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动画片《中国奇谭》频频刷屏热搜榜
引发广大网友的关注与讨论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人民日报评论:
《中国奇谭》,讲年轻人爱看的志怪
近日,动画片《中国奇谭》火了。目前播出3集,播放量已超7000万;网友评分较高,在各社交平台上凭借口碑出圈;就连套娃、便签夹等周边,也卖到断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动画。
这部动画短片集由8个独立故事组成。所谓“奇谭”,指的是故事均为“志怪”;而加上“中国”,则框定了作品的国风气质。骨架脱胎于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血肉由制作精良的动画技术填充,再融入与现代社会和年轻人同频共振的情感内核,或荒诞幽默,或凄婉动人,或引人深思。从目前已经更新的短片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奇谭》的用心。
讲述传说的志怪故事,却让人心有戚戚。很多人童年幻想自己是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而《小妖怪的夏天》就戳穿了你可能是个连大王都没见过的浪浪山小人物的现实。面对难完成的工作、不如意的生活,熬到面容枯槁、眼中无光,只有妈妈嘱咐你要多喝水、关心你怎么变秃了…看似说的是妖怪世界,道出的都是人间冷暖。正如总导演陈廖宇所说,神话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今天和未来的。发古人之未发,言今人之未言,深入生活、扎根现实,才能让观众与作品产生情感共振。

讲究传统的中式审美,又饱含创新技巧。无论是《鹅鹅鹅》为还原早期电影胶片效果而一帧一帧上色,还是《林林》把CG技术用进国风韵味满满的画面,抑或后续即将呈现的三渲二、剪纸、木偶等制作手法和视听语言,《中国奇谭》拉满技能点,力求呈现中国美学。“术”的层面满满当当,“道”的层面留白取气,有助于避开中国元素拼接堆砌的陷阱,让技术更好服务于内容叙事和形象创作,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动画作品,一头连着观众,另一头连着主创。《中国奇谭》导演团队大多只有三四十岁,既有足够经验,又尚未固化风格,“创作欲望和创作热情是最强烈的,是最需要创作机会的”。短片每集不过20分钟,但请了11位导演、前后筹备约一年半时间。从时长看是小体量、从成本看也不算大制作,但给予了创作者自由、尊重和充裕时间,让他们将作品打磨得更好。有创意、够真诚,才能获得观众青睐,这或许是《中国奇谭》在创作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
如今为《中国奇谭》点赞的观众,不少都曾被它的出品方之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打动过。回顾陪伴我们童年的作品,《大闹天宫》是手绘二维动画,《骄傲的将军》借鉴戏曲,《猪八戒吃西瓜》源自剪纸…即使是在技术不甚发达的年代,上美影也循着“探民族风格之路”的路,不断做出新鲜尝试。这些经典作品和动画形象,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给一代代人的童年提供滋养。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纵览百年中国动画史,许多作品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小蝌蚪找妈妈》《舒克和贝塔》《天书奇谭》等经4K修复后上线重映,独特的东方美学风格仍然打动人心;《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等依托神话传说的再创作也备受喜爱。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21年,国内院线动画电影年均票房达45亿元,其中国产动画占比近七成。这充分说明,汲取传统精髓的中国风动画,也能叫好又叫座,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是故纸堆里的回忆,而更应成为一眼深邃的泉。带着创新思维、时代眼光去发掘,才能让泉眼源源不断、生机汩汩。《中国奇谭》未必完美,但它的火爆正说明,创作用心能换来观众真心。“扶持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和东方美学风格的动画电影”,不仅是写在《“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的明确要求,更应成为广大创作者的自觉追求。
这正是:
故纸堆中多志怪,科技加成显气概。
国风佳作何处觅?诸君拭目再相待。
光明网评:不用过分紧张《中国奇谭》对孩子的影响
据媒体报道,近日开播的国产动画剧集《中国奇谭》在收获极高口碑和关注度的同时,作品也在这几天引起争议:有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我的孩子看第一集被吓哭”,1月10日晚,话题“家长炮轰中国奇谭”登上热搜。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在得到多数受众褒扬的同时,也一定会有受众不认可。一部文艺作品的口碑,自然是以绝大多数受众都认可的评价判断为基本面的。当以是否适合孩子为标准来进行判断,那么文艺作品创作市场就容易被裹挟。
造成“家长炮轰中国奇谭”的一个现实背景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存在着一种定式思维,即动画片就是给孩子们看的。有了这样的前置条件,当前国产动画片创作就容易受到限制。殊不知,动画片也是可以专门创作给成年人观看的,并且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文化产业链。
除此之外,从各方面保护好“我的孩子”,也是当前家长们的一种普遍心理。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使得如今的青少年有了更多接触外界的可能性,也因此使得部分家长过度担忧青少年受到影响,干扰价值观构建。这也是为何家长发现孩子在观看《中国奇谭》被吓哭后,会选择在社交平台表达不满情绪。
纵观近年来的原创国产动画剧集,与《中国奇谭》引发的争议类似的不在少数。文艺作品创作出彩出新,是非常需要市场反馈来激励的。但如果家长群体以保护“我的孩子”为由,对他们不认可的国产动画剧集动辄否定,这显然就会极大打击到国产动画剧集创作者们,并使他们的想象力受到极大约束。
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一切为了孩子的初心,但这样的保护能否为孩子们打造出一片无瑕的精神世界呢?我们不妨试着往前回溯,在众多“80后”“90后”的记忆中,他们那个时代,日本、欧美动画片佳作繁多,国产动画剧集也产出了许多能够与国外佳作对抗的作品。这些动画片在某些层面上同样无法尽善尽美,但观看各种动画片长大的“80后”“90后”群体的整体价值观构建显然并未受到影响。这表明一点,家长们不必过分紧张一部动画剧集对孩子们产生影响。
当然,现阶段家长们的担忧也应得到重视。推进文艺作品分级制度讨论已久,在现阶段形成一种有效机制来平衡可能来自各方对一部文艺作品的观点冲突,有着现实意义。就如上海市政协委员在谈及《中国奇谭》被家长投诉时所言,放任不管和过度防护都不可取,“我们既要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同时也要为创作者松绑。”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光明网
编辑: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