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指“表情性、概括性的人体动作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民间舞蹈是由民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在民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动物舞蹈是民间舞蹈的一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起于原始狩猎,源于图腾崇拜,始于傩舞,因尧舜时期“百兽率舞”而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民俗舞蹈,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精彩的表演技巧。潮汕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传承、吸收了各地的动物舞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动物舞蹈,逐渐形成了风情万种而特色鲜明的民间动物舞蹈。
一、风情万种的潮汕民间动物舞蹈
龙舞:雄健高雅
潮汕民间龙舞主要有龙灯、草龙、布龙、火龙等。澄海民间艺人创作的双龙舞,每条躯体全长50多米,屈伸灵活自如。演出时,烟雾缭绕之中,巨龙出海,跃出龙门,气势磅礴,给人一种雄健、高雅的美感和迎祥接福的征兆。
潮汕民间龙舞以陆丰县滚地金龙较有特色。滚地金龙源自南宋宫廷龙舞。明嘉靖年间,黄氏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传本,繁衍了十七代。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就地打滚。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2006年5月20日,滚地金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狮舞:威武勇猛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是我国流行最广泛的一项民间动物舞蹈。狮舞有南北之分,南方狮舞以广东最具特色,潮汕狮舞则在广东狮舞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潮汕狮舞有“文狮”与“武狮”两种。“文狮”由两个人分别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执葵扇,引大狮边舞边走路,狮子也不断抖鬃、打滚。每遇有人在门前燃放鞭炮,舞狮队就停止行进,向主人拜年。“武狮”拜年对象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当狮队一到,主人便点燃鞭炮,锣鼓齐鸣,狮队表演翻滚、腾转、跌扑等动作。最精采的要算主人给狮子赏红包。舞至高潮处,主人从二三层楼的楼口悬空挂下红包,舞狮
队便在主人协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叠到红包底下,狮子在锣鼓声中,从容沉着爬上一只只桌子,攀上最高层,再纵身张开嘴巴把红包取下来,围观者爆发了掌声和喝彩声。狮子颔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们祝福。
潮汕狮舞以揭阳榕城南门孙氏的青狮最具特色。青狮体形硕大,外表狰狞威猛,目如铜铃,口似血盆,与其它狮种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一抹洁白的眉毛分外的醒目,自古民间就有“青狮白目眉”和“狮王”的美誉。青狮狮头硕大沉重,最重的有20多斤,动作幅度大,一般人舞动几下就气喘吁吁,所以,青狮的舞狮队员都必须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需较高的武术造诣。
