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两会热议“百县千镇万村工程”:高质量发展突出“短板”怎么破?

南方农村报

“找准了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总引擎。”“县域兴,广东兴;县域活,全省活。”去年底提出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备受瞩目,引发各界热议。

1月12日,广东省人大十四届一次会议开幕,省长王伟中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真金白银投入,真招实策地干。根据今年全省财政预算,广东安排1833.58亿元,同比增长4.5%,大力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百县千镇万村”工程获得财政支持1100.48亿元,占其中超过六成。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高质量建设“百县千镇万村工程”,是今年广东“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投入之大,部署之精密,体现了第一经济大省的硬实力和啃下“硬骨头”的决心,彰显了努力把“短板”变“潜力板”的坚定信念。

以县域作为突破口

促镇带村协调发展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根据《2022广东统计年鉴》,全省122个县(市、区)中,仍有7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未突破“百亿关口”,50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足10亿。

开新局,谱新篇,攻坚克难,刻不容缓。2023开年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一体推进县镇村发展,更好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县域是关键的“牛鼻子”。“该工程是广东基于省情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工程,找准了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总引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罗明忠评价,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有利于推进广东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补齐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短板,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单元。

“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我觉得县域是一个很好的连接点。”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认为,对乡村来说,县是一个最大的单位;对城市来说,县是最小的一个“城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如果只是发展乡村,直接一竿子插到村里,效果可能不理想,必须要与县城联系起来。

区域协调发展,须立足新型城乡关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强县促镇带村,这是今年加快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产业实力较强的县域做强主导产业,生态功能重要的县域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域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实力较弱的县域加快补齐城镇建设短板。

“县域兴,广东兴;县域活,全省活。”省人大代表、深圳联创科技集团党委书记王海在建议中提到,广东要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县城城镇化作为突破口,按县城类型分类施策。其中,要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提升县城发展质量,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补全短板完善功能

互联互通持续开放

强富绿美,这是今年广东对县域提出的目标,蕴含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良、乡村风貌优美、经济向好等各项要求。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村集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县域“短板”突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建议和提案中,直言基层的基础短板。

省人大代表、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丁珂珂在建议中表示,长期以来,因医疗资源不足、设备简陋、难以吸引医疗人才等问题,农村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困难。“春节返乡潮到来,大量人口流动可能加速病毒传播,冲击农村本就薄弱的医疗体系”。

揭阳滨海新区粤东新城、位于惠来县中部,覆盖惠城镇、东陇镇、华湖镇、神泉镇,被广东列为区域发展的重大平台。省人大代表、惠来县丰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胡健雄表示,粤东新城所在区域基础配套薄弱、公共服务落后,且市县本级财力有限,难以支撑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建设庞大的资金投入。“建议省政府延续对粤东新城发展有利的财政管理体制,继续加大财政资金补助支持力度,促进粤东新城加快开发建设。”

南方农村报记者关注到,对内补齐发展“短板”,对外提升开放水平,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建强县域平台的真招实招。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统筹镇村连线成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县域功能日渐完善。县域不仅要“内修”短板,更要对外拓展。广汕高铁,广湛、珠肇、梅龙高铁和粤东城际等项目将渐次落地,形成互联互通的县域总体发展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财政预算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安排71.85亿元,加快广湛、珠肇等高铁项目;安排105.7亿元,支持普通国省道改造升级和高速公路建设,持续完善农村公路网络。

县域要振兴,建好平台是“先手棋”。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教授表示,镇、村应该在生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镇村这一平台越完善、越健全,就越有潜力吸引民营经济进驻创业,一些县域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就会成长起来。”

产业融合业态更新

形成合力抢抓经济

拼经济、提信心是今年的总基调。产业振兴,则是激活县域发展一江春水的动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一批经济强县”,“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农业、生态是县域产业依托的资源禀赋,报告延续了近年来广东加快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迭代升级的好做法,明确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发展壮大丝苗米、岭南蔬果、南药、茶叶等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深化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休闲旅游、数字农业、预制菜等新业态。

建设高水平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王海建议,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推动广东农业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

市场、生产两手抓,农民丰产又丰收。省人大代表,湛江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梁思桥表示,“猪周期”“椒周期”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期待农业部门进一步提升和完善“12221”体系,成立农产品预警部门,强化政府指导作用,有效缓解农产品供需周期矛盾,推动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是海洋大省,海洋经济、海上牧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抓手。省人大代表、中广核陆丰核电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任万军认为,目前各地对海洋普遍是低效的资源攫取,仍然以浅海养殖为主。“广阔海洋,潜力无限”。万军建议加强海洋科研和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风电等新兴海洋工业,开拓深海养殖等现代渔业,打造休闲渔业、海上酒店、海上观光等新业态,推动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广东现代海洋牧场。

“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是今年的经济风向标。制造业是县域经济的突出“短板”。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高水平建设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省人大代表杨丹建议,引导珠三角地区外溢产业优先向东西两翼沿海制造业拓展带和北部绿色制造发展区转移,强化粤东粤西粤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对接,形成紧密衔接、互为支撑的产业分工业态。

【记者】袁瀚 谢晓莉 黄博超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肖婉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