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音”,每周末晚10点与您准时相约。
“29年献血381次,献血总量超15万毫升……”
日前,“湖北献血第一人”李光明因已满60岁,按规定达到国家献血年龄上限,在献血之路上光荣“退役”。
▲媒体关于李光明献血事迹的报道。
据悉,李光明在武汉光谷从事小区物业保安工作。
自1994年起,他累计献血达381次(含外地献血),献血总量超过15万毫升,相当于将全身血液换了30余次,捐献的血液足以让近800人得到及时救治。
因在湖北省献血次数最多,多次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武汉市“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他被誉为湖北省“献血第一人”。
但李光明几十年来献血的次数却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网友称,按规定无偿献血者间隔6个月才能献1次,按报道所述,此人平均每月献1次,如此宣传是不是太离谱?
对此,有血液专家表示,29年无偿献血381次并非夸张。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输血科主任王海燕解释,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得超过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该规定是指献全血的剂量和间隔时间。而成分献血即血小板献血,采集间隔14天就可以了。
▲成分献血相关科普知识。据武汉血液中心官方微信
▲成分献血的间隔周期。据河南省人民医院
报道称,2003年起,李光明就将每月献成分血视作习惯。
“如果李先生每半年献一次全血的话,那么29年可以献58次;如果李先生每年献一次全血,剩下时间用来献血小板的话,因为献完全血要休息3个月,那么29年可以献血200次左右;如果单算献血小板的话,29年就是696次,从2003年开始计算也可达到456次。”
王海燕表示,根据李光明献血时间和献血量估算,“李光明应该是只要身体状况一符合法规要求,就去献血奉献爱心了。我觉得李光明这样把献血视作习惯的无私奉献精神非常伟大。”
所以,永远不要以你的固有认知和惯性思维,去轻易评判你不够了解的人和尚未明了的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有多少善意会被恶意揣测遮挡。
别让浮云遮望眼,也别让恶意挡真心。
不曾了解,请勿妄作评判
《吕氏春秋》中,有一篇文章《颜回攫其甑》,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灰尘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于是带着歉意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孔子告诫弟子,亲眼所见的未必可信,自己内心的主观猜测也未必正确,想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
其实无论接触任何人,做任何事,我们都要学会客观、公正、严谨看待,而不是以自己的狭隘观,给别人轻易下定论。
心怀善良,万物晴朗
世界有美好也有丑陋,更多的都是美好;有晴天也有雨天,更多的都是晴天。
有人选择看见丑陋,也有人选择看见美好。
习惯性地恶意揣测,只会让自己陷入恶意的深渊,无法抽身,最终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恶意的人。
其实,李光明的善举也源于一次对爱心的见证。
1994年冬天,他外出捡废品时,偶然得知一名残疾人为救生命垂危的陌生女孩无偿献血,内心受到触动,便萌生了参与无偿献血的想法:
“一个残疾人能有如此善举,我身体这么健康,肯定也能献血救人。”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后来,在武汉血液中心献血的过程中,李光明了解到捐献血小板的间隔期更短,参与频次更高,可以帮助更多人,他就养成了每个月“雷打不动”献成分血的习惯。
选择看见美好的人,感受到世界的温暖祥和,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又怎么会不快乐?
选择看见美好的人,也在学会传递善心。
当我们身怀大爱、言行善良,那么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将会越来越美好。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红星新闻、长江日报
【主播】芮康帆
【录制】张瑞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