青狮有史以来就寄托着人们驱魔避邪、纳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在潮汕,只要是国家庆典、神诞祭典、春节开业、进宅奠基、迎神赛会等各种活动,都有舞青狮的习俗,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万事如意。2011年6月,揭阳青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蜈蚣舞:蜿蜒矫健
蜈蚣舞始创于澄海西门乡。相传光绪年间,澄海西门乡人、建筑嵌瓷师傅陈成锦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屋梁掉下蜈蚣获得灵感而创制。职业特性使陈师傅对造型艺术较为敏感,具备较高的艺术表现能力。他设计制作伸屈自如可供舞耍的全长20米的“蜈蚣”,并与其好友石文勇(南澳人)共同设计出融入南派武功的舞蹈动作,表现蜈蚣这种环节动物爬行的特殊神态。经陈氏三代艺人不断改进完善,逐渐成为一种气势雄浑,刚柔相济的动物舞蹈。
蜈蚣舞的表演形式属于“形儿舞”一类,共有18位演员,其中1人为舞珠者。蜈蚣珠直径80公分,罩一藤制几何图形外壳,余17人依次序分别藏身于“蜈蚣”形儿内饰演“蜈蚣”。“蜈蚣”构造分为头、身、尾三部分:头部由额、鼻、嘴三大层次组成,形似小丘,嘴的两侧长着一对牙齿,额的顶端有一个浑圆的额角,一对眼睛嵌上两颗会放光的绿灯,头部下面连着一根木棍,由1名表演者擎执;“蜈蚣”身躯共13—18节,以竹篾为材料,扎成一个个炭筐一样的竹筐,连接而成;每个竹筐即每节长约1米,中间相隔约1米 ,用布连结,称为“软肚”,每节下面连着一根约1米长的木棍,由1名表演者擎执着。“蜈蚣”尾部是两条用藤扎成并套上红绸的剪刀形尾巴,每条长3米,下面也连着一根短棍,由一名表演者擎执。“蜈蚣”全身披红、绿、黄色丝绸布,饰以彩绘、镜片,肚内每节都配上特制的灯烛。
蜈蚣舞最适合夜间表演,当13-18节硬框内一齐点燃烛火,整条“蜈蚣”通透灼亮,双目精光熠熠,尾部高高翘起的红剪状尾巴摇曳生姿,加上点燃花炮,焰火冲天,锣鼓助威,气势磅礴,十分壮观。
蜈蚣舞因其独特的乡土风味、高超演艺而蜚声海内外,载入史册!1926年国民革命军东征军进驻汕头市时,应邀献演,蒋介石与其母亲观看后,授予三枚铜牌嘉奖。1936年赴香港参加英皇加冕庆典。2000年2月参加新加坡第 28 届妆艺大游行。2000年荣获国家文化部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铜奖。2008年,蜈蚣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双咬鹅舞:诙谐有趣
双咬鹅舞始创于澄海城北管区。1952年,城北艺人陈和存与其父陈唪嗳等人创制了狮头鹅艺术造型,用舞蹈的形式表现素有“鹅王”之称的澄海狮头鹅的神态和习性。70年代,陈和存将其艺传授到澄海莲下镇陈厝洲村。双咬鹅舞几经变革创新,更臻完美,成为融舞蹈与音乐于一身,观赏性强,影响力大型民间动物舞蹈。
双咬鹅舞登场演员共3人,另有两个舞鹅副手作后备,以便轮换。牧童是双咬鹅舞的主角。演牧童的衣饰配搭不拘一格,胸腹间缠一肚兜,脚穿草鞋,手执长笛,头戴一个变形夸张的孩童头壳,脸部造型天真活泼,逗人喜爱。
双咬鹅舞从牧童出牧到归牧,全过程约30分钟,以鹅的咬斗为高潮。先是一阵热烈的潮州大锣鼓声为开导,接着奏起欢愉轻快的潮州管弦乐《画眉跳架》。这时,两只特大型“狮头鹅”站在乐队前面,表示被圈在栏里。紧跟着牧童出场,先伸伸懒腰,揉揉惺松睡眼,表示刚刚起床,手里执着一根笛子当牧竿,有的还带上一把破扇子,然后,放鹅出栏,两只鹅一出栏,立即欢快展翅蹦跳,牧童左赶右拦,花了好大的劲才使鹅安静下来,乖乖地走到“池塘”里沐浴游水。这时,两头鹅做出许多模仿鹅在水中的动作,曲颈,展翅,或蹲或立,尽情嬉戏。又登岸咬虱子,整理羽毛,整理完后便吃草觅食。这过程,牧童在一旁自得其乐,摆着破扇晃晃摆摆逗观众笑。好谑者摸摸这个观众的头,揪揪那个观众的耳,同观众打闹。观众在一旁嘻嘻哈哈:“喂,大头弟,过来。”牧童偏偏破扇地一摇,扭着屁股走开,又引得观众发笑。突然,两头鹅为争食咬斗起来,各不相让,这边进三步,那边退三步;这边扑扑翅膀,那边死死咬紧。双鹅相咬时,乐队转奏《双咬鹅》乐曲,与表演和谐配合,更咬得不可开交。牧童急了,连忙用笛子试图将它们分开。但这两头鹅斗得性起,哪里肯听,牧童气得直跺脚、抹眼泪,都无济于事。最后一咬牙,狠狠一挑,才把两头鹅分开。开始,这两头鹅还不死心,这一头横眼冷对,那一头扑翅示威,大有再比一场的决心。牧童好说歹说,才将两头鹅劝得收翅回归。于是,牧童拿出牧笛,横吹笛子,蹦蹦跳跳随在鹅后面下场了。
