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有新人!90后、00后让广东非遗出圈,焕发新生丨新春走基层

南方农村报
+订阅

新春期间,浓浓的年味儿唤醒了久违的烟火气,舞龙、醒狮、飘色……喜庆的广东民俗演绎着节庆的仪式感。近日,广东普宁英歌舞巡游霸屏朋友圈,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接连“出圈”,5岁萌娃表演英歌舞“耍蛇人”视频更是火爆各大网络平台,网友直呼“全网最‘奶凶’的非遗传承人”。

在传承非遗中感受浓浓年味。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广东将推出近600场非遗相关传承实践活动,包括佛山祖庙博物馆“飞鸿狮舞贺新春 万福粤韵迎新年”活动、潮州市“千年神韵 大美潮州——2023潮州古城花灯灯展”等。此外,市民游客还能在线欣赏与年俗相关的非遗短视频,足不出户享受“文化大餐”、品味“非遗年味”。

5岁半萌娃成潮汕英歌舞传承者,从3岁开始练英歌舞,扮演“小时迁”圈粉无数。

守护传承根脉

非遗技艺的年轻化表达

作为汉族独具特色的群体舞,英歌舞被认为是古代傩文化的延续。不管是潮州、汕头还是揭阳,春节期间,热闹的街巷令旗舞动,脸涂油彩的英歌表演者动作整齐划一,步伐激情澎湃,在一众年轻人“又炫又燃”演绎《水浒》等传统英雄故事。现场观看的群众拍赞叫好,网络平台更是因非遗的年轻传承好评如潮。

英歌舞有着300年历史的古老民俗演绎,如今也由年轻的一代挑起了“大梁”。网络有博主发视频时评论道“在潮汕,想让一个年轻人凌晨6点起来做别的事,他未必搭理你;但如果让他6点起来练英歌舞,他5点就能到场。”正是因为有了源源不断的年轻传承者,这份文化遗产才会在时代的延续中生生不息。

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芳华正茂。肖铭凯 摄

在潮阳,久违的英歌舞大年初一现身街头,今年更是首次推出男女对打英歌舞表演,妆扮为梁山好汉的男队员或威武、或凶猛、或滑稽,妆扮为穆桂英、花木兰的女队员个个英姿飒爽。据了解,此次潮阳英歌舞表演共有106名队员参与,“00后”占据多数,年龄介于14岁至22岁之间。

“区级非遗项目”西门女子英歌队的队员大多是15-20岁的在校学生,一般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晚上开展集训。在西门女子英歌队队长“95后”吴燕花看来,女子英歌“难在坚持”,而她最大心愿,就是让女子英歌队走向更大舞台。

“因为对英歌舞充满了好奇,敲英歌的那种英姿飒爽让我着迷,而且练英歌还能锻炼身体。”“00后”队员郑少芳如是说。她坚持训练英歌舞数年,因工作原因日常训练次数减少,除了在家时不时练习外,她一有时间就去参加集体训练,以此加强与队员之间的配合。

吴燕花表示,很多女队员身上都有一股坚韧精神,大家克服家庭、工作等因素影响,较好完成此次巡演相关工作。“有时间就会继续参加西门女子莺歌队,尽力做好每个动作,演出的时候可以做到完美展示。”郑少芳及其队友们对跳英歌舞满怀憧憬,也凸显这帮“00后”女子传承非遗的坚定信念和迷人魄力。

非遗技艺传承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不仅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形式,更是无数匠人在千百次经验捶打后总结出的艺术结晶和文化脉络,是岁月馈赠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据统计,目前全球1154个世界遗产中我国有56个,占比为4.9%。在已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557个,广东165个,占比为10.6%;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共3068人,广东132人,占比为4.3%。

汕头南澳迎春渔灯赛会巡游队载歌载舞好热闹。

在广东,非遗的魅力让年轻一辈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延续着文化根脉。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传承非遗技艺、讲述非遗故事,以形式新颖、年轻化的表达,为人们演绎着古老的传承。年轻人对古老的传承不再是被“赶鸭子上架”般地“填喂式”训练,而是“甘之如饴”地学习。

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

“百越尊崇为圣母,千秋巾帼问谁同,三朝辅主留晖远,惟一好心报国忠。”随着木偶戏《冼夫人传奇》开幕词的吟唱,茂名高州木偶戏新春演出拉开帷幕。高州木偶戏因“琢木为偶”而得名,是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品种,流传于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的传统戏剧,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广泛流传于高州各地的村寨,于2006年批准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到节庆都会上演传承千年的木偶戏。

近年来,新鲜血液的注入给传统木偶戏带来了新发展动力。“高州木偶戏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时代大环境选取合适的作品进行创新。”90后小伙朱梦超是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新学员,凭着对木偶戏的热爱和专业的手艺,朱梦超刻苦训练,目前他已经能够登台表演。同样,另一位传承高州木偶戏的新人陈国劲更是如此。“因为小时候经常看木偶戏表演,就喜欢上了高州木偶戏。”凭着热爱,在工作之余,他不断进行木偶训练,“希望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更想通过坚持和努力,吸引了更多村民加入木偶培训基地,为木偶戏的创新与传承建言献策。”

匠心延续文化沉淀

创新焕发时代色彩

新春的汕头,锣鼓喧天,人头攒动。车鼓舞、麒麟舞......“活”起来的非遗项目“走”上街头,在众多00后的传承展演下,传统非遗文化迸发出鲜活气象。大年初一上午10点,2023年南澳县迎春渔灯赛会活动再度回归,21支迎春渔灯赛会巡游表演队伍,沿着县城主干道一路巡演,把节日海岛的喜庆氛围推向高潮。不少队伍都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主,有返乡大学生、也有当地在读中学生......参演者青春风采无限,表演也博得围观群众阵阵喝彩。

“抓紧训练!表演如果失误,出糗的是你们自己!”训练场内,22岁的黄坤豪正组织醒狮队员训练。自12岁开始练习舞狮,黄坤豪18岁至今一直担任中山市三角镇龙狮协会教练一职。醒狮,是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醒狮文化在广东已流传千年之久。从队员转变到教练,黄坤豪要掌握的不仅是表演动作,还有技术要领、理论知识。如今,在黄坤豪的带动下,越来越多舞狮人加入中山市三角镇龙狮协会,一同带领众多“新进生”弘扬舞狮文化。

自12岁开始练习舞狮,黄坤豪18岁至今一直担任中山市三角镇龙狮协会教练一职。柯学潜 摄

舞狮。柯学潜 摄

与黄坤豪一样,90后唐买社妹妹也在以青春之力延续着传统文化。粤北山区西北部的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也是“耍歌堂”流传的地区。唐买社妹妹的爷爷——唐买社公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耍歌堂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到大,唐买社妹妹跟随着爷爷、父亲在各种各样的舞台上进行演出,练就了一副好嗓子,也在耳濡目染中爱上了传统文化。“现在全家人做了一个规范的艺术培训工作室,包括瑶族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唐买社妹妹表示。“现在负责长鼓舞、瑶歌演唱等课程培训,每年分别都有12-13个班级,主要培训的是初中学生,和学校一起合作培训,将非遗带进了校园。”

据《2022年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指出,“非遗”正在向年轻化发展,报告显示,一年来抖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99.74%。从观众到参与者,从学习到传承,年轻人们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由衷热爱,不断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在成为非遗匠人、传承者和前沿创新者的路上,成为“非遗年轻化”的探索者和见证者。从传统到当下、又从当下延续到未来,匠心延续文化沉淀。

END

南方农村报记者 崔文波 梁煜 李维康 陈志深 郑颖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