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卡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了。”2021年12月27日,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朱宏走进广东民声热线访谈室,面带微笑地展示了他的新藏品——由各级医院诊疗卡拼成的广东省地图。面对镜头,他拿起一块展板,熟练地打起“广告”,请观众扫描上面的二维码,领取属于自己的电子健康码。
▲2021年12月27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省医改办主任朱宏带队上“民声热线”,回应社会关切问题
2018年起,广东大力推行全省统一的电子健康码,以替代一院一张的实体诊疗卡。截至2022年10月,已覆盖全省2658家医疗机构,包括所有三级公立医院,累计发码1.65亿张,使用次数9.46亿次,改变了困扰患者多年的“背卡就医”现象。
这是广东省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之一。从一家医院,到一座城市,信息化建设无处不在。它可以小到一个二维码,让患者在看病就医时节省填写信息、排队交费的几分钟;也可以大到形成覆盖全省1.27亿人口的全民信息服务体系,让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突破时空限制,创造无数生命奇迹。
推进:全省一盘棋
在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信息化一直是重要抓手。2009年,酝酿多年的新医改正式启动,信息化建设被视作“四梁八柱”之一。
广东推行各地先行先试,如广州市2012年即建成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主要医疗卫生机构与公安、人社等部门数据共享。2016年,广东提出建设卫生强省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被写进重点任务。以这一年为起点,广东省信息化建设换挡提速,多个大型项目紧锣密鼓上马。
同年4月,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启动建设。这是第一个全省性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也是投资规模最大的一个,总金额达4.43亿元。省卫生健康委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充分了解各地情况,决定先在韶关、肇庆试点,继而全面铺开。仅一年半后,15个地级市的196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信息业务的统一,并对接医保信息系统,新型惠民服务模式得以展开。
2017年,广东省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和广东省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启动,分别投入1.85亿元和3.22亿元。前者联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后者则打通省市县镇村远程医疗网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建设进度同样迅速。2018年,远程医疗平台正式上线。当天,广东又全面启动信息便民“五个一”攻坚行动,即医疗健康服务“一码通用”、医疗卫生机构“一网联通”、看病就医“一键诊疗”、远程医疗“一站会诊”以及互联网医疗服务线上线下“一体服务”,信息化建设再次提速。
近200人参加的启动仪式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省卫生健康委主要领导依次发言支持推动,现场还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聚焦群众医疗健康服务焦点、堵点、难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刻改革自此开始,并迅速席卷全省。
▧ 在“一网联通”方面,攻坚行动进一步打破了医疗机构间“信息孤岛”,逐步实现4779家医疗机构、192个业务协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收集190亿条健康数据,进一步加强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疾病以及传染病的智能监测和精准预测。
▧ 在“一体服务”方面,广东率先出台“互联网+医疗健康”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三甲医院全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等目标。截至目前,全省共计251家医院建成互联网医院,占全国总量1/7。
▧ 在“一键诊疗”方面,为了解决排队久、挂号难等问题,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发“粤健通”微信小程序,上线预约挂号、智能导诊、新冠疫苗预约接种、核酸检测结果查询等22项服务。“未来应用场景将结合实际需求不断更新、升级。”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规划信息处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10月20日,粤健通注册用户数超过8400万,新冠疫苗接种累计预约人次超过554万。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患者就医体验的提升肉眼可见。65岁的陈伯有糖尿病,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以前他总是一大早赶到医院排队,背包被诊疗卡、病历本、检查单等塞得满满当当。现在,他在家就能线上挂号,临近预约就诊时间,揣上手机就出发了。复诊开药也能在手机上完成,第二天药品就从医院送到家门口。
