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8月9日,中共阳江市委书记冯玲对“阳江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工作进行调研,提出做好阳江历史探源工作,为建设“阳江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人文荟萃文化名城”提供丰富历史、人文资源。阳江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此工作,以《千年古城——阳江历史探源》为名,编著一书。在编著中,我们挖掘、整理了阳江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为增强阳江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让外人认识阳江、了解阳江,本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人文阳江”特辑,从9月13日起不定期连载。
船厂工人正在建造木船隔舱(阳江市志办 供图)
阳江木船建造历史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越绝书·记地传》记载:“水行而山处,伐木为舟,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舟船成为水路交通工具,古代粤西俚僚人由独木舟进而向艇、舸等发展而建造了船。鼓满风帆远航的舟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阳江建造的木船是优秀的广船之一。
据2000年《阳江县志》记载:唐代,恩州(阳江)已能建造较大的运输船和渔船;宋代,已有商船往来江浙经商;从明代开始,阳江成为广东乃至全国著名的造船业中心之一,船舶建造技术较为发达,能制造远洋运输船舶和深海捕捞渔船,从而带动了海上交通进一步发展。这一优势条件,造就了阳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转港的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阳江地区传统木船建造盛极一时,使阳江在广东乃至整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交通枢纽地位不断提升,海上丝绸之路活动更加频繁。这一时期,沿海港口、码头林立,比较著名的有大澳港、东平港、北津港、戙船澳(闸坡港)、溪头港、丰头港、双鱼港、北额港(沙扒港)等。大澳港成为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在清代,大澳集市商贸发达,商铺聚集,有“十三行尾”之称,为“六澳之首”。此外,据文献记载,阳江“县南北津外名曰镇海,自此东屈而北可达新会、东莞、广州,西转而南达高、雷、廉、琼,商运咸取道焉”。值得一提的是,北津港在漠阳江入海口,除与广州等地海上相连外,还可溯江至阳春春湾,勾连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新兴江,形成覆盖这一地区较为发达的水陆联运线路。
清末民初分布在阳江漠阳江沿岸的马洲、华濑、上濑、下濑、洲头等地的造船厂(作坊)共有43家,其中有6户能造200吨位的船只,全县造船工人逾千人。禄兴、积利、义兴等3户是清宣统二年(1910)开业的老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阳江城洲尾开办“安记”船厂的阳江“船王”周康(又名周成禧),还有民国时期建厂的造船老板史则庭、何登荣、陈仲欢、史采荫等人,都是阳江赫赫有名的造船名匠。到了1931年,仅阳江闸坡渔港就拥有大型拖风船、七膀船近300艘,再加上其他小型渔船,共计500艘。
阳江木船(海船)的船型有七膀、围罟、拖网、押虾、舢板等。七膀是阳江最大型的木船,从龙骨到底韫共7块膀板,因此得名。阳江木船的特征是船艏置头桅,中置主桅挂大舰,尾置尾桅,尾架置舵。头桅稍后处有前插板,起着前舵的作用。尾舵呈方形,舵叶上开菱形孔可起控制排水的作用。阳江木船用料讲究,具有悬帆力强、适航性好、续航力大等性能,是粤西沿海地区木帆船的优秀代表。
阳江按传统造船技艺手工打造的“南海Ⅰ号”仿古船(袁丹心 摄)
20世纪50年代,国家实行三大改造,私营船厂改造为国有、集体企业,江城镇成立了阳江国营渔船修造厂(在原“安记”船厂旧址),东平、沙扒、闸坡、溪头等镇也建立集体船厂。到20世纪80年代,国有、集体造船企业成为这些渔港的支柱产业。仅沙扒、溪头两渔港已有深海、中海、浅海渔船近700艘。20世纪90年代初,国有、集体造船企业开始转制,民营船厂相继建立,出现了江城、溪头、闸坡、胜杭、永安、红星、粤港等一批造船厂,造船产业十分兴旺。直到21世纪初,阳江造船厂基本上仍是制造木船。
木船时代,阳江造船业催生了打铁、打线、织网、织篷、做渔具等行业,还有烧蚬壳、舂船灰、刨竹丝、染舰布等10多种附带行业,这些行业的作坊、店铺遍布阳江城。如今,城内仍有打铁巷、织篷巷、蚬壳地、木油巷、木材栏等地名。
江城船业有限公司工程师周世赏,现已年逾古稀,他出生于造船世家,是阳江“船王”周康之孙,为江城区造船工艺市级“非遗”传承人。他谙熟阳江造船工艺,几十年来由他经手建造的各类木质船及龙舟就有70多艘。
周世赏制作的船模(阳江市志办 供图)
2010年左右,由于国家限制木船生产,江城和东平港、沙扒港、闸坡港、溪头港的船厂才开始转产铁壳船、玻璃钢船。
资料来源:《千年古城——阳江历史探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