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融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广东卫生在线
+订阅

“以前,进城看病要挤客车,来回两小时,身体真吃不消。”高州市长坡镇村民张阿婆做完冠心病手术需要复诊,但早几年镇卫生院条件有限,她每个月要长途跋涉到50多公里外的市人民医院。这样“看病难”的故事一度是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基层百姓的普遍遭遇,反映出广东省医疗卫生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为此,广东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融合发展,并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团式”紧密型帮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高水平医院“一对一”跨区域帮扶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全省医疗服务水平。

近年来,随着改革生根开花,舍近求远的基层就医现象正成为昨日光景,取而代之的是大病不出市、县,常见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越来越多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有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医共体遍地开花

高效整合县域医疗资源

在面朝南海的阳西县沙扒镇渡头村,村民阿东不会忘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带来的帮助。那天他抱着心脏骤停的孩子慌忙冲进乡镇卫生院,医生已经提前接到了村医的电话,做好了准备。一场紧张而有条不紊的救援行动迅速开展,患儿很快恢复了心跳和自主呼吸。

“以前卫生院没有急诊科室,我们的急救知识有所欠缺,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常常被耽误。”负责救治该患儿的医生感慨,阳西县人民医院多次派专家下沉指导,卫生院的急救能力突飞猛进,已成功救治多名心脏骤停患者。

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自2017年阳西县成立医共体总医院,设立独立法人,整合3家县级医院、8家乡镇卫生院和207间村卫生站资源,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三级医疗机构迅速实现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为守护一方百姓健康共同发力。

经过3年多的努力,2020年阳西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1.9%,比2017年提升11.5个百分点。亮眼进步得到国家和广东省的高度评价,阳西多次在全国平台上介绍医共体建设经验。

同处粤西的高州市,则将县域医共体建设和互联网医院整合为“互联网+医共体”模式,打破了患者就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如今高州市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已悉数入网,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网底,实行分级管理和预防前移,线上线下服务覆盖26万户家庭共132万人口。前文的张阿婆不必再在路上折腾,在村卫生站就能与专家“面对面”复诊,享受与市人民医院同质化的服务。镇、村两级医生也通过远程教育不断学习,提升处理常见病的能力。

▲高州市人民医院为村卫生站的村医和村民提供医疗指导

“‘互联网+医共体’的探索让更多患者留在了基层。”高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茂生介绍,2021年全市镇村两级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占比提升至86%,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高州因此入选首届全国县域医共体建设优秀创新成果标杆案例。

同年,藏身于粤北山区的河源市和平县也扬名全国,其构建的县域医共体获评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这里坚持预防为主、医防融合,持续完善相关机制,还在总医院成立慢病管理中心、治未病管理中心,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触角伸进每一户人家,在县域内三级医疗机构搭建筛查、确诊、转诊、随访的服务链。

这些县域医共体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各有特色,但其理论内核都可追溯至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2015年,罗湖区将区级医院、社康中心两级医疗机构整合为医疗集团,把有限资金和资源用出了最大效率,扭转了过去资源重复投入、管理不协同、结果不互认、基层缺医少药的局面。

“越没有钱的地方越要学习罗湖模式!”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广下,罗湖经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争相学习的对象。但正如阳西县总医院总院长洪家文所言,“学罗湖不是照搬罗湖,是学习罗湖优秀的改革理念和手段,跟上大健康、大卫生的步伐。”

各县市政府充分结合实际,把罗湖模式的精髓移植到当地,结出了因地制宜的果实。如星火燎原,省内多地探索出适应当地水土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在15个地级市70个县(市、区)组建了共104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县域内住院率平均达85.4%。”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汪洪滨说。

如今,县域医共体撒出一张张上下贯通、分工明确、紧密协作的健康网,推动“以治病为中心”渐渐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万千百姓因此受惠。

借力“组团式”帮扶

县域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县级医院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承担重任,一方面带动下级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负责把大病患者留在县域内治疗,至关重要。“作为我省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壮腰’的核心诉求。”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飞表示。

