个家庭、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记者】陈伊纯

【见习记者】厉思璇

【策划】纪蓓 董晨晨 辜继漫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洪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