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庆峰
胡鑫宇案这两天持续引发关注,案情扑朔迷离。
比如,围绕尸体究竟在哪里发现的?警方一开始公布在树林中发现,后家属又称在粮仓发现,今天,又有知情人士回应,是在粮仓的树林中发现的。
又比如,尸体是怎么发现的?有人说,是村民寻找所养的鸡时发现,有人说,是粮仓管理员的狗发现的,还有人说,是找鸡时被狗发现的。
到底是在哪里发现的?到底是谁发现的?这些本身并不该是疑问的细节,却在网上引起了一波波闹剧,充分说明权威信息不够及时、不够透明。
像“挤牙膏”一样的信息公布方式,只能引来大家的各种猜测,甚至谣言满天飞,严重影响当地的公信力。
胡鑫宇案之所以引发关注,自有其离奇之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一种怪状:媒体和舆论力量介入有限,信息开放和互动性不够,让案件蒙上了神秘的影子。
应该相信警方的专业力量,也应该理解官方有自己的考虑。但当事情引发全国关注,胡鑫宇案已不单纯是一起社会案件,也是对相关部门治理能力的考验。
当地警方应该拿出更加开放透明的姿态,在和万千网友正确而积极的互动中揭示真相,击碎质疑和谣言,而不是在各种迟滞、犹豫中坐失先机,陷入被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