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第一个春节档,算是接近落下帷幕,市场和影片都交出了成绩单。我们能站在当下的节点,谈谈春节档以及档期冠军《满江红》了。
截至1月29日,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累计拿到30亿票房。在它身后的,是被寄予厚望的《流浪地球2》,以及品质不错的《无名》《深海》等。
这个结果算是略有意外,即便是对于横跨若干时代的张艺谋而言,这也是特别的一部——这是张艺谋在票房上拿到过的最好成绩。
01张艺谋作品
《满江红》的最大标签,不属于沈腾,也不属于易烊千玺。观众不太会在乎什么“含腾量”,也没人会把它看作爱豆电影。
它属于张艺谋。严整封闭的古建筑、高度风格化的影像、权力与欲望的倾轧、群像戏、宏大的家国情怀、皇权与个人的冲撞……拍了大半辈子戏,也毁誉参半了大半辈子,在2023年的春节档,张艺谋交出的仍然是深刻烙上自己标记的作品。
《满江红》的格局颇大,装得下历史、家国、民族、时代等等,但它的故事又很小,就发生在一个院子里,主线故事没法儿更简单了:金人使者死于非命,谁干的?找凶手。
围绕主线展开的,是一个反转推动的悬疑故事。反派秦桧一系在布局,他们要找出反抗者,杀之而后快;草根人物张大一系在搏命,他们要找出全片最大悬念,尽管那就写在了片名里。
在这两系人马之外,背景里也有两派。一派是戏份不多的金人,他们是促成冲突的原点,也是国仇家恨的成因;另一派有些暧昧,即是武义淳(岳云鹏扮演)代表的皇权,这是个纯喜剧人物。倒不是小品凑段子,为了耍宝,而是皇权式微的象征。没有话语权的皇权,就好似说说段子凑热闹的小丑。
说白了,就是金人侵凌的背景下,汉人皇权式微,舞台就交给了秦桧代表的投降派,与张大(或者说岳飞一系)代表的抗争派,这两派之间的斗争。而这个理念之争,被装到《满江红》的悬疑故事里,以喜剧的、暴力的、热血的方式被展示出来。
张艺谋的风格化,常被理解为舞台感。在《满江红》里,围绕着办案的主线,一个个角色轮番登场,再到下一层揭开,颇有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思。
舞台的段落是揭露和死亡,一个人物暴露了,失败了,就死掉了。基于死亡的推动,故事就切入到下一段落。观众能看到每个角色的“意外”,这个意外是靠剧情揭露的(不是转变)。
每个人都可以死掉,因为每个人都是小人物,不管他们承载着怎样的大情怀,但都是微不足道的。
这个主题上的标记,是非常张艺谋的。也许有的观众会纳闷,结局为什么“不刺杀秦桧”?而这恰恰就是张艺谋这一代导演,在中国性创作的出发不同。
区别于好莱坞式的人物动机,张艺谋在主题上是反类型的。《英雄》全片都是拍刺秦,但到最后无名要的是“天下一统”的大义;《秋菊打官司》的全部戏剧动力,仅仅维系在“我就是要个说法”。
《满江红》也是如此,刺杀秦桧是个理性动力,但是导演偏要选择“岳飞遗作”去收尾,把大时代压在小人物/小故事里,所谓“微言大义”四个字,要的是“大义”,而非世俗的理性的动机,这是张艺谋(乃至第五代导演)一以贯之的做法。
02 类型的熟稔
在春节这个特殊档期里,只说大道理,那是没用的。《满江红》的成功,不在于它的理念革新——观众总不能期待张艺谋去改《满江红》吧。
而在于,类型的熟稔。在这个悬疑探案的主线故事里,谜底是一层层揭露出来的。你可以理解为,片中角色都有至少两层身份,第一层是演的,第二层/第三层才是真的。
这就为类型杂糅,提供了天然成立的舞台。在熟稔类型的张艺谋手里,它就能玩出花儿,玩出杂而不乱的丰满效果。
沈腾扮演的张大,甫一出场就能放开了耍,他贪生怕死,他不顾脸面,他垂涎美色……在抽签一段里,编剧甚至放入几个擦边的黄段子,什么“长不长”“射不射”。我们暂且不管它高级与否,起码不会背上什么负担,就因为剧情会给出反转的解释。
为啥?因为后面会反转,张大在演!
类似的喜剧段落,充斥在影片的前半段里。武义淳找岳云鹏来演,满是段子。这本来就是个硬充存在感的笨蛋角色,让他放开了耍。
为啥?因为后面阴险的秦桧会揭露,因为武氏代表皇宫,就是跳梁小丑!
