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下简称“上海美影厂”)、哔哩哔哩(下简称“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在B站播放量破5000万,高分口碑依然强势。当天,《中国奇谭》总导演陈廖宇、《小妖怪的夏天》导演於水、《林林》导演杨木先后接受了包括南方日报在内的媒体采访,不但讲述了这部新年伊始就火爆出圈的国风动画短片集幕后的制作故事,还回应了不少网友的“脑洞”与疑惑。
问题1:
《中国奇谭》为何会叫这个名字?
《中国奇谭》总导演陈廖宇介绍,这部动画短片集策划源于2020年底,到2023年1月1日成品正式推出,前后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启动之初,他们首先确定的是短片集作品一定要有中国特性,同时希望导演们创作时在已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要有自己的创新。短片的主题也要既具体,又开放,所以他们想到了中国传统神话中很有代表性的“奇谭”概念。
《中国奇谭》海报
“它很具体,大家一说到‘奇谭’时,脑子里会反映出很多形象。但是它又很开放,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创作者都可以对奇谭故事有自己的理解,它是一个想象的产物,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想象,也可以是对内心欲望的一种投射,甚至是说对人性某一面的形象化表现。这个概念是从传统文化中来的,但具体‘奇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就不限于一定是传统民间故事里的。”因此,最终他们敲定制作的8部作品,有传统故事,有当下现实生活的故事,也有发生在未来的科幻故事。
“我们在确立这个项目的时候,其实也想过很多名字,因为很难去概括这么一个短片集。叫太空泛了,我们觉得也不好,太窄了,好像又难以概括。最后突然觉得,哎,我们原来有《天书奇谭》,我们就叫《中国奇谭》了嘛。因为其实‘中国’概括了我们这个片子的风格,‘奇谭’概括了我们这个片子的内容,不是我们一定要拿‘中国’做大帽子,确实想来想去是这个(最合适)。”
问题2:
小妖怪们是按打工人来设计的吗?
大家都说《小妖怪的夏天》堪称一本现代底层打工人辛酸史,全方位戳中职场中人的心。但《小妖怪的夏天》导演於水说,小妖怪的最初定位其实是小人物,而非职场打工人。
“说实话我一开始没有从打工人的视角去进入的。但后来早期看片的时候,有些小伙伴们就说,这不就是打工人吗?我那会儿才意识到原来大家会这么解读。我最开始还是从人物去出发(设计),就是一个小妖怪,在这么一个环境里,在一个大狼洞里,它又处于最底层,那它会遇到什么问题呢?它可能就会遇到我们人类常遇到的问题。”
“但是反过来想,确实它就是打工人的一种反映。但确实没有直接说一上来我就要做一个打工人,写剧本时没有这样的预设。”
於水导演此前的作品,也一直以小人物为主角。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和大多数人产生共鸣。“这个世界上,相信绝大多数人,不管地位怎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大家都是小人物。那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就会有这种所谓的共鸣。所以我之前的作品也都是这样,都是从一个小人物视角出发来看待世界。”
因为小妖怪是小人物,所以在形象设定上,“是一眼能看得到底的那种感觉,就是天真单纯的(小人物)。”
《中国奇谭》中小妖怪的形象。
《中国奇谭》中小妖怪的形象。
问题3:
小猪妖的结局经过修改吗?
《小妖怪的夏天》故事大结局,一波二折,终极反转引发争议。有人说,暗黑版结局就很好,这样可以凌厉一点,直指内心深处的无力感。也有人说,现在的结局才合理,“第一集如果没有反转或许是个不错的后现代解构经典故事,但有最后的反转才是仙境奇谭的意义所在啊!”(豆瓣网友“罗宾”)。《小妖怪的夏天》导演於水也揭开了结局的秘密:是的,最早的结局确实是到大圣一棒子打下来后就结束了。
“最早的版本就是一棒子打下来就结束了,但那个结局还是比较开放的结局,大圣一棒子打下来之后,它是被打晕过去了还是怎样,其实也没有明确地交代。但是包括美影厂和B站,还有我们的总导演,在这个短片半成品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聊这个事,说这个结局会不会有一点点残忍?还是希望它有一个更温暖的结局。这个我觉得也很正常,因为这是一个创作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因为每个创作在开始做之后,后边那些内容随时还是会有调整的,具体从剧本实施到一个画面的时候,你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所以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让大圣把它再拉起来……因为这个结局确实能抵达观众的范围会更广一些,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来说。”
问题4:
打动人心的葫芦和妈妈,是一早预设的吗?
