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1世纪,丝绸作为奢侈品源源不断地从中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运到地中海沿岸,开启了横亘欧亚千年之久的商贸联络。丝织技术自公元6世纪传到拜占庭帝国后,主要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传播。丝绸织造在法国扎根仅几个世纪即攀上世界高峰,散发绚烂耀眼的荣光,法国与中国之间的交流更是许多精妙创意的原点。1月10日,由广州海事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主办的《荣归锦上:18世纪以来的法国丝绸》正式亮相于广州海事博物馆负一层。展览甄选出共100余件/组展品,生动清晰地勾勒了法国丝绸18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彰显其工艺之精巧、风尚之蔚然。展期将持续到4月15日。
展览的策展人莫嘉莉对南都记者表示,法国丝绸工艺的原创性、设计的时尚化、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以及人们对精致生活品味的追求,使之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时尚的风向标。展览内容整体划分为“法国丝绸概览”“法国丝绸生产流程”“法国丝绸品种”“法国丝绸艺术风格”“继承与创新”五大单元,以18世纪以来法国的丝织精品、设计稿、品牌产品等为展品,拼接出300余年来法国丝绸演变史以及中国在其中的角色。“丝绸织造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几千年来文化的双向交流。法国在不同时期对异域文化的吸收、融合、再创作,成就了其绚烂的丝绸与时尚文化。”
莫嘉莉还透露,除了具代表性的法国丝织品,展览还注重揭秘整个丝绸织造流程,通过相关的工具设备、手稿书籍、辅助展品让复杂晦涩的技术变得亲近。她特别提到了亮相本展的云纱星韵香云纱非遗文化园所收藏的贾卡织机,能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织出精致花纹的织机设计同样精巧。
据悉,为了增强临场感和体验感,展览对设计工作室、纺织作坊、凡尔赛宫廷场景进行复原,并通过古典音乐的烘托为观众呈现一场视听盛宴。法国丝绸的历史面貌,在展览助力下变得更加真实可触。
馆藏外销艺术品与法国丝织品纹样对照展出
莫嘉莉强调,本次展览还特别选取了广州海事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外销艺术品,并与法国丝织品纹样进行对照,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法国流行的中国风与洛可可风格的源流,而其中,海上丝绸之路正是文化越洋传播的重要通道。同时,展览还以时尚画报为过渡,展出独立设计师的丝织作品,为观众揭示了传统法国丝绸淡出舞台后,由时尚接力延续着对工艺和创意的执着追求,持续引领潮流。
据介绍,路易十四让着装成为宫廷礼节与控制手段,1672年创刊的《文雅信使》会向公众披露凡尔赛宫的时装信息。玛丽皇后时期,穿着时尚服装的“潘多拉”人偶被定期送往各地,使得法式服饰和生活方式成为全欧洲竞相模仿的对象。里昂丝绸设计师经常到凡尔赛与巴黎了解时尚趋势,以创作出最受欢迎的纹样。18世纪80年代后,有时装版画做插图的时装杂志成为时尚传播的主流媒介,博览会也成了重要传播途经。“18世纪80年代,有时装版画做插图的时装杂志首次出现在法国,因包装平整、重量轻、运输方便、造价低廉、流通迅速的特点成为时尚传播的主流媒介,使时尚成为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大众文化,时装版面的艺术水准和写实性极高,很多著名的绘画大师都曾绘制时装版画。”
围绕展览将举行多场专题讲座和公教活动
为了让观众加深对本次展览的认识,广州海事博物馆邀请了多位重量级嘉宾,推出多场围绕丝绸面料、丝织技术、时尚发展、中法交流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值得一提的是,开幕专题讲座由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教授,展览联合策展人吴郑宏院长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主讲,题为《荣归锦上——丝缕不绝的文明互鉴先声》,讲座从纺织技术史、经济社会史、艺术文化史三个维度结合,追溯18世纪以来法国纺织艺术革命的历史,进而探寻这一西方和东方接触的特殊时刻,交流的力量如何跨越边界。
展览期间,广州海事博物馆在展览现场还设计互动环节,丰富观众多感官体验。观众可通过亲手触摸面料、动手创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多维度参与互动。除此之外,“里昂设计师修炼记”“创意织造”等多场配套公共教育活动也会定期开展,以增加趣味体验,让大众充分体味方寸锦缎背后的辽阔历史。
重要展品——
中国风手绘设计稿,18世纪,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红地独幅对称花织物成品样图,18世纪,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中国风手绘设计稿,18世纪,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蓝地中国风建筑纹提花织物,18世纪,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周佩文 实习生 马含章
摄影:南都记者 周佩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