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广州海珠区与梅州大埔县两地相距约400公里。前者位于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后者则是广东省首个原中央苏区县,地属粤北生态发展区。虽相隔几百公里,但一场对口帮扶的约定和探索,拉近了两地的联系,演绎了一场动人的“山海情”。
大埔县城工业小区内,企业加足马力生产。余灏 摄
2020年,海珠对口帮扶大埔工作队在区委区政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乡村振兴局的悉心指导下开启了第三轮对口帮扶工作。
三年来,对口帮扶工作队坚持“一盘棋”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产业帮扶、乡村振兴和民生事业,推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产业帮扶激发大埔内生动力,助力融入“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奋力推动大埔红色苏区实现绿色发展。
产业共建
激活县域发展内生动力
县域兴则城市兴。
广东提出,要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大埔县位于粤东北部,是广东首个被确认的原中央苏区县,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改革开放后,大埔县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
然而,受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制约,当地依然存在经济发展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实体经济发展不足、产业基础较薄弱、经济总量较小等问题。
一个山区县的经济崛起要靠什么?在大埔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广州海珠区驻大埔县对口帮扶工作队队长刘晓泉看来,关键要抓住产业这一“牛鼻子”。
近年来,大埔牢固树立工业强县、产业兴县理念,坚持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对接大埔所需,结合大埔的资源禀赋,对口帮扶工作队不断发挥广州海珠区的产业、市场、科技等优势,融入后方寻找合适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同效应,为大埔苏区振兴搭桥铺路。
坚持工业入园、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的思路,根据园区的特点分别发展不同类型的主导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走进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高陂园区,结合了青花瓷图案的路灯灯杆、围墙让人眼前一亮。该园区依托陶瓷产业基础,打造陶瓷产业集聚升级示范园区。如今,园区共有入园企业10家,9家已建成投产并已上规;园区还成功创建了中国高陂·青花瓷小镇,建成青花瓷广场和展示中心,融入青花瓷元素,全力打造青花瓷小镇核心区,初步形成以青花瓷为主题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在县城工业小区内,水泥路面四通八达,新建的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该区突出产城融合,重点引进电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企业,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高地。
三年来,大埔初步形成了高陂园区陶瓷产业和县城工业小区先进制造业实体产业集群。202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8.8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01亿元;2021年总产值达11.3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19亿元;2022年1—9月总产值4.3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13亿元。
强化平台支撑,提升承载能力。
园区首期工程完工以后,为了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根据园区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前景,规划了占地1800多亩的大埔县科技创新产业园、县城工业小区二期(半导体先进材料产业园)和新型陶瓷产业园3个园区。
产业共建出实招,对口帮扶见实效。聚焦陶瓷、先进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帮扶工作队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突出招商重点,拓展招商途径,吸引一批乡贤企业、龙头企业来大埔考察投资。其中,落户县城工业小区的7家企业全部是亿元以上项目。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加快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陶瓷企业投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项目,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广东省陶瓷新材料成果转化生产基地。
数据显示,三年来,当地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成立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当前,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正在申报省级高新区,通过以申促建,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打造广东省陶瓷产业集聚升级示范园区。
推动共富
接力开展驻镇帮镇扶村
沿着弯曲的山路进入湖寮镇高道村,金黄的稻田随风摇曳,昔日的撂荒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丰收田。
以前,高道村水田大部分处于“小、远、散”的状态,且分布于山林附近,“再加上年轻劳动力外出,耕地长期处于撂荒状态。”高道村党支部书记何志强说。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为了着力解决被帮扶镇撂荒地复耕的难题,海珠区驻湖寮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湖寮镇工作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盘活撂荒地。
驻湖寮镇工作队队长龚仲烦告诉笔者,工作队积极配合湖寮镇党委、政府,通过“政府主导推动土地流转+企业规模化种植+专业团队市场化运营”方式,协助引进广州市初心优品商业有限公司在高道村流转土地140亩,进行复耕复种;补助15个村购买农耕机械,推进新建机耕路、修筑水渠和复耕复种等工作。随着帮扶项目的建设,湖寮镇其他村也实现了村域连片的明显变化。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工作队协调专家为枫朗镇茶产业发展把脉。李柏林 摄
2016年7月,海珠区帮扶大埔县35个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2020年,大埔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5个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17户4763人已全部脱贫,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底2.2万元提高到2020年底18.38万元,增加了近8倍。大埔县代表梅州市接受广东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实现零问题反馈,圆满完成任务。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同样处处可见海珠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的身影,他们挽起裤脚下田让撂荒地重新复绿,他们因地制宜为各村寻找最合适的产业,他们让农产品搭上快车走进大湾区的千家万户……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枫朗镇,蜜柚、茶叶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是当地一直思考的方向。
