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春节里特有的仪式,
年俗与非遗便是传承文化、
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在春节文化的大背景下,
一项项古老的非遗历久弥新,
成为我们代代相传、
铭刻在血脉中共同的文化记忆。
惠州民间有一项传统文化表演艺术——
麒麟舞。
每逢年过节、婚姻嫁娶、新居落成等喜事,
便少不了麒麟舞来表演助兴。
2009年10月,
入选广东省第三批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州春节|有年味儿的非遗》
「小金口麒麟舞」
麒麟舞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五百多年前,在四川峨嵋山上有一和尚,人们都称他为“沙仙和尚”,此人佛法高深,善良无比,关心人间的疾苦。同在山中有一麒麟,是仙家瑞兽,能为人间带来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称之为“仙子麒麟”。
一天,沙仙和尚在山上与麒麟相遇,为了让麒麟下山降瑞人间,沙仙和尚决定驯服此兽。于是沙仙拿了些麒麟爱吃的绿色植物“青”吸引麒麟,麒麟开始不为所动,后经不起沙仙和尚的百般逗弄引诱,终于来吃“青”了。沙仙和尚故意不给它“青”吃,再三戏弄后,麒麟被驯服,于是沙仙和尚把麒麟带下山来为人间传祥瑞。
手起,锣鼓响,麒麟沙仙齐登场。
演沙仙的师傅,需要很强的舞台表现力,经常要即兴做出搞怪诙谐的动作,逗乐麒麟和观众;演麒麟的两人更需十足的默契,麒麟头要舞出精气神,麒麟尾的脚步要跟着灵动变化;喝水舔脚、翻滚跳跃、随时表现出喜怒哀乐。麒麟的姿态灵动活泼,惹人喜爱。锣鼓声阵阵敲在观众心上,仿佛一同被带到峨眉山下……
传承300年 背后制作工艺不简单
据清·乾隆《惠州府志》记载,小金口麒麟舞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压邪避灾的吉祥物,通过舞麒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禄长寿。
小金口麒麟舞其道具麒麟的头部较小,浑圆无耳,有浮雕吉祥图案,前额有标志性平角,身尾较长,有的长至八丈。表现方式细腻,表演讲究风趣幽默,动作夸张、具有戏剧性的舞步诙谐逗趣,极具生活气息。小金口麒麟舞的动作多样,且模仿猫狗吻脚、吻尾、吻身、挠头等动作的痕迹明显。舞蹈通过这些动作表现麒麟寻青、惊青、闻青、试青、采青、吃青、吐青、吞青等主要情节,极具观赏性和艺术美感。
东江麒麟头色彩以红色和绿色为主导色,白色为辅助色,黄色、金色、黑色为点缀色,采用中国传统装饰用色,具有浓厚的民间装饰意味。头部形象憨态可掬,仁慈安详,形成一种古朴憨厚之美。
麒麟头是整个工艺中最为复杂之处,制作一个麒麟头,至少需要25天的时间。先采用黄竹扎框,再用二三十层优质沙纸,掺上糯米浆糊面。晾晒干透后,雕刻龙、凤、八卦、祥云等约十多种民间传统图腾图案,最后再用油漆彩绘。形态线条大都用米浆沥线,有的地方直接将线贴在表面。通过增加线条的高度,形成表面的凹凸关系,加强立体感,增强装饰效果。同时也镶嵌银色圆形金属片或双喜字样,用于辟邪亦增添喜庆气氛。
曾燕青:小金口麒麟舞传承人
曾燕青是“小金口麒麟队”的主力,他从小学二三级就开始学习麒麟舞。16岁时便开始教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了。“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逢秋收过后,在谷场上练麒麟舞。愈熟练就愈有兴趣。锣鼓声一响,就像一首激动人心的歌……..。”
曾燕青△
如今年近五旬的曾燕青不仅是小金口麒麟舞队的队长,还是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小金口麒麟舞”代表性传承人。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曾燕青带领队员们不断创新,从传统的单只麒麟,变成两只、四只、六只、八只。2013年,小金口麒麟舞队融入了龙形拳的武术动作,让麒麟舞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曾燕青(左一)△
如今的曾师傅开了一家小店,帮人送米和桶装水。以便有相对自由的时间可以训练麒麟舞。但是,“靠麒麟舞是没法儿维持生活的。”他之所以坚持下来,是因为多年的爱好从未变过,老师傅的教诲也一直铭记于心:不能让麒麟舞的文化失传…..
在曾燕青和队员们的不断努力下,麒麟舞走出小金口,走出广东,走出国门。这些年来,小金口麒麟舞队多次参加全省、全国重大文化活动,如上海世博会、省运会,还先后到马来西亚、泰国等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为了更好传承和展示麒麟文化,小金口麒麟舞队坚持每个月进行4次排练,文化站会提供平台给艺术团,让麒麟文化大步走出去,以彰显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来源:东江传媒网,转载请注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