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首个“灯塔工厂”诞生:中山智造,可摘星辰!

兴中道
+订阅

代表世界最先进制造水平的“灯塔工厂”,有了属于中山的一座——

在近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中,位于中国广东的纬创资通中山厂赫然在列,成为广东现有的7座“灯塔工厂”之一。

“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是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标杆。在中国50座“灯塔工厂”中,广东据7席占14%;广东7座“灯塔工厂”中,6座出自广州、深圳、佛山。此次纬创资通中山厂上榜,意味着中山成为全省第二个摘得这一制造“灯塔”的地级市。

这一刻,对于中山制造业来说,意义重大。

纬创资通中山工厂。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供图。

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同时,中山也发布了一项新政:2月1日起,中山实施新开办企业首套印章免费刻制服务。这是中山深化营商环境改革、高效服务企业的其中一个案例。

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指向了同一个逻辑:中山智造冲进数字化转型“第一梯队”并非偶然,背后是中山坚守制造业当家、制造业强市不动摇,坚定不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用心用情、无私高效服务企业的实践与行动。

营商环境的提升、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大力推动与支持,成为纬创资通中山厂向上攀登的“梯子”,也进一步向外界证明——

中山智造,可摘星辰!

营商环境蜕变,制造业“蝶变”

最伟大的变革往往藏在最平实的细节。一个世界“灯塔工厂”的入选,反映了中山营商环境变化。

2021年底,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全市至少投入50亿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从这个角度来说,2022年可以被视为中山制造业全面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元年”:

这一年,《中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全面实施,中山市财政拿出50亿元全方位支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山评选出了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示范车间,及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借力龙头起舞引领中山产业转型。与纬创资通一样,在火炬开发区、小榄、东凤、古镇等产业重镇,一个个存续超过20年工业园区迎来了年轻人,启动了新变革,打开了新思路,见证中山产业的又一次变革与转型。

这一年,中山服务企业发展、回应企业诉求驶入快车道:2022年10月26日,中山港口镇溢进高档烘焙器皿项目成功摘牌,仅8分钟,该项目就走完了开工前的全部流程,破土动工。如今,在开办企业时限最快压缩至1个工作日,“拿地即动工”也成为推动项目落地的新常态,超200个事项与深圳实现“跨城通办”。

这一年,中山全市平均每天拆除整理近35亩低效工业用地。当前,全市已整备出近1.3万亩工业用地,并推动100多家本土企业实现增资扩产。统计显示,2022年1—10月,中山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6%,项目落地带动工业投资“量”“速”提升。

像海面上的一角冰山,纬创资通中山厂的背后,是中山制造业的量质齐变的深刻体现。

我们看到,在达能中山工厂的车间里,每一条生产线、每一台机器,都成为动态热图上的2D投影;欧普照明工业园的厂房里,曾经环境里的手工作业声已被机器运作声取代,一排排机械手与传送带改变了传统生产形态。

制造业的蝶变,加速推动新时代中山十大舰队扬帆起航。

新“十大舰队”,出发!

渴求质变的中山,势必要从产业变革抓起。

犹记得1988年,历经改革开放十年洗礼后,中山市一批骨干市属公有工业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下相继组建企业集团,被称为“中山舰队”或“十大舰队”,成为中山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2023年,改革开放40余年后,已经具备了深厚制造业基础和齐全工业门类的中山,提出了全新构想:1月6日,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以全产业链、产业生态思维,规划布局、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优势产业集群,推动新时代中山“十大舰队”扬帆出海。

领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中山“十大舰队”扬帆出发。

新“十大舰队”,是中山在工业化高速发展40余年后,以深厚制造业家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探索、新实践,是对中山产业资源的再梳理、新表达。因此,对新时代“十大舰队”的定义与期望,不能只在中山一城解构与表达。

抬头看全国,广东省已经占据全国制造业第一大省宝座20多年,从工业2.0到工业4.0,广东制造业不断在全球阵列中加速攀升。第四次工业革命新的颠覆正在孕育,这是一场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

去年11月,2022年中山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名单正式公布,入选的10家企业,几乎代表了中山传统产业的完整面貌。如美的环境电器、格兰仕微波生活电器的入选,代表着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的集体转向;明阳电气的入选,代表了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先进水平。

这同样也是广东省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两大趋势之一:行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其产业变革往往由行业龙头制造企业牵头引领。

小榄镇菊城大道上,达能中山工厂的园区里仍然部分保留着30年前的老建筑。食品工业产业集群是中山1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如今,从达能中山工厂生产出的脉动、灵汽等产品,也在全国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

从2018年起,达能公司在这里办起了数字化转型课堂。转型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传统饮料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提升。达能(中国)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华南区运营总监李建俊明白,达能中山工厂的投入,在短时间内很难以收益来衡量,但其带来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企业自身与行业的发展可以产生更多外溢效益。

过去数年时间里,达能中山工厂通过数字化改革,生产线上所需人手大幅减少。如今,这里生产的每一瓶饮料,都能通过瓶身标识追溯到生产时间与供货地。

“你们做的事让我们眼前一亮。”这是数字化转型专家在达能考察时给出的评价。

李建俊表示,无论是在达能这家全球化企业内部,还是对比全国同品类饮料行业,达能中山工厂的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和出货指标,都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名。

行业龙头制造企业牵头,引领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最大优势,是使智能工厂向智能供应链延伸,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升级与前后端的打通。

