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县域要振兴,镇村是突破口

南方农村报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振兴,是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1月28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成为大会上的热词,也是今年各地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点是镇村经济,目前各地资源普遍向市县两级汇聚,镇村基础比较薄弱。广东应该不断完善镇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搭建好镇村发展平台,这对于激活县域经济非常关键。

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 胡靖(受访者供图)

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 胡靖(受访者供图)

市县集聚资源,镇村基础薄弱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不健全,资源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净流出的局面尚未扭转。

胡靖在采访时表示,县域振兴包括县镇村三个层面的经济增长和功能完善。从发展水平来看,目前广东县域层面的建设水平、发展水平不断接近城市平均水平,基础设施、经济功能和产业链条相对完整。但是,到了乡镇、行政村一级,产业链和服务业就很不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比较薄弱。特别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镇村,和浙江、江苏等长三角省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镇村经济薄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是目前广东县域发展的主要问题所在。”他指出。

胡靖认为,过度强调城市化、工业化,城乡资源分布不均,镇村扶持力度相对不足,是问题的根源。从发展格局上看,国家大量的资源主要是被市县两级“虹吸”,直接用于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的资源其实非常稀少,这加速了大量镇、村的凋敝,并导致了“空心化”。

以义务教育为例,优质的师资资源绝大多数都是聚集在市县,留在乡镇一级的非常少,这意味着在镇村很难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因而,为了子女不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农民只能拼尽全力向县级以上区域流动。由此形成镇村凋敝的恶性循环,“人气不足,镇村发展动力相对不足。”胡靖补充。

资源向基层倾斜,建强镇村平台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支持有条件的镇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发展成为小城市,形成一批名镇名品,培育更多全国经济强镇。

“镇村其实不能一刀切定义为落后。”胡靖认为,相比于人口密集、高楼林立的城市,镇村在生态宜居方面优势明显。特别是此前受疫情影响,“大疫止于野”,镇村特殊的资源优势有利于人员疏散,减少因人口聚集而带来的感染风险。

胡靖建议,应该把乡镇打造为具有特别生态宜居魅力、能留住居民的生活、生产平台。“有了人气,县域经济就好办了”。目前,镇、村应该在生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补齐短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镇村的这一平台越完善、越健全,就越有潜力吸引民营经济进驻创业,一些县域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就会成长起来,“对此,政府不用担心。”他补充。

做强集体经济,激活内生动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更多“粤字号”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

胡靖表示,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三产融合进程,这要求各地立足镇村经济,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农业品牌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增收,建成更多集体经济强村,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落脚点。胡靖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广东从“精准扶贫”到“驻镇帮镇扶村”,依托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投入资源,体现“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和“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但“除了帮扶,更应该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从而建立起镇村内生的发展动力和机制。”他强调。

胡靖说,分田到户赋予了农民经营自主权,但也弱化了村集体的统筹、组织功能。建设集体经济强村,需要恢复“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作用,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以“组织振兴”实现“乡村振兴”。

【记者】袁瀚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谢晓莉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