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
封开人民热爱生活,传承文化,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装点着这座城市。
非遗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
承载了许许多多的“年”的记忆。
一起来品味一下封开的非遗吧~~
白鹤歌舞鼓舞人心
封开白鹤歌舞
又称寿星六鹤歌舞,
寓意福、禄、寿,
由男女之间对唱。
2021年,
封开白鹤歌舞成功被列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20年,陈浪雩被评为封开县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演员练习白鹤歌舞。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摄
它相传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戽(富)窝歌》,当时是为了宣传、指导、鼓舞人们干农业生产的热情,祈望农作物获得丰收的《十二节景》。后来在人民群众不断创作完善下,它逐渐成型,在封开罗董、长岗一带广泛传唱。
封开白鹤歌舞目前有十余套歌,都是从生活中获取灵感进行创作,主要是反映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猜谜语等等内容。
白鹤歌舞表演时有白鹤、梅花鹿和老寿星等角色。白鹤需要用竹篾手工制成一个白鹤框架,然后用纸和禽鸟白色羽毛一点点粘上去。梅花鹿同样用竹编成鹿的形状,然后用类似梅花鹿颜色的布料覆盖上去。
白鹤歌舞演奏比较简单,是采用锣、鼓、钹三种最基本的民间乐器来演奏,锣鼓击乐热烈激昂,节奏性强,有一定旋律格式,调子鲜明,既有欢乐的浓郁气氛,又鼓舞人心。
白鹤歌舞歌颂勤劳向上,督促懒惰的人。封开县罗董镇思寮村村民开展白鹤歌舞表演后,丰富了文化生活,村民精神面貌得到很大的改变。
五马巡城气势磅礴
封开县的《五马巡城舞》
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宋朝末年开始,《五马巡城舞》
就在封开县大洲镇的乡间流传,
它是一种规模较大的阵式舞蹈,
以马形道具套在人身上扮成五名古代战将,
作为主要角色进行表演,
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
五马巡城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由5人组成,其分别扮演五虎将,身穿古装战袍,骑着红、黄、绿、黑、白五色战马,主帅骑黄马统领全局,来回穿越东、西、南、北、中五个城门。
▲五马巡城舞。
舞蹈由“开城”“点卯”“巡城”三部分构成。“开城”展现的是歌舞升平、万民同乐的场景,以五马舞、马童舞、宫灯舞构成,战马、彩旗、花灯、罗伞一齐上阵,无比热闹。
“点卯”表现点将——练兵——出征的过程,以刀舞和旗舞为其主要内容。“点卯”吸收了戏曲的表演程式,加强了叙述性、场中鼓声激越,战旗猎猎,好儿女保家卫国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升华。最后的“巡城”则根据五扇城门的移动和变化,五匹战马的来回穿梭,构成复杂多样的图形和阵势。
采茶戏祈求五谷丰登
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的封开《采茶戏》,
是在民间采茶歌舞的基础上
发展而成的地方小戏,
用封开当地方言演唱,
其形成过程中广泛吸收、
借鉴粤剧与当地民歌等元素,
已有上百年历史。
封开采茶戏主要分布在封开境内各地,
以贺江、西江流域地区为核心。
▲封开采茶戏。
封开采茶戏保留至今的最大特点,除了运用当地方言演唱外,它“生活化”的表演艺术同样值得关注。如动作“生活化”。封开采茶戏的表演步法、表演动作没有大幅度“戏剧化”的夸张形式,演员的步法一般为“八字步”,表演时主要在台上作弧形来回走动。
又如对白和唱腔“生活化”。封开采茶戏的对白和唱腔均用当地方言,对白直接采用日常生活对话方式。其曲调本来就来自民歌,旋律抒情优美。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不仅如此,采茶戏里的剧目角色行当还有“生、旦、官、丑”等几种基本类型,根据人物特征、剧情起伏、唱腔变化,自然便要做出与之相对应的动作、手势、表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