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节】文物兴年俗,广东这些宝贝陪你过大年

南方+新媒体实验室
+订阅

从年廿三到年初八

众多馆藏文物陪你“跨时空”过大年

解锁年俗记忆

探寻文化情怀

一个视频带你回顾这些美好瞬间⬇️⬇️⬇️

00:50

文物说年俗,“跨时空”过大年

年初八 开工日

民国蔡李佛拳馆用鼓

广东省博物馆藏

春节假期悄然结束,这几天各行各业陆续“开市”,人们会在店铺门口放鞭炮庆祝生意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在广东,很多商家会邀请舞狮队来助兴,锣鼓阵阵,非常热闹。“醒狮”通过猎取悬挂于采青点的青菜(以生菜为多),摘取“利是”,寓意新年生意兴隆。

自古以来,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00:18

今日开工!锣鼓一响,黄金万两!

年初七 捞鱼生

19世纪广彩金玉满堂图瓷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按传统习俗的说法,从年初一到年初七,分别是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人日”代表“人人生日”。小朋友过了“人日”就年长一岁,要“生生性性,聪明伶俐”,成年人过“人日”寓意每件事情都顺顺利利,老人家过“人日”寓意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广东人有正月初七“捞鱼生”的习惯,寓意捞起”(兴旺发达)。大家用各种材料拌鱼生吃,当一切准备就绪,就一起用筷子把盘中的鱼生和五彩缤纷的食材高高夹起,一边夹一边还要用粤语大声喊:“捞起!捞起!捞到风生水起,一年好过一年!”

广东省博物馆的广彩金玉满堂图瓷盘以传统广彩的花蝶图案为边饰,盘心主题纹饰绘鱼藻纹。画面丰满不留白,鱼儿多而肥美,寓意金玉满堂或年年有余

鱼纹是中国陶瓷的传统装饰纹样之一,通常以鱼鸟、鱼藻为组合,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其后延续至汉代。入宋以后,鱼纹题材广泛运用于瓷器装饰上,元、明、清瓷器中鱼和水藻相结合的鱼藻纹更为流行。

00:17

“捞起!捞起!风生水起!”

年初六 赶霉运

压胜钱“驱邪降福”

岭南金融博物馆藏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这一天,人们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神”“赶霉运”

各地民间的“送穷”时间、方法虽然有些大同小异,但都普遍反映了人们希望送走旧日的不如意,迎接新一年幸福生活的美好心理

岭南金融博物馆的压胜钱左侧竖列“驱邪降福”四字,右侧是穿着袍服长靴、戴着纱帽的钟馗形象,道教中钟馗为驱鬼逐恶的判官,为“赐福镇宅圣君”。人们祈福驱邪的愿望也在压胜钱上得到了体现。

00:18

今日赶霉运,“钟馗”来帮你!

年初五 财神到

钱珊瑚

岭南金融博物馆藏

“财神到财神到,好走快两步,得到佢睇起你,你有前途”,每逢春节,这首《财神到》总会响彻广东的大街小巷。广东人一般正月初五接财神,相传这天是财神的生日,家家户户举行仪式迎接财神到家,期盼新年得到财神的眷顾。

这件岭南金融博物馆的钱珊瑚(昵称金钱龟),远看形似龟状,上载有逾千枚钱币。这是宋代海上商船遗落的钱币沉积在珊瑚上,许久后结为一体的珍奇,因其形似龟状,又带有龟龄鹤寿、八方来财的美好寓意。

00:19

“财神到,财神到,好走快两步!”

年初四 迎灶王

南越文王墓鸮足铜烤炉

南越王博物院藏

年廿三送灶王升天,正月初四就要迎灶王下凡啦。老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放在下午也未迟。

按照民间的说法,这天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在灶台上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这件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鸮足铜烤炉呈四方形,四角微翘,下有四个鸮形足,鸮足挺立、鸮背顶负炉盘,烤炉稍长的两侧铸有四头小猪,猪嘴朝天、四足撑起,可用于插放烧烤用具。这套铜烤炉是古人用于烧烤美食的炊具

00:25

大年初四迎灶王,热气腾腾生活旺

年初三 逛庙会

清光绪胭脂红粉彩狮子滚球耳杯

广东省博物馆藏

每逢春节,全国各地的“文化大餐”都格外丰盛。庙会、灯会、花市、狮舞、龙舞、剪纸、灯彩等民俗活动和非遗代表性项目精彩不断。

逛庙会,是中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起源于寺庙周围,因烧香拜佛者众多,小商小贩们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赚钱。