为了强县,除了大手笔投入建设,广东还有许多帮扶实践,2017年又启动了“六个一批”“百名专家下基层”“千医下百县”等多项人才计划,引导人才下沉。不久后,广东“组团式”援藏、援疆的成效带来了新的启发——帮扶单位与受援单位组团结对,明确帮扶关系和责任,变“输血”为“造血”,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经过半年的规划筹措,2018年11月,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启动广东省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工作,全省挑选出14个基础薄弱的县与省内帮扶工作基础较好的三甲医院结成对子后者采取“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方式,提升受援地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整体管理水平,进而提升当地县域内住院率。

茂名化州市人民医院是最先尝到甜头的县级医院之一,在迎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帮扶团队两个月后,便完成了该市首例听神经瘤切除术。

“这是一种风险极大的四级手术,我以前从未想过自己能独立完成,是‘组团式’帮扶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主刀医生、该院神经外科主任陈宫彪说,在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张辉的指导下,他顺利避开了患者血管丰富的静脉窦、各后组颅神经,成功切除了与听神经、血管粘连的肿瘤。

这只是当地在南方医院帮扶下新增的其中一项技术。只用了一年,化州市人民医院学术科研水平就得到迅速提升,填补当地技术空白120多项。

经过一年的探索后,“组团式”帮扶工作在全省全面铺开。2019年10月,该项工作被写入《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成为保障县域医共体建设最具亮点的配套措施之一。至今,全省共统筹安排73家三甲医院帮扶113家县级医院。

精准帮扶是“组团式”帮扶的常态。以河源市和平县为例,“县人民医院需要发展哪个科,先派人去深圳学,我们再派专家到和平教。”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帮扶和平县的医疗队长曹海波介绍,帮扶专家采取床旁带教、病例讨论、会诊及抢救病人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帮带跟学医生。

下沉专家们也切实贯彻了精准帮扶的理念。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组团式”帮扶工作队队长张鸿飞介绍,医院建立临床医疗大数据科教研协作平台,对受援医院的帮扶要求有的放矢地提出建议。

帮扶效果是显著的。在阳江市阳西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协助县人民医院建立脑卒中、胸痛等急救中心,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技术骨干。“孙逸仙纪念医院和我们既‘结婚’又‘生孩子’,用心培育当地医生。”提起从省城下沉的专家,阳西县总医院副院长区济挺赞不绝口。

在清远连南市,除了现场带教,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还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市人民医院开展远程教学培训、病历质控、病理诊断等帮扶。当地县域内就诊率升至90%以上,“有钱上广州,没钱去贺州”从此不再是百姓患病后的无奈选择。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帮扶专家现场指导连南医生开展手术

在惠州市龙门县,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助力县人民医院创建县域卒中中心并顺利通过国家级认证,不久该中心便在全国同类中心综合水平排行中名列第七。

从粤西、粤北到粤东,一家又一家县级医院在“组团式”帮扶下华丽变身,真正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县域龙头;再结合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带动全县镇、村一同强起来。凭借出色的成绩,广东省“组团式”紧密型帮扶获评2020年度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

“构建医疗卫生‘顶天立地’大格局,大医院的‘天’和基层医疗的‘地’要互相够得着,中间县级医院的纽带作用不能忽视。”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感慨,“组团式”帮扶正是让县级医院连结天地的重要支撑。

全省一盘棋

区域医疗服务扩容优化

得益于一系列强县措施,广东多数县(市)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但县域医疗服务水平有其“天花板”,在实现分级诊疗过程中也有其功能定位,遇到无法解决的急危重症、疑难病症,上一级医院的支持必不可少。

过去,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医联体一定程度上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组团式”帮扶包含的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机制也为不少县域重症患者带来了生机。然而远水救不了近火,提升区域医疗水平势在必行。