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双咬鹅舞曾多次应邀赴海内外演出并获好评。2000年2月,陈厝洲双咬鹅队参加新加坡第28届妆艺大游行,广受瞩目。2007年,双咬鹅舞汕头市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鳌鱼舞:雄浑刚劲
鳌鱼舞是潮汕民间动物舞蹈的又一奇葩,始创于1943年,是原澄海县委书记余锡渠在家乡搞地下革命活动时为便于隐蔽地联系群众而创作的。
鳌鱼的躯壳构造分为首、身、尾三部分。首部骨架用藤、竹和丝纸等材料扎制,外观加上彩绘,成为变形夸张的双角龙头。身躯用竹扎成两节骨架,外面罩一幅绘制鱼鳞的大布套,里面可容三个舞鳌演员钻进去操作;接近首部地方骨架还要作特殊设计,上面可容一个少年(扮成龙女)坐骑。尾部用藤扎制骨骼,外裹绸料结成鳌尾,可以活动,舞时能左右摇摆自如。首、身、尾连成一个整体,共由5个舞蹈演员操纵。躯壳总长,共13米,鱼身最高一段离地约2米。鳌鱼登场献舞时要由一擎珠人引带,擎珠人身穿侠装,头扎英雄巾,要学会前后滚翻、空翻等动作,与鳌鱼的各种舞姿互相配合,相得益彰。鳌鱼在擎珠人的引动下,游弋其间。吹箫奏乐,欢唱《鳌头独占》歌曲,令人心旷神怡。到高潮处,焰火冲霄,鳌鱼翻滚奔腾,跃臻龙门,吐珠献宝,令人心花怒放。2010年,鳌鱼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骆驼舞:憨态可掬
潮汕创于清末民初的澄海。其时,潮汕各地的游神赛会活动十分盛行,礼仪非常隆重,各乡各村各出奇招,标新立异。有一些北方人经常牵着骆驼来潮汕一带贩药卖艺,群众少见多怪,啧啧称奇。于是,澄海县城的艺人据此创作了骆驼舞,在游神赛会期间登场献演。这种动物舞新颖谐趣,场面壮观,引起观众浓烈的兴趣。后来又加插表演骆驼先生念《百草丹》一折,用浓郁的潮汕民间色彩,描绘出北方人牵骆驼贩药卖艺的生动形象。
骆驼舞的主体部分包括骆驼、骆驼先生、药童、牧人及武打人员五个方面。骆驼躯壳的体积与真骆驼大致相同,用藤、竹扎骨架,糊上麻布,外表再用麻仁丝染棕色制成骆驼毛披上,或间以白色。脖子为软体,可以伸缩。舞驼头者手执一根竹竿,在壳里操纵。牙齿用竹签制成,眼睛用木料装置,全身长3公尺,颈连头伸张至最高点3公尺左右,形象栩栩如生。舞蹈演员二人,藏在躯壳里活动。骆驼先生穿蓝色长袍,戴黑色枣仔帽,腰束绸带,足着草鞋,留八字须,背一把老式纸雨伞,伞柄挂个小铜锣,边走边敲。药童头发剪成左、中、右三颗桃形,中间一颗要留长,可编成一支坚立的小辫子。上身围一个红肚兜,下身穿黄色裤,足蹬草鞋,脖子挂一个三角大神符袋,肩挑一担药囊。显眼的地方挂一束牛牙和一片大膏药,以示专门拔牙及治跌打损伤。骆驼奴(牧人)由一人扮演,身穿武侠装,头扎英雄巾,手牵着拴住骆驼鼻子的长绳。武打人员2—8人均行,但必须是偶数。
骆驼舞的表演程式:开始由骆驼先生登场表演卖膏药,念诵《百草丹》,台词诙谐风趣;接着由武打人员登场卖艺献技,再由骆驼奴登场,作前滚翻、后空翻等一系列高难动作武技表演,然后牵骆驼登场,先绕场一周,与观众点头致意,继而表演沐洗、吃草、喝水、咬虱子、摇身等生活动作;接着是与骆驼戏耍、互相较量,动作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最后是骆驼奴爬上骆驼背,骆驼驮着骆驼奴,在悠扬愉悦的乐声中退场。全过程表演时间约一个小时。
龙虾舞:古朴自然
龙虾舞是澄海民间艺人在观赏龙虾游动姿态时突发灵感而创作的。龙虾的躯体长20米,宽6米,由七节构成。龙虾舞由五个舞段组成,在“春满鱼港”鼓乐声中,16位穿着敦煌舞服的少女徐徐登场,翩翩起舞,气势雄壮的龙虾舞动着长长的龙虾须,由烟火助威,神态自若地纵身游出水面,舞姿雄浑刚劲,起伏沉稳,古朴自然,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布马舞:奋发昂扬
