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阔别家乡一年,今年家乡又有哪些变化。多路记者撰写手记,从乡风民俗、小城新变到新春轶事、特色美食,在春节里从各地看中国之变。
团圆饭,吃下的不止是“仪式感”| 记者回乡
爆竹声中一岁除。
这是我近三年来第一次回家过老年。除夕,爷爷特地到隔壁的小店里买来了烟花,在家门口的马路上,炸开了辞旧迎新的第一响。四散的烟花碎屑和震耳欲聋的炮声,令我有些恍惚。
我的家乡在安徽南部的一座小城,在以前属于广义上的徽州地区。听长辈们说,以前过年的民俗会更丰富些:家家户户要烧香祭祖,比较大的宗族会组织龙灯、舞狮、踏歌等。如今移风易俗,不少人过年的程序简化了许多,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是很多家庭过年最重要的仪式感。
家乡的传统以“八”字为吉,我们家的年夜饭通常也是八道菜。摆在正中央的一般都是“锅仔”,用辣椒爆香的牛肉、土鸡或者腊鸭配以各色蔬菜,用酒精炉慢慢煨着,香气四溢。安徽的冬天比较湿冷,这样一道热气腾腾的硬菜可让暖意从胃部扩散到全身。
皖南地区的菜式,一是浓油重酱,二是特别青睐豆制品。豆腐棍就是黄豆中最精华的部分,需要将烧滚的豆浆反复过滤,捞出豆汁表面含油的豆皮,用秸秆卷上晒干。需烹饪时则用热水泡开切段,和五花肉一起红烧,味美爽口。
鸡汤亦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内容,爷爷家散养的土鸡用柴火灶炖上一夜,直到清汤的表面浮起一层泛黄的油脂。在我们家,喝鸡汤总习惯泡上几块当地的锅巴,将鸡的鲜美浸润到锅巴酥脆的口感中。
几道硬菜上齐后,接下来就是炒菜、蒸菜以及事先做好的红烧鱼。按照本地的习惯,除夕夜的鱼是不动筷子的,象征着“年年有余”的好意头。
简单的碰杯和祝酒词后,家人各自落座,享用美食。长辈们问起我在外地两年的经历、我的前程打算,顺便感慨我回家一趟真不容易。作答间我有些黯然,曾经我在这里出生长大,如今我成了“远方的亲人”。这桌年夜饭,让我再次找到“家”的实在感,沉甸甸的,从舌尖到心里。
月缺月圆终有时,现代中国的高速流动,就是由亿万游子的离别与重聚组成的。想及此,我收下心底的情绪,饮下温热的酒,就让此刻的感动驻足更久一些吧。
【策划】胡念飞 秦文纲
【统筹】胡良光 徐勉 吴扬
【记者】吴扬
【分发】董晨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