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1月22日04版
“来,吃块鱼,年年有余。”除夕佳节万家团圆,在徐闻海事处北港饭堂,徐闻海事处南山海巡执法大队队长麦贰将一块鱼夹进妻子碗里,这顿除夕团圆饭,他缺席了19次。而今在第二十个除夕,他终于和家人团聚。
徐闻位于广东陆上最南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琼州海峡轮渡成为人们春节团聚最重要的航线之一。
今年春运前期,琼州海峡遇上大雾,不少车辆滞留在徐闻港。徐闻海事处南山海巡执法大队的执法人员,继续值守检查过海轮渡的安全。
其中麦贰又是最为特殊的一人,他个子不高,身材精瘦,操着一口广东式普通话。从2004年至今的除夕夜从未离开,这一守就是20年。
(迟到20年的除夕团圆饭,时长共57秒)
迟到20年的除夕团圆饭,时长共57秒
“这个除夕我们终于团圆了”
“新年快乐,一定要下车后再登船,注意安全。”徐闻粤海铁路北港过海汽车待渡场,等候的车流中,麦贰与队员们不断提醒着。21日11时35分,随着最后一位旅客登船登上粤海铁2号轮渡,麦贰完成这一班次的现场检查。
“今天我爱人要过来。走,我们一起吃顿团圆饭。”收到妻子快要抵达的信息后,麦贰结束上午工作兴冲冲地返回北港办公室,迫不及待地在一楼门口等候。
看到妻子下车的一刻,麦贰瘦削的脸上满是笑容,这是一场迟到了20年的除夕团圆。
“20年来,我们都是聚少离多。”麦贰的妻子陈小洲说,今年无论如何也要把团圆饭补上,他除夕回不了家,我们就过来码头团聚。
在徐闻海事处北港饭堂,麦贰给妻子夹菜。
春节的“年味”是阖家团圆,但对海事一线执法人员来说却是最繁忙的时候,“年味”是和同事们一起坚守。
“他刚来徐闻工作时,孩子还在念小学,过年过节家里都冷冷清清的,看到他在外面这么辛苦又心疼,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在饭桌上回忆起曾独自默默照顾孩子、老人的时光,陈小洲的眼眶变得湿润、声音带着哽咽,“但时间久了,我也理解他的工作,也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今天来到这里见到他有这么多同事,也能一起过年,心里就感觉很温暖。”
这时,一旁的麦贰插上一句“特别是跟我一起过年”,陈小洲顿时被逗笑,两人相视一笑。
“这个除夕我们终于团圆了,来,以果汁代酒,我先干了。”当粤海铁2号轮渡的旅客与彼岸的家人团聚时,麦贰一家也与同事围坐一桌。白切鸡、马友鱼、豉汁排骨,桌上摆着陈小洲平日里最爱吃的菜。
这顿迟到20年的团圆饭,对麦贰一家弥足珍贵。
“和儿子、儿媳从唐山开车来,准备到儋州的亲家家里过年。”“我和媳妇从重庆开了17个小时车,打算到海南和老丈人一块儿过年。”……除夕当日,在过海汽车待渡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继续排队,赶着过海与对岸的亲友相聚。
而与爱人短暂地团聚后,除夕当天下午,麦贰和队员们又穿上制服登船检查。
“他们平平安安过海是我最欣慰的事”
这样的登船检查每天都在上演。
“乘客朋友们,因出现大雾,为了大家的安全暂时不能开船,请谅解。”在徐闻港客运码头,17日晚上12点多,麦贰和队员们仍不断解释。
今年春运,1月7日—19日,琼州海峡客滚运输累计运送旅客124.8万人次,车辆32.67万台次,均创下五年来历史新高。但从1月13日开始,琼州海峡受大雾天气影响,各条航线多次间歇性停运,大量车辆滞留徐闻。
“看到乘客滞留真不好受,必须一边向大家解释安抚,一边和多部门联动想方设法疏运,确保平安。”麦贰说。
在采访中,“平安”是麦贰说得最多的两个字。
麦贰在驾驶室检查相关安全措施。
“海事部门主要负责安全监管和运输通畅,徐闻港客滚运输大船一次装200多台车,这么多人、车在船上,安全航行最重要。”麦贰说,今年春运进岛车、客量激增,海上安全监管压力巨大。
夜晚,徐闻港的海风已有些冷,麦贰戴好安全帽和执法记录仪,拿上对讲机和现场检查记录簿,与队员们登上轮渡船检查。
“一刻都不能放松,要检查好航行、广播、消防等设备,千万不能喝酒、疲劳驾驶。”麦贰不厌其烦地向船长、船员交代着。