布马舞又称“竹马舞”,是饶平县一种较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其由来与“泥马渡康王”传说有关。相传,康王赵构在躲避金追兵时,一只泥塑之马化成骏马,驮着康王渡河,躲过金兵围堵。后来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定都当皇帝,于是,百姓就把泥马视为神物。江西饶州(今上饶)陶瓷师傅捏制了一些泥塑马,大的有3尺长,小的不到1尺长。这些泥马一运到临安,便销售一空。临安的富户,纷纷用绸缎装饰泥塑马,供放在厅堂,祈求吉祥如意。南宋末年,江西人文天祥高中状元,饶州人引以为豪,“于元宵以娇娃巧扮状元,坐于彩缎布马上,供众观赏”。宋末元初,饶平瓷乡九村请饶州陶瓷工艺师来传授制陶技术,布马舞随之传入九村。
布马舞从饶州传入时,有一只曲子《状元游街》。所谓“状元游街”,是指文天祥抗元有功,皇帝赐其与同科榜眼、探马携各自夫人及一名童子策马游街,以示庆贺。艺人将“状元游街”用布马舞演绎出来,更是春风得意,光彩荣耀。于是,布马舞在九村成为每年春节、元宵的压轴节目,每次游行,到处一片热闹欢腾。
饶平布马舞的服饰、道具非常精美。首先用竹篾编制成马的骨骼,腰脊坐骑处留下空洞,用以坐人。马的框架上蒙上绸缎布帛当作皮毛,再绘彩点睛,粘贴马鬃,安上马尾。马的空洞处两旁有系带,表演时须挂在肩上,再穿上斗篷服饰挡住挂带,又加上袍衣遮住空洞处,使表演者如骑在马上。布马的下部蒙上围布,遮掩住表演者的腿脚。马脖子上还系上一串小铜铃铛,舞动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在这么精美的服饰道具的装饰下,游街中的马儿时而昂头腾跃嘶鸣,时而驯服摆尾,时而漫步缓行,时而疾蹄驰奔,栩栩如生,一副英武豪壮的风采。布马舞在游街时,队伍千变万化,动作矫健活跃,有延伸的“双龙摆尾”“长蛇开阵”;有扩散的“闯跳四门”“八卦开门”;有相互呼应的“蝴蝶采花”“传花编索”等等,花色繁多,把兵强马壮、励精图治的精神演绎得活灵活现。
饶平布马舞多次参加各级文艺活动。1990年参加汕头第四届迎春联欢节开幕式《潮汕跃马》文艺晚会;1999年参加澳门回归庆典仪式;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周”文艺展演活动。2004年饶平县被授予“布马舞之乡”;2006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鹤舞:柔和轻巧
鹤舞出自饶平县三饶镇粮田村,称为仙公戏鹤。相传是清朝同治年间三饶塔仔建东岳庙,由一外地建筑师传授的。其表演模式分“七鹤归洞”和“五鹤绕龟”两种:前者由一位仙翁手执仙拂,放牧着七只白鹤,时而点点数数,时而互相嬉戏;后一种则添上一只大神龟,却只有5只鹤。鹤舞整套表演,按展示情节可分三个层次:群鹤邀游、交啄嬉戏、赶鹤归洞。这项小型轻巧的舞蹈队伍只须8人或7人,加上打击乐4个乐手(司鼓、弄花钹各1人、敲小锣2人)。只是舞鹤者须蹲足俯身,多选拔青少年充任。鹤舞能够引人入胜之处,在于鹤、龟形象,动作优美,柔和轻巧,栩栩如生。
舞九鳄:刚健活泼
鳄鱼舞是惠来县独有的民间舞蹈,相传是为纪念唐代有功潮汕的韩愈。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治潮仅八个月,就作出驱鳄、释奴、修提、改水等昭彰业绩,特别是启用贤良、奖学育才,对潮汕文化的发展影响至巨,为潮人历代所颂,以至江山易姓“韩”(如韩江、韩山、韩木等)。尤其是驱逐暴鳄,更体现出韩愈体贴吏民疾苦,为民除害的拳拳之心。潮汕百姓为感谢这位刺史,便以擎鳄灯来歌颂他、纪念他。
清雍正年间,惠来就已建造韩祠、韩塔,年间祭拜韩公时,须烧化纸钱冥品以及竹扎鳄鱼等物(传统就有“烧鳄”一说)。大概当时就是因为有儿童好玩,手拿未烧化的“鳄鱼”挥舞耍弄,从而才产生了“舞鳄”的活动——可以说,舞鳄起于儿戏。而惠来海岸线长,当时港、圳滩、池塘、溪涧甚多,人们对驱鳄以及水中恶物之事特感兴趣,因之“烧鳄”演成“玩鳄”,继而成为“舞鳄”。起舞时,九位头扎英雄巾,身着武士服,脚穿稻草鞋的勇将,在雄壮有力的潮州大锣鼓的开导下,以矫健威武的步伐,整齐善变的舞姿,表演打四角、对破、穿花、四翻、八滚、等高难动作,时而巨鳄翻滚,电闪雷鸣;时而和风送爽,海阔浪平……从而再现众鳄嬉戏、作恶、骄恣、被逐、忏悔、从善、跃龙门终成正果等情节,场面气势壮观,风格刚健活泼,色彩绚丽多姿,表达了人们劝恶从善的心理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为广大群众所喜欢。
