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茂名高新区迎来了茂名市县域暨四大平台高质量发展现场交流会,茂名市四套班子成员、各区(县级市)、经济功能区党政班子成员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来到茂名高新区实地考察、现场打分。观茂名高新区产业及产城融合发展成果,看加快城镇化和城乡融合试点镇建设成效,为高新区今后的高质量发展找差距、促提升、谋发展。
1月28日,广东省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茂名高新区地处“两轴”发展布局的连接地带、“两个圈层”城市空间布局核心区,是向东向南靠海发展的必经区域,是茂名市产业发展重要引擎和重大平台。2023年是茂名高新区成立20周年,高新区聚焦高质量发展,凝聚新共识,展出新气象,展望新未来,要为奋力谱写茂名产业强市向海而兴滨海绿城新篇章注入高新力量。
发挥“隔墙效应”,筑强高新产业高地
“我们现在所站地块就是东科茂名项目一期选址地块,东科集团拟在高新区投资20亿元,建设东科动力电池华南基地项目。一期以环氧乙烷、二氧化碳、甲醇、乙醇等为原料建设锂电池电解液产品,二期拟以2万吨/年乙烯为原料生产高分子隔膜材料和聚碳项目。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后,配合高新区鸿信化工和华粤华隆乙烯焦油综合利用改造技术、滨海新区粤桥磷酸铁锂项目等。”现场,与会人员在东科茂名项目一期选址地块开始听取高新区产业发展现况与展望。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坚持制造业当家,努力建设制造强省。根据茂名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部署要求,茂名高新区要激活“隔墙效应”,与茂名石化协同发展,走好创新创造之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合成树脂生产基地、醇醚和环氧乙烷生产基地,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科创新城。
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延链、补链、强链。高新区立足茂石化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传统优势,明确招商引资主攻方向,加快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已落地广东威联达项目苯酐原料来自于巴斯夫,实华蒽醌项目原料来源于威联达;以乙烯扩改后环氧乙烷和丁二烯富余量为基础,成功吸引江西科美年产10万吨聚异戊二烯胶乳(丁腈)和90亿只手套项目、辽宁抚顺东科锂电池电解液项目进驻高新区,进一步扩大高新区丁二烯和环氧乙烷产业链优势,推动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链加快培育,打造新产业基地。2022年,高新区签约项目11个,协议投资约39.41亿元,占地面积564.31亩,建成投产后年总产值约121.72亿元。
在茂名石化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技术人员在监测装置运行。柯裕清 摄
强化企业服务机制,助力项目快速落地投产。领导班子和部门负责人挂钩重点项目,对拟开工、在建和拟投产的项目,进行一对一帮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强化督办,对园区已签约和拟签约的重点项目进行重点督查,实行每日督办、每周一上报、每月一通报制度,全力帮助解决企业入驻以及项目落地等问题。 2022年,全区建成投产项目7个,总投资约35.59亿元,年均总产值约76.6亿元,税收收入约6亿元;新建项目11个,总投资约75.29亿元,建成投产后总产值约275.55亿元,税收约25万元。
茂名清研先进新材料加速基地项目建设现场。陈洲锐 摄
2022年,胜济公司医药园、和标年产10万吨顺酐、清研新材料产业园配套设施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约16亿元。2022年10月,德纳项目正式建成投产,项目总投资8.02亿元,占地面积约176亩,主要以环氧乙烷、环氧树脂等为主要原料生产醇醚及醇醚脂类项目,可实现年销售额约17亿元,年利税约2.55亿元,为高新区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合成树脂生产基地、醇醚和环氧乙烷生产基地向前迈出一大步。2023年高新区拟开工项目10个,重点包括东科锂电池电解液项目、威联达苯酐项目、华锦达环保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项目等,将有力推动园区新能源整车制造产业链的形成与高端、高性能化学品产业的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过去的一年高新区创新成果斐然。2022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家,净增8家,同比增长36%;科技型中小企业44家,同比增长150%;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家、瞪羚企业12家。
在2022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茂名赛区决赛中,茂名高新区共11家企业获奖,其中联合宝莹获得成长组一等奖、清荷科技获得初创组一等奖。创新成果离不开园区内一众创新孵化器的努力。2022年,茂名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引进在孵企业43家,累计培育了8家高新技术企业和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同年,省级大学科技园获批,孵化了华有、道科特等3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知识产权178项,完成成果转化8项。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联合企业、高校引进了38支创新团队,培育孵化了11个中试加速项目。与茂名石化研究院共建联合实验室,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企一策”服务,助力高新区创新板块腾飞,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推建设立机制,迈向新型城镇化
