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布地名保护名录,这559个地名将严格限制更名

广东民政头条
+订阅

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你是否留意过身边的一个个地名?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你是否知道历史上广州也曾有过西湖?中共三大期间中央机关驻地在新河浦的春园,黄花岗以前叫红花岗,海珠广场为什么在越秀区……你了解这些地名知识吗?

近日,广州市民政局公布了《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以下简称《名录》),你可以从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精编细审>>>

《名录》共包含10类不同地名

作为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和试验区。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发展历史进程中,这座城市孕育和沉淀了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名,地名更见证和记录了广州政治、文化、地理等历史演变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成为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之根。

广州市陈家祠。

为深入贯彻落实广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对老地名依法实施保护利用,传承地名文脉,广州市民政局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为基础,组织相关地名专家、高校学者开展了《名录》的编撰工作,按照“广征、精编、细审、严核”的要求,经收集资料、草拟初稿、广泛征求意见、专家研究论证等程序,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名录》。

《名录》成稿约13万字,包括559个地名,分为10类,分别为:政区区片(48个)、云山珠水(46个)、名胜古迹(76个)、千年商埠(29个)、红色印记(21个)、近代史迹(19个)、古村古庄(55个)、老街老巷(194个)、交通运输(16个)、科教文卫(55个)。

广泛收录>>>

公众成为编纂《名录》“作者”

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广州市地名管理规定》关于编撰地名保护名录、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其他相关工作,对地名依法实施保护利用的规定,要求列入保护名录的地名应当反映广州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与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历史事件或者著名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相关,具有纪念意义。

莲花山旅游风景区。

在编撰过程中,广州市民政局广泛收集《广东省志•地名志》《广州城坊志》以及各级地方志等相关资料,列入的地名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同时广泛征求市、区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集思广益,提高收录地名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列入《名录》的地名,不少是人们耳熟能详、具有广州特色和代表性的老地名、历史地名(指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后因行政区划变更、地理实体消失或者城市建设等原因消失的地名),如白云山、东濠涌、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十三行、黄埔村、农讲所、黄花岗、高第街、天字码头、广府学宫、东山区、双门底等。通过深入挖掘一个个具体的地名及其含义、来历、历史沿革,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把这些见证和记录了广州城市发展的“活化石”保护起来、传承下去,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加强保护利用>>>

《名录》内地名将严格限制更名

《名录》是保护传承地名文化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地名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名录》收录的地名除了标准名称以外,还包括地名的拼写、含义、来历、历史沿革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民间传说等。《名录》把地名和背后曾经发生的故事和相关人物、事件联系起来,重在反映其文化属性,推广广府文化,讲好地名故事,让公众在故事中发现地名的魅力。

对列入《名录》的地名,将严格限制更名,并运用挂牌、立碑等形式宣传相关历史文化,在周边地理实体命名、更名时合理派生使用。

广州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一角。

下一步,广州市民政局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保护利用工作,对于《名录》收录的地名,强调其在城乡规划、工程建设、城市管理、文化宣传等方面的使用要求,依法依规使用地名的标准名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保护利用,不得随意更改。

扫码查看《名录》详细内容>>>

【记者】钱明雅

【通讯员】李国全 邹雨潼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王松龄
校对 叶剑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