作为惠来独有的民间舞蹈,鳄鱼舞1984年国庆到汕头市献演,首登大雅之堂。随后多次应邀参加汕头市迎春联谊会,引起了潮人及回国观光探亲的侨胞们的兴趣。2007年6月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鲤鱼舞:刚劲有力
鲤鱼舞源自唐代,从宋代开始就在潮州民间流传,至今已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表现形式。
鲤鱼舞的道具是带棒的鲤鱼花灯。鲤鱼的躯架由竹篾扎成,要扎得有弹性,舞动时才能摇头摆尾,栩栩如生。外部裹以素绸,彩绘上锦鳞、鱼眼、鱼鳍等。鱼身长约130厘米,宽约80厘米,鱼棒长约85厘米。鲤鱼舞表演者是5名男子,武士装扮,各执一鲤鱼灯,在潮州大锣鼓伴奏下,形象地表现鲤鱼出滩、跃埂、啃泥(降涂)、抢食、穿莲、送鱼、三相、比目、打春、产卵、五相、化龙等“十二变”动作,把鲤鱼的生活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表演节奏强烈,一气呵成,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奔放,具有南派武功的特点。
因鲤鱼代表吉祥、喜庆、富裕,所以鲤鱼舞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2007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潮汕民间动物舞蹈的文化特色
丰富多彩、风情万种的潮汕民间动物舞蹈,既寄托着人们驱魔避邪、纳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民众的参与意识,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与旅游价值,更是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堪谓潮味十足,潮色鲜艳。
㈠地方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潮汕文化是由潮人创造的,以潮汕话为纽带,以潮汕民俗为主体而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作为潮汕民俗文化一种,潮汕民间动物舞蹈的本土文化元素十分浓厚,原生态保留相对较为完好。
1、舞种方面。蜈蚣舞始创于澄海西门。将蜈蚣入舞,乃潮人首创,佛山的蜈蚣舞是从澄海传入的。长如巨龙的大蜈蚣在舞者和乐曲的伴奏下,张牙舞爪,印证了早年潮汕为“南蛮”荒芜之地,野兽、害虫横行,潮人与为害人民的野兽、巨虫作顽强斗争的事实;双咬鹅舞所表演的内容质朴自然,乡土味浓,富有生活气息,为潮汕独一无二;龙虾舞则是海洋文化的产物,体现了潮汕传统社会“耕三渔七”生产特色;布马舞可以说是潮汕独有的;舞鳄、舞鳌鱼,是潮汕先民向大海要食物,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见证。
2、音乐方面。有舞必伴有乐,民间动物舞蹈更是如此。潮汕民间动物舞蹈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于一体,被誉为民间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而潮汕民间动物舞蹈所伴奏的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澄海双咬鹅舞先是一阵热烈的潮州大锣鼓声为先导,接着奏起欢愉轻快的潮州管弦乐《画眉跳架》。鳌鱼舞的伴奏需有成套的潮州大锣鼓班,由打击乐队和管弦乐队组成;打击乐配斗锣至少四对以上,还得有大钹、小钹、深波、苏锣等;管弦乐以大、小唢呐和笛子为主,其他乐器不拘,统一由司鼓指挥演奏;主要乐曲有《十杯酒》《小扬州》《水底鱼》等。骆驼舞表演时,配以成套潮州大锣鼓班,包括打击乐与管弦乐,统一由司鼓指挥;打击乐有大鼓、斗锣、大钹、小钹等;主要乐器突出大唢呐。饶平布马舞游街表演时,要加上潮汕大锣鼓为伴奏。吹奏乐器有大唢呐、大竹笛、椰胡、二胡、扬琴、大鼓、大斗锣、九仔锣等;所奏音乐庆牌有《将军令》《文点江》《一江风》《风入松》《上天梯》等等。陆丰滚地金龙主要伴奏是打击乐、吹奏和少许弦乐,乐器组合有鼓、钹、锣、唢吶、笛、弦等。吹击乐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吶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有《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头》等曲牌。
