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忠:“百千万工程”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总引擎

南方农村报

近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主题之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罗明忠在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工程是广东基于省情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工程,找准了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总引擎,有利于推进广东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补齐乡村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短板,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单元,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罗明忠(蓝东旭 摄)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罗明忠(蓝东旭 摄)

县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发达的广东和落后的广东同时存在。”罗明忠指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有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有欠发达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这是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背景。

罗明忠以粤北山区为例指出,2020年粤北山区5市27个县(市),占全省县(市)总量的47%,县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6.1%,常住人口占全省的12.5%,但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仅略高于3%。同时,尽管二、三产业已是粤北山区的主要产业,但仍未达到广东省产业构成的平均水平,主要差异体现在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相对偏低。

“广东以县域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有利于推进广东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罗明忠表示,县域作为功能完备的基础区域经济单元,主要涵盖县城、乡镇及广大农村区域,既拥有“三农”经济的基因,又处于城市经济的从属地位。县域是实现乡村要素整合的重要节点,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具有独特的增长和辐射带动作用,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伟大任务的主阵地。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3年要以更大力度壮大县域经济,分类支持珠三角及周边的县域、产业实力较强的县域、生态功能重要的县域、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域、综合实力较弱的县域差异化发展。罗明忠举例表示,北部生态发展区担负着生态保护的重要功能,也是生态脆弱区,决定了在谋划这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时,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发展道路,要充分认识生态产品的价值所在,并建立起有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激励人们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得到实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系统支持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当前城镇化建设,为何突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罗明忠认为,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是县域城镇发展滞后,尤其县城所在镇和中心镇发展滞后,未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近就地非农就业机会,导致相当多的农村劳动力只能跨县(市)异地就业,造成人户分离、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不全、待遇不同等难题。

罗明忠指出,提升县城就业容量和就业质量的根本路径在于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必须充分考虑县域特点,发展一些能够吸纳县域劳动力就业、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同时,必须加大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以劳动者的高技能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基础,驱使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进入良性轨道。

为此,必须拓宽乡村产业发展的视野和思路,引导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园区发展、集约发展,拓展产业链、价值链,并形成空间集聚。以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为抓手,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引擎,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县域产业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农民就业增收,夯实带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底蕴,让美丽乡村呈现惠民经济效益。此外,要以乡村建设行动为契机和抓手,科学谋划和布局县域城镇,加快中心镇和中心村的规划布局与建设,加强对县域产业、市场主体的中长期全面系统支持,提升县域产业竞争优势。

增强县域对人才的“拉力”

“万事人为先”。罗明忠表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对促进农业绿色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从根本上重塑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作。

罗明忠认为,乡村要做好引才用才和留才,不仅要在乡村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机会,为有志之士提供造福农村的机会和舞台,而且要在乡村对城市人才的“拉力”不足上下功夫,缩小城市人才下乡可能面临生活质量方面的城乡差异。通过推进农村厕所、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改造,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准则,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住房建设质量,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优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全方位提升宜居乡村吸引人力资本较丰富人才的“拉力”,坚持事业吸人、环境招人、利益诱人、感情留人。

【记者】黄博超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肖婉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