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清帮扶创新农村供水保障长效机制,清远山区群众喝上“放心水”

南方+ 记者

拧开水龙头,清冽的自来水哗哗流下,已经60多岁的清远市阳山县小江镇下坪村村民伍金玉开心得咧开了嘴。“现在喝的是镇里特别打造的深水井井水,喝水保障提升了很多。”

广清指挥部农村供水专班调研阳山县大崀镇内村庄农村供水现状。

广清指挥部农村供水专班调研阳山县大崀镇内村庄农村供水现状。

高兴的不止他一人,以往小江镇不少乡村的村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接山泉水,山泉水没有经过处理,喝着不安心;到了冬季干旱少雨,有时泉水干涸无水可用,更是不省心。而随着小江镇同享公共设施管理有限公司揭牌运营,该镇逐步实现农村供水用水“从无序管护到系统管护,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全方位提升。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命根子。

2021年下半年以来,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充分发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力量,协同基层干部群众,坚持优先解决关系民生切身利益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问题,以阳山县小江镇为试点,积极探索建立“建管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广州清远两地成立农村供水专班,把农村供水提质提标、建立农村供水保障长效机制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创新提出依托镇属集体企业承接镇域农村供水长效运维管护,从水源水质、工程建设、技术指导、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链条帮扶,让老百姓喝上“安全水”“放心水”,过上“甜日子”。

试点先行

从“喝水有困难”到长期喝上放心水

广州市派驻清远市驻镇帮镇扶村指挥部和各驻镇工作队自去年7月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以来,都接到同一问题反映:村里百姓“喝水有困难”。“广清指挥部迅速组建农村供水专班,经过1个多月对广州对口帮扶清远24个镇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农村供水最突出的问题是重建轻管,大部分乡镇仍未建立农村供水机制,农村水源性和水质性缺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广清指挥部副科长李秀平分析。

阳山县大崀镇农村供水提质提标项目(深水井、变频恒压)现场。

阳山县大崀镇农村供水提质提标项目(深水井、变频恒压)现场。

各方资料显示,清远全市需完成农村集中供水覆盖人口为22.18万人。根据省委、市委关于做好对口帮扶地区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广清指挥部迅速制定《关于依托镇属企业保障农村供水安全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并联合清远市水利局并邀请广州市水投集团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全面深入考察指导,想方设法开展全链条帮扶。

经过前期走访调研商议,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决定,在小江镇试点创新成立镇属集体企业,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全面接管全镇所有集中和分散式农村供水,积极探索建立“建管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群众都用上安全可靠稳定的自来水。

第一步,要让村民“有水喝”“喝好水”。

小江镇地处粤北山区,单村或多村独立水源分散式供水占比较高。由于村自行管护标准不高,部分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存在季节性缺水或水质水压无法充分保证等问题。

针对水源季节性缺水,水质水压不达标的问题,广清指挥部、镇政府和工作队经多方力量筹集300多万元资金,通过钻井取水、铺设更新水管道、安装变频恒压设施等方式,实施供水提质提标改造工程。

2022年5月底,小江镇大坪村、下坪村的外洞片区水质提质提标工程顺利完工,清澈的自来水流进每家每户,28个自然村9769人的饮水难题得到解决。

第二步,要让供水设施实现从“不好管”到“能管好”的转变。

除了解决村民饮用水问题,当地还制定了用水方案,有序推进装表计量收费,收缴的水费用于镇属公司的日常管理和农村供水设施的维护。而通过成立镇域乡村事务管理公司,实现了将农村供水工程由过去的政府投资建设、镇或村自行分散式管理,改为政府投资建设、向镇属集体企业购买服务进行统一运营管理的市场化运行模式。

其中,阳山县小江镇选取该镇沙寮、小江两个经济联社,联合成立“阳山县小江镇同享公共设施管理有限公司”,由小江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公司法人,培训聘请部分有劳动力的脱贫监测户为员工,经营范围涵盖市政设施管理、自来水生产与供应、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农产品生产销售、乡村旅游等综合性乡村事务管理,增强“造血”功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集体经济增收。

“小江镇试点工作积极落实包括运营管理、水源水质、技术指导、工程建设以及资金保障方面的全链条帮扶工作措施。”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副总指挥徐懿表示,小江镇的试点工作,形成了“政府牵头引导、集体企业运维管理、群众广泛参与”的“小江模式”,初步建起了农村供水保障长效机制。