潮汕文化既具浓厚的地方性,又不失其开放性。作为潮汕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潮汕民间动物舞蹈鲜活地体现着潮汕文化开放性。潮汕人以宽阔的胸襟,吸收、融合了北方动物舞蹈,龙舞是属,鳌鱼舞是然,骆驼舞不例外,布马舞更突出。地处南中国海滨的潮汕,本无马,但潮汕人却对马情有所钟,盖因潮汕先民的主体是为避战乱而南下的中原移民。远离故土的中原移民,为延续其生活习尚,尤其是表达对家乡的留恋,乃通过布马舞这一特有的形式来实现。舞蹈着重表现了校场练武、铁骑闯阵、同心卫国等许多场面,刚劲热烈,豪情奔放,一看便知是从北国艺苑引进岭南的奇葩。
㈡传承性与创新性并重
传承性是潮汕文化的一个明显特色。潮汕先民的主体是为避战乱而南下的中原移民。南下的中原移民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模式,包括语言、饮食、建筑、信仰崇拜、音乐、舞蹈等等。龙舞、狮舞、鳌鱼舞、骆驼舞、布马舞等动物舞蹈,都是源自北方,都是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保留。潮汕民间在传承北方动物舞蹈的同时,以强烈的责任感、敏捷的嗅觉、开阔的视野,对传统民间动物舞蹈进行大胆创新与改造,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潮汕民间动物舞蹈,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1、表演形式创新。布马舞从饶州传入饶平九村,后来传到整个饶平北部山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上饶人刘大力中武进士,九村人因刘大力是邻乡又是同姓,为光宗耀祖,将原有九只布马增加到十一只,即多了武进士和夫人两骑,没想到从此布马舞更加精彩。原来,早期“状元游街”的角色都是文科出身,显得文质彬彬,舞步徐缓。现在加上武进士,演出时,一方面人多场面壮观,一方面武进士孔武有力,风格变得豪迈威武,奋发昂扬,相应出现了众马奔腾,激越跳跃的场面。从此布马舞的表演便“以阳刚美取胜,刚强为主,柔和为辅。”
鳌鱼舞原来演出时间为两个钟头,冗长的表演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要求。为适应当代群众的时尚心理和欣赏习惯,舞鳌队把演出时间压缩为20分钟,使整场表演收到动静结合、张弛有致、高潮迭起、热烈紧凑的最佳效果,赢得了观众的好评。革新后的鳌鱼舞,分为“鳌鱼出海”“穿梭波涛”“龙女登鳌”“鳌跃龙门”四个部分,并由24名少女组成的扇舞和12名男青年组成的水灯舞配合,构成大海波涛的优美意境。
2、技术创新。对鳌鱼舞的革新,不仅在舞蹈动作与内容作了创新,而且运用现代材料,使整条鳌鱼躯壳有了较大改观,鳌头魁梧雄伟,涂上油彩,不易褪色,富有光彩。同时,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鳌鱼两眼进行现代化光电处理,使之闪闪发光,身上粘上彩贴的七百多片锦鳞,璀璨夺目,并配上能摇摆动的尾巴,更加逗人。
为了使蜈蚣舞更臻完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澄海蜈蚣舞演出队对“蜈蚣”色彩、内部照明装置作了大胆改革,同时邀请省专家专程莅澄帮助设计,使整个舞蹈表演更加紧凑、热烈,更加符合当代审美情趣和观赏效果。
㈢象征性与隐喻性有机结合
象征“是通过外部物质世界中的符号显示内部精神世界中的符号”,是民俗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民间总是通过大量的物象、表象、意象、图象以及仪式等表露出来的某些迹象或单纯的现象,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潮汕民间动物舞蹈具有明显的象征特性。龙是华夏族的图腾。传说中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龙舞是吉祥雄伟的象征;狮被视为瑞兽,象征吉祥如意,民众通过舞狮活动,寄托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与龙、凤、麒麟一样,鳌鱼是吉祥瑞庆的象征,舞鳌鱼意在独占鳌头,金榜题名。