“目前‘五个一’目标基本完成,进入服务能力提升2.0阶段。”上述负责人透露,在攻坚行动中,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分析还广泛应用于医疗服务绩效考核、分级诊疗成效评价、卫生强省评价等决策中,让医疗管理、资源配置更加科学高效,从而进一步提升全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来势汹汹的疫情,成为一次大考。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广东有省级信息平台基础,又有战斗经验,短短几天便上线“粤核酸”,为市民和医务人员减负。2021年5月,疫情再次突袭广州,面对传染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德尔塔变异毒株,粤核酸迅速完成大幅扩容,最多可承担每分钟100万次的访问量,保障大规模核酸检测顺利进行。此后,粤核酸系统又多次升级,截至2022年6月,单日最高访问量达6160万人次,约等于全省1/2人口,为精准防控打下扎实基础。
2019年,广东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签约共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2022年又陆续推出50家“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医院,进一步探索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
进入“十四五”时期,广东信息化建设登上新台阶,推动力度有增无减,加强医疗信息化被写入《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激励着各地积极主动借助新时代东风实现医疗服务水平质的跃进,让更多令人欣喜的变化在南粤大地发生。
共享:远程医疗搭桥梁
家住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盘女士,左侧乳房长了一个不明肿物。以前她会选择去连州甚至广州就医,但这次,她主动住进了县人民医院。切除手术时,往常需要外送检测,等几天才能到的肿物病理,通过AI远程病理诊断系统传输到了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当即确诊为左乳浸润性癌并将报告传送回来,整个过程仅30分钟。根据病理结果,主刀医生立即为盘女士完成了肿瘤根治手术。
在家门口享受省城医生的专业诊治,是连南群众的就医新感受。2014年,连南医院由广药大附一院全面托管,两地相距240公里,信息化搭起一座重要的空中桥梁。除了建立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后者还利用自己的数据中心,为连南医院搭建一套云机房系统,将“省—县—镇”医院业务和管理数据整合利用,实现连南医院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
软硬兼施之下,昔日的“医疗洼地”弯道超车,连南县域内住院率从2017年的66.9%提升至2020年的80.6%。
基层是远程医疗的主战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保障是痛点、难点,也是广东省医疗信息化建设攻坚克难的重点。为此,广东做了大量破冰工作,补齐基层硬件设施,统一各地业务规范,并扩容升级省级远程医疗平台,目前已成功接入20家省级医院、56家县级医院及3500余家镇村卫生机构,基本打通省、市、县、镇、村的远程医疗网络。以此为基础,各地积极探索实践,鲜活典型不断涌现。
借助全国首家网络医院,阳山县人民医院探索出自己的模式。
夹在粤湘桂三省交壤处的阳山县曾是广东知名贫困县,近1/3行政村为省定贫困村,是健康扶贫的重点对象。2015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对口帮扶阳山,把远程问诊也带进了粤北大山。一开始并不顺利,许多村民甚至村医都不会说普通话,网络视频一开,场面顿时“鸡同鸭讲眼碌碌”。
为了让省城专家和山区患者沟通更高效,阳山县人民医院成立一个网络医院中转站,一端分科室与省城专家“桌对桌”,一端联接各个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既做调度员,又做翻译官,终于让优质医疗资源在“省-县-镇-村”四级网络中畅通起来。家住黎埠镇的李叔手臂骨折,创口较大需要植皮,因为有省城专家的指导,他在当地卫生院就完成了手术,省心又省钱。
在省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还孵化出AI医生,将网络医院终端从电脑延伸到了更便捷的智能手机。省城专家不能陪村医翻山越岭,但AI医生可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和便携式监护仪可以帮村医问诊开药,成功打通了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
以此为基础,广东为2277个省定贫困村配备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包,并全部对接省级远程医疗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AI医生”对贫困人口的广泛覆盖,补齐了远程医疗网络的边角。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模式愈发成熟,形式也更加丰富。尤其是在5G新技术的支持下,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正逐渐成为现实。
“注意!将患者右侧胸腔垫高30度。”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专家郭惠明盯着大屏幕上5G传输的超高清手术画面,对一场远在400公里外的心脏手术进行实时指导。患者是41岁的田女士,在高州市人民医院确诊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需要立即手术。考虑到操作难度大,且患者状态不佳,不宜长途转运,两家医院决定实施国内首个“AI+5G”远程心脏腔镜手术,由广东省人民医院专家实时指导,高州医生操刀。“心包是否在这里打开?”“上移3厘米”……近3个小时后,夹钳放开血管,田女士的心脏恢复有力的跳动。手术台前和屏幕前的见证者们激动地站起身来,掌声不断。
受益的不仅是患者,基层医生也得以跨越时空“参与”到高难度手术中。
2019年4月1日,广州新港中路466号大院,中国胸壁外科创始人王文林正在4K直播镜头下,开展一场独创的胸廓畸形“Wang”手术。屏幕另一端是200公里外的阳山医生,全方位的超高清画面让专家的每个动作都尽收眼底,连细微的出血点都纤毫毕现。“画面比站在手术台前还清楚。”一位医生感慨道,大家如临现场,甚至不敢大口呼吸。