根据计划,达能中山工厂将与国企合作,用3年的时间打造“灯塔工厂”。

借技转型,借智发力

新时代“十大舰队”的航向,绝不仅仅只是“量”的上升,更是“质”的变革。

直接一点说,“十大舰队”不仅要在产值上做大做强,还要在创新上再创辉煌。

驱车往返佛山顺德与中山北部,数百平方公里的连片工业厂房里,藏着世界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在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家委员会成员、广东精工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军华眼里,这里不是两个独立割裂的行政区域,而是一张融合发展的产业版图。

从2017年开始,作为顺德村改协会智库专家,宋军华调研了近100家中山市北部片区的家电制造企业。在调研中,他看到了家电制造的现实痛点、堵点、难点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中山北部,以黄圃、南头、东凤三个家电制造大镇为主战场形成的家电产业集群,呈现出中小企业为绝大多数的产业结构特点,大量小微企业以从事小家电代工为生。“十几个人,搞一条生产线,就可以开一个小家电的装配工厂。”宋军华说。

离散型生产特点,与小微企业为主的产业面貌,让中山家电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之路道阻且长。

这家企业面临着招工难、效率低、成本高等一系列产业共性难题。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市场竞争加剧的当下,转型升级成为当务之急。2021年,该企业花费3000多万元,历时5个多月,对冲压车间进行了智能化升级,减少了车间一半用工。2022年2月底开始,该公司负责人又从顺德请来一家数字化平台公司的2位“医生”,给工厂“把脉拿药”。

这家数字化平台公司,正是宋军华所在的广东精工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下称“精工智能”)。在他们的帮助下,这家家电企业生产车间空间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效率提升了30%以上。越来越多的中山企业正在寻求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解决方案。去年2月,精工智能在中山成立了全资子公司。

对于中山来说,以行业公共服务企业牵头,推动行业集中度较低的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是数智化转型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政府以真金白银切切实实推动传统制造业借技发力、借智升级,为的就是产业小步快跑,跟上这一轮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步伐

铭刻中山制造新高度

思路要清晰,两脚要着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中山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中山“十大舰队”扬帆出海,既有老面孔,也有新势力,打头阵的,是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四大产业集群。

为什么是这“四大舰队”率先起航?从中山现有产业禀赋与发展资源来看,重点培育这四个产业,是因为“有龙头、有平台、有机遇”。

首先,是龙头的力量。

一个龙头企业带起一条产业链,“四大舰队”的“旗舰”一马当先。

“四大舰队”集聚了当下中山科创实力最强和最具市场前景的龙头代表:明阳智能已进入全球新能源赛道第一梯队,在2022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5名,稳居全球海上风电创新排名第一位;康方生物创新药成果接连取得突破,去年刷新了2022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金额纪录;中科富海是国内唯一拥有20K以下(-253℃到-271℃)大型超低温装备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企业,国内首台全国产化工业用液氢装置正是由其制造……经过多年培育后,这些中山制造新锐已经向产业顶部发起了冲击。

其次,是平台的产业撬动力。

在推动新“十大舰队”扬帆出海的同时,中山正打造以十大主题产业园为代表的产业平台,其中、健康医药产业园、清洁能源与智能装备产业园、光电与智能终端产业园等平台被寄予厚望。

这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体系。向内看,这些平台将打破传统镇域经济的束缚,推动中山制造从“一镇一品”向“一片一品”转变;向外看,这些平台将成为中山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阵地。

再次,“四大舰队”正面临多重交织的历史机遇。

地理空间上,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让这座城市的环湾东部地带可以一步切入珠三角产业价值链高端区域中心;产业变革上,在中国入世的第二个十年,广东制造业正开启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超越追赶之路。

“一个细分行业未来的产业变革大方向,我们可以看见,但不是一家企业、一个人可以干得成的。需要政企联动,各方一起努力。通过有序的竞争实现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一名行业专家说。

无论是本土行业龙头制造企业牵头引领,还是外来行业公共服务企业牵头推动,中山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之路,其目的都是明确的:

抢抓区域产业分工窗口期,打造湾区制造新支点。

中山智造,继续飞跃!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在1月6日的中山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郭文海与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的一段对话,阐述了政企对当前历史机遇的认识与决心——

“市委、市政府要将明阳集团的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作为中山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传卫董事长有信心吗?”郭文海发问。

“在中山这块‘福地’,我也有一个梦想,希望能成为企业走出中山、敢为人先、走向全球的榜样,我们是有底气和奋斗精神的。3年不行就5年,5年不行就10年,一定担当起来!”张传卫回应。

这是一段跨越的“引桥”,也是蝶变的先声,蝴蝶已经在风里张开了翅膀。

走向湾区、面向世界的“四大舰队”,将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姿态,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山制造的形象与实力,打开中山制造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新可能。

一座“灯塔工厂”固然光彩夺目,但更令人振奋的是背后的千万点萤火星灯。

未来谁可摘星辰?

看龙头,仅在笔者走访过的工厂中,就有达能、华帝等“旗舰”表示要在未来数年内打造“灯塔工厂”;

看中小微企业,全市已累计有2000多家企业走入数字化激流。

数量排名全省第5(深圳市企业未列入)的938家中山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将撑起中山制造的满天星河。

就像灯塔指引航向,中山需要“灯塔工厂”的更多赋能。《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广东制造业正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阵列向第二阵列跃升阶段。

在这场迈向工业4.0的历史性变革中,中山制造没有缺席,也必不可缺席。

跻身“世界级”行列,中山智造,继续飞跃!

【统筹】张培发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廖瀚  罗丽娟

【图片】南方日报资料图


编辑 朱晓宇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