采访中,有人提到了小猪妖的重要道具葫芦。当小猪妖被打晕时,妈妈给的葫芦里的水,一滴一滴地往地上流淌,这样的细节留白令人产生了共鸣。於水导演透露了一个幕后创作的细节:葫芦和妈妈的故事,原来都是中期才被加进去的。
小葫芦是小猪妖随身携带的标志性物品。
“从最早开始,我们倒没有把这个葫芦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道具,只是在造型设计的时候,觉得这个小猪妖得有这些东西吧,拿了个红缨枪,应该还再背个小水葫芦,可能会好看一些。但后来越来越觉得这个葫芦不能白画上去,它在剧中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就给葫芦也找到一条线。”
“从一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它回来去拿那个葫芦,到后来妈妈给它灌水,到最后这个葫芦倒在地上往出流水,我觉得这个葫芦本身也构成了一条线,这条线确实是在创作的中期吧,中期才加进去的。”
问题5:
《林林》中的人类是猎犬吗?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脑洞,《中国奇谭》第三集《林林》上线后,对于剧情,观众们有各种解读。其中一种解读就是基于最后男主角穿上了爸爸留下的鞋子,在雪地上踩出了一个狼脚印:这是否意味着其实原本他们一家本就是从狼被人类驯化的猎犬?而林林妈妈不让林林吃人类的饭菜,是担心她会被人类驯化……对于这些脑洞,《林林》导演杨木说,“我并没有这样设计,但是网友这样的解读,其实也没有问题。”
对于一位用王家卫风格对白开场的导演,杨木身上的“文青”气质非常明显。他也坦言,自己原本对《林林》的设想就是做成“相对像一篇散文”,所以《林林》里运用了大量文学性的映射关系。
“如果有细心的观众去看的话,能看到林林居住的那个山洞里是有些壁画的,我并没有用单独的一个特写镜头去强调这个壁画,因为我觉得如果单独去强调的话,它就有点丧失了那种留白的空间了,反而让观众自己去看到会比较好。所以林林一家居住的洞穴,曾经是人类住过的地方(只有人类才能留下壁画),而人类又披着一身兽皮很像动物。如果仔细看的话,人类脚印踩出来的也是个兽形脚印,而林林踩出来的又是个人形脚印……人和狼,就像镜子的两面,互相映照出互为表里的一个灵魂。林林看起来是狼,但她其实内心可能是人,那猎人看起来是人,他其实内心可能也是一只野兽。所以我觉得观众如果把它解读为猎犬,其实也是合理的。”
问题6:
《林林》中的中国元素,到底有多少?
《林林》中有一首同名的古风插曲《林林》,因为歌词之诗意隽美,旋律之古朴雅致,而备受观众的好评。这首歌是怎么创作出来的?杨林导演说,这首歌确实来源于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学和优美的敦煌壁画。
“(我们)参考了《诗经》和《楚辞》的感觉,但并没有完全去搬用。这段歌词是编剧汪洋老师写的,当时我们想的是这段剧情需要有一个很优美的状态,要用歌词去呼应林林当时回家路上的孤独感,也想过把这段曲子做得比较优美一些。这里要特别感谢作曲马九月老师,他真的是从敦煌壁画上拓印的曲谱作为灵感,而去改编做出的一个曲子。”
杨林表示,在整个制作中,他并没有使用任何中国符号性元素(如国风灯笼、书法、绘画等),但他是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中国感”:“从国画里面,或古画里面,去提取古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林林》的故事里,处处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非常东方的哲学理念,即阴阳二元对立平衡的一种关系。
《林林》结局,人和狼隔河凝视,维持人与自然的平衡。
“比如说往大了说,人和自然;往细节里说,猎人和狼,母女对父子,猎人披着兽皮的外形、脚下踩出的狼脚印,对应着林林踩出的人脚印……种种方向都有这种二元的一个对立。它就像一个太极的阴阳两面。所有一切的冲突发生于什么呢?发生于林林要去打破这种关系,作为一只狼,她想去融入人的社会,就像太极里的黑色想融入到白色,就会导致整个状态发生了不稳定。最后当林林选择做本我,做回一只狼,小虎长大之后也选择做了一个真实的自己,他并没有选择去做一个猎人。因为从始至终他对林林,对狼都没有恶意。”
“当双方都选择去做回一个真正的自我,两个人的边界就会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就像最后片尾的那条河一样,那条河就是两个人的一个边界,他们都在各自的范围内去活动时候,其实就达到了一个和谐的状态。”
问题7:
《中国奇谭》会出大电影吗?
最后,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来了。《中国奇谭》是一个短片集,那它到底有没有可能变成一部大电影呢?
总导演陈廖宇是这么回答我们的——
“《中国奇谭》虽然是在网络平台上放,但是我们在创作的第一天起,定下来的质量标准,艺术标准,技术标准,都是按电影的标准去做的。比如说都是4K的画面,5.1声道的声音。如果你(之前)是用手机看的话,我强烈建议大家戴耳机看我们的片子,那么声音肯定还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我只能告诉你的是,它一定不限于就做了这八个短片就完了。当然具体什么计划呢,确实也是个商业机密,或者说这些问题可能由我们的出品方美影厂和B站他们去回答更恰当。”
【记者】刘奕伶
【图片】海报、视频截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