广东省博物馆的狮子滚球耳杯为菱形口,腹两侧饰二如意形青花耳,底饰六个青花如意形足,绘粉彩狮子滚球纹,足红彩书“乾隆年制”款,整体精致又吉祥。

00:19

大年初三,“庙”趣多

年初二 迎婿日

广宁玉雕“金鸡报喜”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正月初二回娘家”是南北方共有的习俗,回娘家又称“归宁”。年初二回娘家,是“迎婿日”“姑爷节”。这天,出嫁的女儿会携带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娘家拜年,还要给娘家的小孩子发红包。

所谓无鸡不成宴,过年期间,想必大家的餐桌上都备有经典粤菜“白切鸡”。这件玉雕鸡作品选用的原材料叫“广宁玉”,是广东广宁县产出的一种玉石,与信宜玉、台山玉、阳春孔雀石并称为“广东四大玉石”,展现出广东玉石珍稀的材质、瑰丽的色彩、惟妙惟肖的造型、精湛的工艺、耐人寻味的寓意。

00:17

“爸妈,我们回来了!”

年初一 派利是

20世纪前期利是封

广东省博物馆藏

“恭喜发财,利是拿来!”广东有过年“派利是”“逗利是”的习惯,是人们在春节期间最期待的习俗之一。从初一到十五,不仅小孩可以向长辈“逗利是”,同辈之间也可以“派利是”,结婚的同辈要向没结婚的同辈派发“利是”。

“利是”指的是新年红包,也有写作“利市”或“利事”。人们在“派利是”的时候通常会说“利利是是”,在粤语口语中有“顺顺利利”之意,寓意红包会带来幸运。

00:12

大年初一,“兔”个吉利

除夕 贴挥春

迎春接喜剪纸图《争艳》

广州国家版本馆藏

过年最富有仪式感和年味的活动之一就是贴挥春。在广府地区,挥春包括春联、门神、红签(利是钱)、年画等,均用红纸书写。“顽童燃爆竹,邻女剪窗花。”贴窗花,同样也是古老的春节传统习俗,寓意美好与吉祥,由剪纸艺术演变而来。

剪纸,则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镂空艺术,即用剪刀将纸张剪成五彩纷呈的图案,如团花翠柳、山水鸟兽、春字倒福等。2006年,包括广东剪纸在内的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广东剪纸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在岭南特色民间艺术中“剪”出了潮流,更“剪”出了生机。

00:19

小兔“纸”乖乖,福瑞门开开

年廿九 好彩头

当代独山玉雕大白菜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一天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责年”,是指买耐放的食物准备在过年期间享用,为春节储备充足的食材。有的地方会将食物挂起来,以祈求好彩头。在广东一些街市的花档里,有店家也会售卖生菜、葱蒜等“责年”的盆栽,既有好意头又好看。

“责年”通常会选择听上去“吉利”的食物,例如葱、芹、蒜、白菜,谐音“聪明”“勤力”“精打细算”“百财”,而且葱、芹、蒜等都要留根,象征“有头有尾”

00:16

年廿九,教你讨个“好彩头”!

年廿八 洗邋遢

清代酸枝镶螺钿公座椅

广东省博物馆藏

“年廿八,洗邋遢”,这天,家家户户忙着“除尘”,“尘”与“陈”谐音,有除旧布新的含义。广东人家家会备上一把新扫把,用来打扫天花板和墙壁上的灰尘,有的地方还用“有尾蔗”(连头带梢的甘蔗)来打扫,以求吉利。

在打扫房屋前,人们也会先用由榕树叶、嫩竹枝叶、红花等扎成的掸子清除屋角梁上的尘网,再用碱水或以柚叶、黄皮叶煎水洗涤生活用具,以扫除瘟物、去晦气,然后再打扫房屋内外的其他地方,晒被洗衣衫等。

清代广州家具作坊颇多,集中在濠畔街等地。这些作坊与当时的洋行和“夷馆”林立的十三行隔岸相望。广州生产的硬木家具不但风靡国内,更因得到欧美人士的青睐而远销海外。镶螺钿是当时广受海外欢迎的重要家具装饰技法

00:13

今天,大“洗”之日,一“技”绝尘!