在基层医院,类似“沉浸式”教学在远程培训中逐渐占据一定比重。从远程会诊的动口,到远程手术的动手,不仅专家免于奔波,更多基层医生也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加速成长。
“信息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助推力,在医疗卫生领域也产生着深刻的变革性影响,它极大地缩短了因地理、经济等因素造成的距离,将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输送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推动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可谓‘如虎添翼’。”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黄飞总结道。
升级:智慧医疗高地
清晨,冠心病患者王伯缓缓睁开双眼。床垫采集的心率、呼吸率、体动频率等数据报告显示,他昨晚睡得不错,仅起夜一次。马桶自动完成尿液的采集分析,并记录着如厕的时间、频率。王伯轻轻伸了一个懒腰,床垫抬升到他习惯的角度,室内灯光也逐渐明亮。床头的药盒提示灯闪烁,弹出搭配好的药片,他熟练地一把吞下,服药记录自动生成。房间里没有医护人员,但王伯的任何身体异样都被精准捕捉,自动采集的体征数据与医院的虚拟病房互联互通,一旦发生摔倒等意外情况,医院将第一时间接到警报。
如此科幻电影般的场景,真实存在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全国首个智慧家庭病房,它是广东加速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地医院创新探索更高效的医疗服务模式的重要成果之一。
▲2022年8月,我国首个智慧家庭病房落地广州
在智慧门诊领域,广东省人民医院充分发挥5G应用示范医院的技术优势,推出导诊机器人、送药机器人、智慧屏幕和智慧导航等,简化患者看病就医流程。58岁的王女士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看病,平时不常用手机导航,但医院的3D实景导航她一看就会,轻松找到了位于三楼的中医科。就诊后,智能导诊系统还提示她在手机上完成扫码交费,并计算出取药、检查的最优路线。这套系统不仅智慧,还很贴心。高频关键词会出现在智慧导诊的首页,即使不擅长使用手机的老年人,也能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
在智慧护理领域,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走出一条新路子。在这家省内首家通过6级电子病历认证医院,患者就诊的每个环节都实现数据跟踪和闭环管理,医生可以随时查看检查结果、手术进展等,掌握最新病情变化。尤其是在静脉输液环节,被全方位保护的感受更加直接。药品信息抵达智能试剂库后,智能贴签机将对试剂进行扫描、确认,静脉配液机器人完成消毒、开瓶、抽吸等几十道配液工序。高危药品的配置也由机器人操作完成。输液时,输液进度被实时监控,每一个输液瓶上方都安置了液体余量感应器,自动提醒护士进行下一步操作。
在智慧药房领域,广东见证了创新与演变。2015年,全国首个智慧药房落地广州,为广东省中医院提供调配、煎煮和配送全流程,患者只需提供一张电子处方单,就能在家门口收到煎好的药剂。现在,内涵更丰富的智慧药房在汕头、惠州、阳山等城市陆续落地。患者在自助机上按提示缴费后,药房内的机械臂即时启动,快速从上万盒药品中精准夹取,通过传送带送到发药窗口,药师复核后,患者就能取药了,不仅准确率高,从缴费到取药往往仅需几十秒,让“人等药”变成“药等人”。
如果将卫生健康领域的智慧应用范围再扩大一步,甚至覆盖整座城市,会创造怎样的效果?珠海抢先答题。
“滴!绿码,24小时核酸。”早晨,珠海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进出办理业务的市民络绎不绝,几乎无需刻意停留,伫立在门口的电子屏3秒内精准人脸识别,自动完成健康码核验。屏幕背后是珠海最新推出的智能防疫卫士,可以自动完成核验数据脱敏、存储、加密等,为防疫预警、流调溯源等提供数据支撑。
这也是珠海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的智慧延伸之一。2021年1月,珠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正式上线,通过对接市属医院、疾控中心、急救中心和核酸检测四大渠道,每5分钟更新最新核酸检测情况并进行大数据分析预警,对全市疫情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精准预测和智能防控。半年后,该系统斩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安平大奖”。
一系列表现亮眼,得益于珠海积极运用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变革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先进理念,更离不开近年来累计投入1.8亿元启动智慧医疗便民服务平台、智慧卫生健康一体化等项目建设,实现全市医疗机构信息化全覆盖的扎实基础。如今,珠海还在不断加快智慧医疗研究院、示范园区等项目落地,让智慧城市的新蓝图更加清晰。
回首来时路,在努力建设全国医改示范省的进程中,广东以“互联网+医疗健康”为支撑,健康服务新模式的触角已经遍布全省,填补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的沟壑,助推高水平医院建设再攀高峰,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未来,广东将继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并在十大方面继续发力。”朱宏说。其中第三条就是建设卫生健康数字化智能化高地,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数字化、信息化屡被提及、强调。显然,未来的健康广东建设和广东医改将是充满“智慧”的。
监制 | 郑子谦 李楠楠
策划 | 宋炳军
记者 | 陈湘婷
编辑 | 程橙 吴秋秋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