隐喻也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特性。所谓隐喻,是将本来的意义隐蔽在某种标志物后面或者经过某种比喻,曲折地反映某种信义的象征。隐喻特性在潮汕民间动物舞蹈中有着明显的表现。仙鹤、神龟,向来被民间视为祥瑞灵物。“龟龄鹤寿”是祝愿长者健康高寿的词语,鹤又是福的谐音,人们想象中的仙翁,闲逸超然,长乐永安,鹤舞的寓意是“延年益寿”、“福寿双全”;“鲤”谐音“利”,取“得财利”之意,“鱼”谐音“余”,取“年年有余”之义。潮人俗称鲤鱼为“鲤姑”,可用来祝人家“哩哩姑(捞)钱”(大把捞钱的意思)。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家喻户晓。一登龙门,鱼化成龙,身价百倍,用以祝贺别人官运亨通,前程远大;布马舞马暗喻“一马当先”“马到功成”,有进取、奋发之意,使人联想到升官发财。
㈣精细性与粗犷性完美结合
历史上的潮汕,由于人多地少而“种田如绣花”,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手工业生产精雕细琢,商业精打细算,潮汕菜精美可口……潮汕传统文化以精细性见长。潮汕民间动物舞蹈充分见证了潮汕传统文化的精细性。
蜈蚣舞表演时,在潮州大锣鼓的伴奏下,表演者身穿文化衬衫,黄短裤,腰缠绿带,小腿扎左红右绿绑带,足穿白鞋,操纵整条“蜈蚣”,以“双下堂”“丁字马”“弓步”“观音坐莲”等武术动作,变化成“2、3、6、7、8”“水波纹”“盘梅花点”等图形,尽显蜈蚣蜿蜒爬行、穿梭盘绕、攀缘越障的动态美感。整套舞由“彩珠引路”“快速出洞”“晃头摇身”“上下摆尾”“蜿蜒盘旋”“悬空翻肚”和“吐烟喷焰”等7个环节组成。其中,“悬空翻肚”技巧要求最高,头、尾两部分要同时跑“圆场步”往中间靠拢,接着头从身的7、8节之间,尾从8、9节之间钻过去。此时“蜈蚣”的7、8、9三节腹下,演员要迅速将圆木杆从空心竹节中拔出来,使蜈蚣中间三段硬框悬空,让头、尾两部分顺利钻过。头、尾两部分钻过后,迅速向两边跑开,使蜈蚣拉成直线,形成“悬空翻肚”的形态。要做到队形杂错翻悬,变而不乱,17个表演者需要进行相当的训练,才能使动作高度协调。
以中原移民为主体的潮汕先民,传承了北方传统文化特色,把北方剽悍、刚健的特性融入潮汕文化,因而潮汕民间动物舞蹈也不乏粗犷雄健的一面,明显具有北方剽悍、雄浑的气势。饶平布马舞无疑是中原文化粗犷性与了潮汕文化精细性完美结合的代表。
㈤多为广场舞蹈
广场文化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动物舞蹈在中国各地都十分常见,但北方多为戏台舞蹈,潮汕则多为广场舞蹈。
潮地古属百越,自然环境恶劣,台风、地震、暴雨、干旱以及瘴疠等天灾人祸时时造成极大破坏,潮汕人成为一个十分缺乏安全感的族群,故而“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潮汕人是一个移民族群,无论是颠沛流离、披荆斩棘的南下中原移民,还是离乡背井、筚路蓝缕的“过番”潮人,非常需要共同的神灵信仰和祖宗崇拜来获得群体团结生存的力量。于是,潮汕人在逢年过节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往往举办“营老爷”、做大戏、舞蹈、音乐等大型群体性活动,人神同乐,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合家幸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龙舞、狮舞、鳌鱼舞、骆驼舞、布马舞、蜈蚣舞等动物舞蹈,往往是与“营老爷”、做大戏相组合,一般在祠堂前与乡前村后的空阔地、大街、广场进行,其规模大,场面壮观,十分隆重,汇集四乡六里百姓,几乎万人空巷,尽情娱乐。
作者:陈友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