考虑到这一情况,2018年起,广东实施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经过3年探索,实现了21个地级市高水平医院建设全覆盖并将高州市人民医院、普宁市人民医院纳入名单,完成了“部、省、市、县”四级贯通。在此基础上,广东自2021年起启动了两项工作,旨在进一步抬升区域医疗高度,完善分级诊疗格局。

首先,广东依托汕头市中心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粤北人民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和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等5家高水平医院,布局打造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前三者分别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代表,珠海可服务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惠州则可借力深圳辐射粤东。

渐渐地,当地重症患者就医有了靠山,汕头的郑女士是受益者之一。她是一名晚期妊娠合并甲亢的高危产妇,怀孕前期未规范用药,母子在分娩时都面临生命危险。2021年6月预产期在即,受疫情影响,她没法如愿前往广州就医,再三考虑下选择了汕头市中心医院。

“这是一场生死较量,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该院院长张永海回忆,医院立即启动MDT会诊,严密制定治疗方案,时刻关注郑女士和胎儿的生命体征。几天后,多学科团队为其行剖宫产并甲状腺切除术,术后转入ICU治疗,当天产妇便顺利脱离呼吸机,婴儿也在新生儿科监护下转危为安。

在张永海看来,这也是一场水平测试,考验着医院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上的成果。“我们过关了,还完成得不错。”他笑着说,很欣慰看到医院诊疗水平不断提升,获得了粤东地区越来越多重症患者的信任。

当前,5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已初具成效,并紧锣密鼓地开展下一步建设:汕头市中心医院近两年共获得国家、省级资助8亿元,其中2亿元专项用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粤北人民医院不断完善重症快速反应体系,前不久完成了重症医学科的扩容升级,目前年抢救危重症患者8000余人次,成功率达95%以上;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现可开展100余项国家级、省级先进技术,2022年还引进达芬奇手术,填补了粤西空白……

抬升区域医疗高度的第二项工作,是推动区域间的高水平医院“一对一”紧密帮扶。为了确保粤东西北地区高水平医院建设力度,2021年起,广东分5年投入5亿元,安排广东省人民医院等5家排名前列的高水平医院,跨区域帮扶河源、汕尾、潮州、揭阳、云浮等欠发达地市的高水平医院建设。

为帮扶河源市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既派出本院专家,又以本院名义招聘人才派驻,大幅提升当地三四级手术比例及微创手术占比。在2021年度全国三级医院绩效考核中,河源市人民医院首次跃升至B+等级。

▲广东省人民医院“一对一”帮扶河源市人民医院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帮扶下,揭阳市人民医院也展翅腾飞。“我院针对当地需求提出‘8+1+X’帮扶模式,派出一批专家开展学科、教研、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帮扶指导。”中山一院肾内科副主任、揭阳市人民医院院长刘庆华介绍。

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除了在骨外科、消化内科、肝胆外科等多个重点学科带教云浮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还联合后者奔走在云浮各个乡镇,开展全年巡回义诊活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则更进一步,自深汕中心医院建设初期便整体介入,负责该院的运营管理。开业一年半来,深汕中心医院已在多个学科提供与孙逸仙纪念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我们要力争在5~8年内,将深汕中心医院打造成一所省内知名、粤东一流的三甲综合性医院。”开业仪式现场,身兼这两家医院院长的宋尔卫作出承诺。

“为有效推动全省优质医疗资源的提质扩容,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分类施策,确立了‘广深构建医疗卫生高地、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发展格局。”黄飞表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医院“一对一”帮扶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布局推进的,肩负着攻克当地疑难重症救治难关的重任。

“郡县治则天下安。近年来,广东实实在在一个关口一个关口地过、一年接着一年做,使各层级、各区域的医疗差距进一步缩小。”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朱宏说“瞄准未来,我们将继续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贡献南粤智慧。”



监制 | 郑子谦 李楠楠

策划 | 宋炳军

记者 | 杨璇

编辑 | 久久 任君飞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