“去年国庆节开始施工,经过3个多月的加班加点基本完成,在春节前试通行。”车辆驶入工业大道,讲解员向与会人员介绍,石化大道由原双向四车道拓宽为双向十车道,以缓解园区内车辆的通行压力。
畅通交通管网,打通内外联系。2022年,高新区按照“打通主动脉,消除断头路,畅通微循环”的要求,系统谋划了以石化大道为代表的18条市政路,畅通交通道路的“毛细血管”,实现产业发展和城乡融合的交通可达。
茂名石化大道双向4车道升级改造为双向10车道。戴杰文 摄
目前,茂名高新区紫荆二路、石化大道全线开放通车,茂名大道提升改造工程建成通车,青年大道目前全线已初步具备通车条件,高铁大道、市民大道西延线公路加快建设。进入到2023年,高新区将坚持通过高位推动、统筹调度、要素保障的工作机制,彻底扭转长期以来高新区交通建设落后局面,推动青年大道、高铁大道、市民大道西延线三条公路项目及18条市政道路建设,助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村有污水处理池,区有污水处理厂。2022年,高新区持续对七迳镇150条自然村实施污水统一收集处理,目前已实施95条自然村,累计已完成78条自然村,计划在2023年底攻坚完成七迳镇全域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垃圾不落地,日产日清。2022年,农村环卫保洁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落实全区159条自然村(社区)保洁员199名,采购环卫车180台,实现全区环卫保洁全覆盖。全区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区转运处理”垃圾收运模式,由村(居)委保洁员收集各村生活垃圾运往村(居)委垃圾总池,再由环卫公司收集运输到垃圾发电厂焚烧处理。
作为打造产城融合的示范区,产业园区的环境、安全也要做细做好。高新区工业园区实行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配套建成公用管廊10公里,铺设高架污水管网139公里,企业污水“分类分质”集中收集处理,达标排海。长青热电厂已经完成蒸汽北线、南线管网建设达20公里以上,为园区30多家化工企业提供稳定热源,实现节能减污降碳。
茂名高新区公用工程管廊。戚锦燕 摄
盘活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发展。围绕“西工东城“大规划,推进征地拆迁工作的有序进行是高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走村入户,召开板凳会议,与群众话发展谈未来,推动征拆工作取得新进展。
2022年,高新区已签征地协议达4423亩。2023年,高新区将按照搬迁安置计划,稳步推进化工园区红线范围内搬迁安置工作,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促进高新区有序发展。
高新区大力推进搬迁安置区建设,解决搬迁后顾之忧,提升群众幸福感。坚持规划先行,提前做好安置区总体规划,加快高新区搬迁安置二期项目建设,全力助推乙烯提质改造项目落地建设。
走入高新区安置区二期,多层住宅连排平整竖立,一旁还建有文体中心与高层公寓,新型城镇气息迎面扑来。安置区二期规划有多层公寓113栋、高层公寓4栋368套。道路、雨水、污水、供水、供电、电讯、天然气“七通”条件已初步建成。在自建安置小区,基建工程正在加快施工。未来,高新区严格落实好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现场办公、管住工匠、管好材料”的工作要求,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农村建房,着力提升村民自建房风貌,构建高新区城镇优质居住大环境。
安置区二期一览。苏斯铭 摄
着眼自身实际情况,摸索新型城镇化管理机制。2022年,高新区整合区域内各类执法力量,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构建由执法委员会为主导、区镇执法部门具体执法、协同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新机制,采取网格化全覆盖治理模式,优化镇级执法机构,分片压实工作责任,实现一片区域由一支队伍全监管。2022年,高新区共出动执法人员3801人次,治理违法建设或用地181宗,充分发挥了执法效能。
精心打造,全面提升。在系统规划下,高新区内的七迳综合市场改为五层综合体,配备地下停车场、电梯,现代化摊档铺位设计,现代感十足,升级改造让人眼前一亮;高新中学2022年迎来更名后第一批高三学子,完成区内一众学子本地就读高中愿望,扩建教学楼与宿舍楼,学生就读环境更舒适;潘茂名纪念公园商铺正在山脚铺展开来,庙街经济蓄势待发,高新区即将增多一处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进入到2023年,高新区将锚定茂名市新阶段新的区域发展定位,依托共青河新城和高铁新城,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产城乡”融合体。按照“西工东城、产城融合”规划布局,促进产业、科技、新城融合发展,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合成树脂生产基地、醇醚和环氧乙烷生产基地,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科创新城。
【采写】苏斯铭
【通讯员】郝龙焱 车嘉宇 陈泽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