我个人唯一感到不适的,是瑶琴(王佳怡扮演)三姐妹。她们要演出性感的一面,又要成为暴力的牺牲者,被侵犯者。
在剧情上,这没有任何问题,在一层又一层的反转里,也交代了人物的行动的原委。她们的第一层是美色诱人,第二层才是真的,是怀着个人爱情和家国大义的。
即便如此,我仍然感到不适。在张艺谋的史观里,个人是渺小的,性命是不足道的,可以被牺牲的。从《英雄》到《长城》,片中都充斥着被符号化的个人,他们壮怀激烈,但也卑微渺小,个人抗争的句点,常常是臣服于某个“大义”。
这个创作观念,贯穿了张艺谋的整个导演生涯。时至今日,在《满江红》里它的底色仍然没有变化。就好像瑶琴的两位姐妹,再好像秦桧的两位侍女,她们是被侵害的,甚至是失语的——似乎她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被牺牲掉。
当然了,这不影响整部戏的类型杂糅。在我看来,《满江红》成为张艺谋的票房最高作品,除了时代和档期,也有张导在技巧上的不断成长。
而这个成长的结果之一,即是把《满江红》放在春节档,或者放在张艺谋的作品列表里,它都挺“好看”的。
03 孙均的两面性
在这部群像戏里,有一个角色是特殊的,需要单独拿出来,即易烊千玺扮演的孙均。
在类型语言里,《满江红》的封闭场景+群像冲突,把它当作暴风雪山庄的变种,没有任何问题。
这类故事需要一个角色,他会贯穿始终,他代表观众的眼睛,他往往会有某种转变,继而促成电影最大的反转。
比较起来看,会更清楚一些。你会发现,《满江红》的人物众多,但都归属于某股势力,他们看起来性格不同,但又都有鲜明的坚固的立场。就好像张大一系,就是要劫持,而秦桧一系,则要布局抓人。
这是一个简单的二元故事,这些人物都没有转变,他们是被剧情推动的,功能性的。
孙均却不同,这个人物是复杂的,有两面性。一方面,他是秦桧爪牙,在影片开始,易烊千玺的演法是突出狠戾,行动果决。刀比脑子快,要狠。
为何如此?这是孙均权欲贪婪的一面,他陷害和斩杀上司,往上爬的欲望是炽热的。在金人传译的鞭挞下,他的愤恨与隐忍,也来自权谋的算计。
在另一方面,孙均也是少年将军,他有理想的、正义的一面。为什么他会敏感于“走狗”的辱骂,因为这是他往上爬,要付出的代价,而这份代价要不要付,是打问号的。
坏人不是天然的坏人,他们会合理化自己的动机。你看,大反派秦桧也会自以为是忍辱负重和顾全大局的,自以为是“爱国”的。
孙均的矛盾就在于,一方面他在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作为权力和欲望攀登的动力;而另一方面,国仇家恨和朴素的正义感,也在拷问着自己的内心。
他在犹豫。
这份犹豫,让孙均具有了“人物弧光”,他与全片其他角色的不同,就在他有弧光,他有转变的可能。
把整个故事放在孙均的视角,你会发现他内在的犹豫,与外在的争夺是呼应的。在秦桧一系,孙均是被利用的,被考察的;而到了张大这里,孙均则是被争取的,将会成为获得胜利的底牌。
正因如此,在纷乱的群像戏里,张艺谋始终把孙均作为稳定视角。他要贯穿始终,代表着观众的眼睛,去揭开全片最大的反转。
秦桧问孙均,“几时反的?”在剧作上,这就是解扣,孙均是最大的变量,需要给他一个转变的解释。
“时时刻刻想,也时时刻刻不想”,孙均以咬牙切齿的方式说来,就是把内在犹豫,给外放了。这个人物转变了,不能是突然的,动力从哪里来,在几时来,去向哪里,都要交代。
只是,这个人物由易烊千玺来扮演,那层反转的惊喜感就没有了。就像《无名》里藏得很深的叶先生由王一博来出演,在观众的预期里,这样的顶流就不可能是坏到底的人。
04 最后的话
在三年疫情里,与其他行业一样,电影行业也经历了至暗时刻。
2023年的春节档,并没有创下历史新高,但是若干部优秀的作品,以及戏外话题性带来的热闹,都让人感到亲切——一切都在恢复,一切都在向好,这就令人感动。
坦率说,《满江红》拿下春节档期冠军,令我有些意外。但多想一步,也合情合理。春节档历来是最大公约数观众,相比其他几部作品,类型丰富的《满江红》更讨喜一些。
春节档开了好头,期待之后有源源不断的佳片与观众相见。
作者 | 半辈子
编辑 | 楼主
校对 | 胡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