推广机制

形成“1+2+3+4”农村供水保障长效机制

近年来,随着清远的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中心居住区已实现市政自来水供给。大部分农村则采用农村集中供水系统,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之余,农村供水系统也要在水源、水质和水压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

2022年6月,广州对口帮扶清远创新农村供水长效运维机制试点工作现场会在阳山县小江镇召开。

2022年6月,广州对口帮扶清远创新农村供水长效运维机制试点工作现场会在阳山县小江镇召开。

对此,农村供水提质提标改造计划的实施势在必行。

“下一步,广清指挥部将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有序进行推广,力争用1-2年时间帮助广州派驻清远驻镇帮镇扶村的24个镇实现农村供水镇域统管的长效保障,实现村民长期喝上放心水的心愿。”在徐懿看来,供水工作的难点不在于工程建设,归根结底在于一个长效机制的建立。

因此,在阳山县小江镇,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就坚持乡村建设“建管并重、长期运行”“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同步推行使用者合理付费制度,有序实现收支平衡的长效运维。

目前,清远市农村供水长效运维管护机制试点工作正在全力开展中,由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清远市水利局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统筹指导,以试点所在镇党委、政府为工作主体,成立或依托现有镇属企业落实农村供水运维管护,推动农村供水提质提标和服务稳步提升。

“总结起来,我们正在推动清远形成‘1+2+3+4’的农村供水保障长效机制。”李秀平介绍,“1”即建立完善一个运营主体(既一家镇属企业);“2”即着重解决水源季节性缺水、水质水压不达标两方面问题;“3”即采取打深水井、上一体化净水设施、变频恒压供水三大技术手段;“4”即落实技术指导、工程建设、水源水质、运营管理四个环节的全链条帮扶措施。

尤其是在建立完善镇属企业方面,各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形成四种模式——

模式一,依托县(市、区)的国有企业成立镇属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在县(市、区)国有企业下属成立镇级子公司,授权镇政府为主管部门,经营范围尽可能涵盖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如农村供水、污水处理、绿化、保洁和产业项目等,典型代表为清新区禾云镇等地。

模式二,以现有镇属自来水公司(集体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农村供水管理不善或无人管理的行政村可以书面委托管理或者以入股自来水公司的形式交由该自来水公司进行管理,典型代表为阳山县太平镇、连州市东陂镇等地。

模式三,依托现有镇属集体企业成立子公司,用该公司作为农村供水全域管理的实施主体,典型代表为阳山县小江镇等地。

模式四,以镇农村经济联合总社或部分村经济联合社为股东或投资人,成立镇属集体企业作为实施主体,负责实施包括农村供水在内的乡村振兴涉及的事务,典型代表为连州市西岸镇等地。

目前,广清两地还计划进一步拓展镇属集体企业经营业务范围,探索逐步将农村污水处理、绿化保养、道路保洁和垃圾清运等公共财政投入的乡村公共事务,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向集体企业倾斜,进行统一运营管理,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权威访谈

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副总指挥徐懿:

以供水“小切口”破解城乡公共服务短板

为何要大力解决农村供水保障问题?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副总指挥徐懿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表示,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是顺应乡村振兴发展趋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探索实践,而农村供水工作正是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以“小切口”推进“大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

清远市委常委、副市长、广清指挥部总指挥严志明(右三)带队调研阳山小江镇沙寥村农村供水现状。

清远市委常委、副市长、广清指挥部总指挥严志明(右三)带队调研阳山小江镇沙寥村农村供水现状。

“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阶段的重要成果之一,我们在驻镇帮镇扶村就要把这个基础进一步打牢,更好地助力清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他认为,长期以来,清远在完善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但在进一步形成农村供水保障长效机制,长期、高效地发挥作用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探索。

除了帮助各地建设管网设施等,广清指挥部还通过成立镇属企业、集体企业,进一步盘活和统筹各镇、村已有供水管网设施,做好日常管护,甚至以后可以探索延伸到带动村里的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中来。

“然而,村民习惯了以往免费使用山水,要转变到合理付费用水来并不容易,但这对于这样一套农村供水保障长效机制来说至关重要。”徐懿思考,实现更有保障的供水服务,是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重要探索之一,也是预防石灰岩地区老百姓结石问题,推动全民健康的重要方面。

因此,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并推动广大村民形成节约用水观念。“这个供水镇属企业其实一定程度上也类似于为镇里、村里配备了一个‘物业管家’,保障服务好大家安全用水,提升村镇的发展内生动力。”他说。

【撰文】陈国飞 通讯员 李秀平

编辑 余燕欢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