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做强海洋牧场,助力广东渔业高质量发展

兴农评
+订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月1日,2023广东海洋牧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湛江举行。本次大会以“海洋牧场 广东智造”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林浩然、刘少军等专家学者及超过100家企业代表,围绕海洋牧场建设、装备升级、深远海绿色养殖模式等进行探讨,共谋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之路。

早在20世纪中叶,就有人提出“海洋农牧化”理念,但直到近十年海洋牧场才迎来加速发展。与印象中的陆地牧场不同,其放牧地点从辽阔草原转到汪洋大海,放牧对象也由牛羊变成鱼虾贝等海洋生物。从宏观层面看,在陆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这一放养模式将目光转向海洋,为人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从中观层面看,海洋牧场将缓解过度捕捞,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从微观层面看,它将带动陆海接力、城乡联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发展海洋牧场,是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是拓展食物来源的重要载体。作为人类的最佳动物蛋白来源,水产品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粮食范畴。作为一个海域面积和海岸线均居全国前列的省份,广东不仅拥有大量的渔业资源,还具备适宜的气候资源,可谓发展海洋牧场、建设蓝色粮仓的天然主战场。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古人以此“兴渔盐之利、仗舟楫之便”;向海洋要食物,为农作物腾空间,今人凭着现代化装备“下海产粮”。发展海洋牧场,将成为广东乃至全国解决粮食安全,保证动物蛋白可持续供给的有效应对方案。

发展海洋牧场,是生态环保的必然要求。现代化海洋牧场在使深远海成为“良田”的同时,其生态效益更加可观。一方面,近海的渔业资源被过度开采,传统的养殖方式粗放,养殖物种单一,易引发种质退化、病害严重等问题。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沿海投饵养殖和围堰养殖又会造成海水污染、富营养化、药物残留等状况。发展现代化的海洋牧场,就是要摒弃盲目追求产量规模的传统生产方式,在涵养生态的同时增加效益,促使资源获取型渔业向生态友好型渔业转型。

发展海洋牧场,是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从近海养殖到深海养殖,从传统养殖到智能养殖,海洋牧场将带动装备制造、产品加工及休闲观光等产业链延伸。这不是一家企业或几个渔民能干成的事,其背后必然涉及大量分工合作。譬如,作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加工、流通和出口基地湛江,2022年产业链年产值500多亿元,吸纳100多万人就业,通过产业帮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向海图强千帆竞,踏浪而行卷千澜。从海岸起航,向深海进发,海洋牧场正为广东渔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力。但与此同时,作为一项复杂而影响深远的工程,海洋牧场当前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深海养殖技术方面,智能化多元化方面存在不足;在海洋牧场装备方面,技术资金门槛依然很高;在专业人才方面,目前仍有较大缺口。

破题之道在于市场,除了政府在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外,还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持续为后期运营及产业化提供支撑。相信在市场之手引导下,海洋牧场一定能顺应消费趋势,形成更多经济增长点,在丰富群众餐桌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编辑 王猛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