据驻枫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枫朗镇工作队”)队长张继忠介绍,驻枫朗镇工作队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枫朗蜜柚深加工企业少,加工能力有限,针对这一情况,他们建议引进蜜柚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蜜柚附加值。“我们还协调了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团队到枫朗镇为农户‘把脉’施策,强技术、提品质、塑品牌、扩渠道。”
“近年来,我们不断发展和壮大蜜柚、茶产业规模,技术加工和市场开拓,有助更好地打响品牌,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枫朗镇党委副书记曹立亮说。
据悉,两个驻镇工作队进驻以来,扎实开展防返贫监测和乡村振兴工作,各筹集社会资金50万元,助力巩固脱贫成果。湖寮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以来,筹集帮扶资金116万元,帮扶项目带动当地乡贤筹集资金142万元,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和民生事业项目建设。驻湖寮镇、枫朗镇工作队设立了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基金,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等防返贫对象的动态监测。
值得一提的是,海珠区率先建立支持对口帮扶地区“会展业帮扶”机制,支持大埔企业参加广博会、茶博会等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展会,全力宣传大埔蜜柚、茶叶、陶瓷产品以及旅游资源。
积极统筹对接各种资源,工作队帮扶大埔蜜柚、茶叶、陶瓷等农特产品打开销售渠道。
2020年以来,积极克服疫情影响,组织大埔蜜柚、茶叶、陶瓷企业参加广博会、茶博会共4场,参展企业57家(次),进一步打响了大埔县“中国蜜柚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青花瓷之乡”品牌。连续三年在广州举办蜜柚专场推介会,开展直播带货活动,组织中洲农会、初心优品等著名商超、农特产品连锁企业赴大埔实地考察,发动辖区内团体、工会等组织大力购买脱贫户蜜柚,并在海珠区相继设立中洲农会消费帮扶馆、海珠大埔振兴驿站,面向湾区推介大埔农特产品。
三年来,直接消费帮扶1482万元,带动农村电商销售10188.7万元。每年帮扶大埔销往湾区的蜜柚占全县蜜柚总量的30%以上。
民生改善
积极推进民生社会事业
2022年7月,一场为期8天的“粤菜师傅”技能培训在枫朗镇溪背坪村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场培训由大埔县瑞锦职业培训学校承办,培训包含理论讲解、烹饪观摩、实践操作等内容。
为提高学员的参训积极性,驻枫朗镇工作队积极推动枫朗镇乡贤支持培训,增设了礼品赠送、抽奖等环节,参训学员热情高涨。
期间,为提升枫朗镇粤菜烹饪人才技能,助推人才振兴,驻枫朗镇工作队既当宣传员,又当联络员,积极宣传“粤菜师傅”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培训地点选址、学员报名等工作,推动“粤菜师傅”培训在枫朗镇落实落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立足人才振兴,助推富民增收。”张继忠说。
大埔县湖寮镇长教村村民学习大埔小吃制作技艺。袁群华 摄
同样的,在2021年7月和2022年5月,驻湖寮镇工作队也多次协助当地举办“粤菜师傅”技能培训下乡活动。
对接大埔所需,帮扶力量不仅体现在大埔重大项目发展中,同样体现在民生实事上。
聚焦大埔民生关切,回应人民期盼,海珠区对口帮扶工作还紧盯梅州教育、医疗、就业、住行等民生领域问题,着力改善和提升苏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在对口帮扶力量的支持下,大埔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交通、水利、能源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加速推进,全力加快振兴发展步伐。
在教育帮扶方面,工作队安排120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大埔县西岭实验学校建设。在海珠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派出18名优秀教师到大埔县支教。两地结对帮扶的各9所学校,开展相互教研交流参观活动14场、教研示范公开课25节,投入资金7万多元及一批教学物资帮助改善大埔县学校办学条件。
在医疗帮扶方面,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与大埔县人民医院建立“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大埔县中医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或联盟,广州三家医院共派出支援大埔医院的医生12人,大埔县选派12名医务人员跟岗学习。
在就业帮扶方面,海珠区举办了5场海珠—大埔人才和劳务对接现场(或网络)招聘会,帮扶新增就业创业10980人;举办“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14场(次),共有832人参加培训;争取广梅指挥部支持300万元建设大埔县委党校迁建工程、广东省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捐资200万元扩建高陂敬老院。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海珠区驻县、镇工作队将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立足新形势新任务,助力大埔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地。
相关
坚持工业强县
加快苏区振兴发展
近年来,大埔牢固树立工业强县、产业兴县理念,坚持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对接大埔所需,结合大埔的资源禀赋,对口帮扶工作队不断发挥广州海珠的产业、市场、科技等优势,融入后方寻找合适的资源,坚持产业共建,培育发展实体产业集群,实现优势互补、协同效应,为大埔苏区振兴搭桥铺路。
三年来,大埔县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其中,高陂园区入园企业10家,9家已建成投产并已上规;县城工业小区,完善了进园道路及其他配套设施,全方位满足企业进园各项条件;扩建了园区202亩,使园区面积从原来的296亩扩大到498亩;新建了4万平方米的政府自有标准化厂房,改变了大埔县没有自有标准化厂房的现状。据悉,大埔县招商引资质量不断提高。其中,落户县城工业小区的7家企业全部是亿元以上项目。
当地产业发展逐步实现集聚。工作队坚持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的思路,初步形成高陂园区陶瓷产业集聚升级示范区和县城工业小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三年来,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成立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正在申报省级高新区,通过以申促建,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打造广东省陶瓷产业集聚升级示范园区。
原标题:
结对帮扶共成长 演绎广东“山海情”
三年来,广州海珠对口帮扶梅州大埔工作队扎实推进产业共建、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陈泽铭
【通讯员】余灏 罗文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