他来到旅客舱,检查广播系统。广播是海事日常检查的重要安全设备之一,是在特殊情况下疏导乘客的工具。每次只要检查出船舶缺陷,麦贰都要求船方纠正后才能开航,绝不允许“带病”航行。
“平时和船员关系都很好,客客气气,但在安全问题上一旦查到违法、违规就要重罚。”麦贰认真地说。
除上船检查外,执法大队队员们还要加密巡航,确保没有小渔船等干扰轮渡通航。同时,目前徐闻海事处动态监管室配备闭路电视、雷达系统等先进设备,与执法队员们相互配合,保障航运安全。
而今,麦贰也将这种对安全近乎苛刻的习惯传递给了年轻同事。今年他特意让刚入职的新人一起值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对乘客的安全负责到底,在春运这个特殊时期,去感受这个特殊职业的责任。”
除了客运之外,琼州海峡还是瓜果蔬菜、钢材等重要物资的运输通道。
前几日,有一批入岛蔬菜到达徐闻港,但堵在码头。“我们马上和港口船舶公司联系,开通绿色通道,优先抽查、装运过海。”麦贰说,此前在疫情期间,也开辟出绿色通道运输物资,保障广东、海南两地的民生需求。
徐闻港,旅客正在登船。
到21日除夕,随着大雾散去,多部门协同疏运,滞留在徐闻港的车辆陆续过海。
目送一艘艘客船驶向海南,麦贰终于稍微舒了口气,“看到他们平平安安过海是我最欣慰的事,我觉得自己很平凡,做着很平凡的工作,很多同事也都是这么做的,默默坚守。”
只是这份坚守很久,对麦贰来说是20年。
“思念会在看到乘客的那一刻暂时冲淡”
“这么多年我肯定也想家,想在除夕夜和家人吃上团圆饭。”说到动情处,麦贰也袒露了心声,“但想到自己辛苦一下能保障这么多乘客过海团圆,又觉得很值得,这么多年都是这样想。”
2004年,麦贰调到琼州海峡,当时这里的生活、工作条件很差,码头周边可以用荒凉二字形容,交通不便、办公室没空调。
每天的火车汽笛声、汽车鸣笛声、海浪拍击声考验着这里的人们。“最开始睡不好觉,经常被各种声音吵醒,但想着这里是全国唯一的过海铁路线,很重要,还是要克服困难。”麦贰回忆说,他慢慢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逐渐适应这些声音。
如今,随着轮渡班轮化、规范化,船员素质提高,麦贰的工作、生活环境已改善很多。但他依然记得这些声音,“听到轮船发动机的声音,就知道是哪艘火车轮渡进港了。”
最初到北港时,国内对客运火车轮渡的海事监管还是一片空白,“要让大家平安、高效过海,就得完善制度。”麦贰摸着石头过河,白天他奔走在船舶甲板、机舱等地,时而钻进温度高、噪音大、空气混浊的机舱查看机电设备的保养记录,利用休息时钻研学习相关规定和规范,最终完成《火车轮渡安全监管工作指引》的编写,缩短轮渡检查时间。
粤海铁路北港的过海汽车待渡场,需要过海的车辆和旅客正在等候。
和物质条件的艰苦相比,精神上的思念更为煎熬。
“你怎么每年除夕都值班,去这么远的地方上班让人很心疼。”“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最初妻子、儿子都对父亲的选择很不理解。
2008年前后妻子来看望过麦贰,他带着妻子去看长长的铁轨和码头,解释着轮渡安全监管的重要性,指着远处船上的众多旅客对妻子讲:“牺牲我们这个小家团聚的时间,换来了成千上万过海旅客的安全。我作为负责人,如果自己跑了,让弟兄们怎么做?”
在这20年的时间里,麦贰把春节回家过年的机会让给了家在外地的同事。“他们回趟家不容易,我家在雷州离得不远,也比他们更熟悉码头的情况,万一有什么事更好处理。”麦贰说。
此前有轮渡船长见到麦贰,问他为什么春节又不回家。麦贰开着玩笑说:“你们什么时候不开船,我就什么时候回家。”
此后家人慢慢理解他,相互支持、守望。“这也是我能坚持下来很大的原因之一。”麦贰说,所以在平时非节假日休息时,他就会回家多陪陪家人,“也是一种补偿。”
饶是如此,思念也不会停止。“刚调过来的时候儿子才读5年级,这么小就要分开,很愧疚。”麦贰沉默片刻,随后又说,“只不过在看着到港乘客的那一刻,这种思念会被暂时冲淡,看着他们平安过海我才能放下心。”
【记者】张子俊 许筱倩 陈玮琪
【通讯员】刘毓林 谢晓琳
【视频剪辑】陈玮琪 杨奇
【图片】陈玮琪 刘毓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