年廿七 洗疚疾

清勾莲八宝纹铜胎珐琅面盆

广州博物馆藏

除岁迎新不光是家居环境洁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净化也必不可缺。

“疚疾”指的是旧病,“洗疚疾”寓意洗去一年的尘土,洗去烦恼病痛。可以在水中加上藿香、佩兰等香草,洗出来年的健康平安,这也是人们最质朴的新年愿望。

广州博物馆这件面盆来头可不小,是上世纪故宫博物院调拨至广州的文物,在今天的故宫馆藏中还有“同款”。

文物器型为圆形,折边,口沿鎏金,矮圈足。盆内外壁饰花卉纹,通罩宝蓝色透明珐琅釉,银片花纹透过珐琅釉若隐若现,展现出朦胧之美。盆内壁釉上贴饰八宝纹,精致巧妙。

00:12

年廿七洗疚疾,洗出“百毒不侵”!

年廿六 洗福禄

晚清民国方胜海棠井字格心

套红花鸟纹玻璃窗

广州博物馆藏

广东有句俗语叫“年廿六洗福禄,年廿七洗疚疾,年廿八洗邋遢”。在传统春节民俗里,过年的前几天都是洒扫、沐浴、洗衣的好日子。

“洗福禄”寓意洗去一年里的晦气,来年福禄多多。家家户户开始将房间彻底打扫一遍,窗明几净迎新年。

在广东,你一定见过这种五颜六色的窗。人们把岭南建筑中的广式彩色玻璃窗,叫作“满洲窗”。广州博物馆的这扇“满洲窗”以四角“方胜”棂花接中部“海棠”开光为格心,“直子衬底”式。“方胜”本是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的一种女性发饰,这种形制的几何纹样后被广泛用于服饰、家具、建筑构件等装饰中,成为中式吉祥纹样之一,有“同心双合”“优胜”之寓意。

00:12

年廿六洗福禄,这扇“五彩窗”,藏着广东人的浪漫

年廿五 蒸年糕

饼模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一天,“老广”除了蒸年糕以外,还喜欢做萝卜糕、马蹄糕、九层糕等。“糕”和“高”同音,寓意“新春步步高”。 

在潮汕地区,很多家庭会提前用饼模制作各类粿品,模具里的“福”“寿”字样和花草纹样,寓意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福。 这些“七十二变”的粿口感独特、造型别致,是潮汕年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品。

00:19

年廿五蒸年糕,粤博饼模“贴福喽”!

年廿四 开油镬

南越王文王墓铜煎炉

南越王博物院藏

“开油镬”是广府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取“起镬”之意头,一般会炸蛋散、油角。“油角”在粤语中意指“有角”,寓意来年能出众,又寓意“炸喜炸喜”,祈求新的一年里能喜事多多。

可以说,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油角弯弯,家财百万,是每个广东人最温暖的过年回忆和期盼。

1983年,这件铜煎炉出土于南越王文王墓的后藏室,分为两层,上层大,下层小,平面为长方形浅盘状。上面的盘四个角微翘,下面盘平直,底有烟炱痕,说明这是一件煎炸食物的实用炊具。 

年廿三 祭灶王

汉代陶灶

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州人把“祭灶日”“祭灶王”称为“谢灶”,这也是传统中的“小年夜”。不同于北方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为入年关的标志,广东四季气候变化不明显,也没有吃腊八粥的习惯,故以祭灶日作为入年关的开始。

这一天,坐守每家的灶王要回天庭述职,人们准备许多美味的贡品,祈求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你有多久没有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从1月14日(年廿三)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广州国家版本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岭南金融博物馆,带你探寻馆藏文物中的年俗记忆,一起“跨时空”过大年。

过年的衣食住行有哪些讲不完的“好意头”?又藏着哪些不变的情怀与文化?文物说年俗,萌兔闹新春,这些仪式感,稳稳拿捏住!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年俗故事

【监制】曹斯 李贺

【统筹策划】张哲 李培 李珩丹 刘子葵 毕嘉琪

【文案】毛帅楠 何玥莹

【记者】黄堃媛 黄楚旋

【设计】郑炜良 刘玉洁 甘展平 张瑞威

【撰文】黄堃媛 毛帅楠 何玥莹

【视频】叶永康 王松龄 陈明记 叶景雄 黄泽伟 陈庭辉 卓杰 麦小华 辜继漫

【通讯员】粤博宣 林晖 黄巧好 欧阳芬

编辑 毛帅楠 何玥莹
校对 洪江 潘俊杰 曾慧雯 黄买冰 居伟强 罗文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