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大大、眼碌碌,总是笑哈哈,脸上有两个大腮红,手执大葵扇”,只要有他的地方,就会充满欢声笑语,他就是鬼马搞笑的“大头佛”。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头佛”、舞狮子成为逢年过节、喜庆吉日“必点”的表演节目,充满着民俗趣味,老幼妇孺皆喜闻乐见。
兔年新春,在“麟腾狮跃·潮舞万江”2023年迎春麒麟、醒狮巡游活动现场,精神矍铄的梁润德老人扮演着“大头佛”,只见他身穿和尚袍,头戴笑佛面具,手执一把大葵扇,跟随着鼓点,带动着整个舞狮表演的气氛。
“受疫情防控影响,万江麒麟、醒狮巡游活动停办三年。”今年82岁高龄的德叔是万江新村人,扮演了40年逗趣的“大头佛”。尽管满头银丝,德叔凭借着对“大头佛”的热爱,时常跟随万江“联圣堂”醒狮团四处表演。
德叔说,一套完整程式下来至少要30分钟,但都渐渐被人遗忘了,只剩下“街头引狮”一种玩法。德叔坚持传统的“大头佛”表演,按照固定的“日常生活”“担锄耕田”“拜四方”和“采灵芝遇狮子”四个套路表演,用傻憨逗趣的土根形象,娱乐了几代万江人,成为万江人心中的“开心果”。
德叔介绍,除了一些传统的固定套路外,“大头佛”也很讲究临场发挥,遇到舞狮“甩辘”的时候,便是“大头佛”展现功架的好时机。以前,“大头佛”是醒狮表演中的辅助角色,笑容可掬,像是笑佛。随着时代变迁,“大头佛”也与时俱进,性格亦更加鲜明,最主要是搞气氛,随机表演。
无数广东人童年集体回忆的“大头佛”是醒狮的好搭档。德叔介绍,在表演过程中,“大头佛”要在舞狮旁游走,时而逗观众,时而带领观众拍掌,肩负起热场氛围的重担。
尽管德叔已82岁高龄,在日常训练中,只要戴上头套,穿起大长袍,那个轻松快乐的“大头佛”又马上回来了,“人家都说我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大头佛’不仅能带给观众快乐,也带给了我快乐,真的很幸运自己能与‘大头佛’结缘。”
青丝变华发,德叔也是新村曲江坊醒狮队兴盛的见证者。1953年,当时的生产队外聘教练入村教学,德叔在一旁围观学习。抱着试一试的好奇心,就让他对“大头佛”的兴趣一发不可收。他的性格与“大头佛”的诙谐幽默相似,加上村民的认同,让他更加喜欢这项技艺。那时,他还在生产队工作,每天晚上下班回来练习,从晚上8点练习到深夜。
自1983年新村曲江坊醒狮队成立后,德叔便以首批队员的身份进入醒狮队,醒狮队“据点”从一块简陋的空地演变成3个训练营。德叔回忆:“当年一碗茅根粥才5分钱,醒狮队的条件相当艰苦,村民竟自发捐款了5000元新做一头“狮子”,配齐了所有道具。”
每每谈及表演“大头佛”的经历,德叔都感慨,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扛起醒狮文化的大旗,让“大头佛”为万江街坊带来更多的欢笑。
【撰文】夏颖燕 张仕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